张永凯 邢谨||日本农业机械化的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及启示||《世界农业》2024年第11期

文摘   教育   2024-11-20 11:08   北京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及启示

作者:张永凯 邢谨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张永凯,邢谨.日本农业机械化的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及启示[J]. 世界农业, 2024(11):19-29.


1  引言

纵观世界农业强国的成长历史,可以发现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能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包括贷款、融资等资金支持,为农户提供农机购置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对农业机械化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并为此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生产供给已相当成熟。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中,中国开始加大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2004年6月25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提出“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近20年,中国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都有巨大提升,国家财政用于购机补贴的资金从7 000万元增加到236亿元,补贴机具种类也由2004年的6种,增加到目前的15大类44个小类172个品目。截至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 392亿元,扶持3 800多万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各类农机具4 800多万台(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中国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力支撑。然而,随着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机补贴政策与当前农业生产难以适配的问题越发明显。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来看,补贴名额不足、补贴力度不够、缺乏售后及培训等问题仍然突出。从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看,单一的农机购置现金补贴难以形成有效支撑。因此,针对现行农机补贴政策不足,以其他国家成熟经验为借鉴,优化和完善中国农机补贴政策有望对农业机械化产生拉动作用。

日本与中国农业发展条件类似,人多地少,家庭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占据主导地位。日本是世界农业强国,其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过程高效、农机制造业水平领先,因此日本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所实施的相关政策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制定和优化调整具有借鉴意义。针对日本成功的农业机械化政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杨印生和陈旭从土地改良、扶持性政策和农机经营模式等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日本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和经验,并建议中国完善农机法规体系、农业补贴政策,采纳灵活的经营模式以推动现代化转变。陈旭和杨印生总结了日本农业机械化政策推广及社会化服务的经验,并提出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增加财政补贴、建立农机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科研和构建社会服务体系等建议。李祯然等通过对欧盟、日本、印度等国农机补贴政策分析,指出日本是以购置补贴为主、贷款与税收优惠政策为辅的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体系。薛洲和高强梳理了日本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的演变历程,从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农业机械紧急开发事业等方面,结合日本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的具体举措,提出了针对中国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政策体系、调整补贴范围、为农户提供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大多聚焦农业机械化的宏观支持政策,并分别从农业支持政策、农机补贴、法律法规、社会服务体系、技术引进和农业产业化等多个角度总结了日本农业机械化的经验,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已有研究成果虽然涉及购置补贴、贷款与税收优惠,但研究视角较为局限,未能系统性分析金融、财政和税收等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和相互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日本农业机械化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的系统性研究,总结和完善其实施办法及成效,旨在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2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

日本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施金融支持、财政补贴和税收激励政策。金融支持包括合作社金融和农业机械租赁,通过实施金融支持,不仅可以减轻农户的融资压力,而且能提升机械化水平。财政补贴政策则为不同种类的农机提供差异化补贴,增强机械化设备的普及和使用效率。税收激励政策通过减税和折旧优惠,激励农户和企业投资先进农业设备,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程度,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图1)。

2.1 模型构建金融支持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停滞,农业也受到较大冲击。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日本于1953年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作用,该法律规定国家应向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和资金,以支持农业机械引进和共同使用,为较早的金融支持政策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的金融支持政策逐渐融入了合作社金融和农业机械租赁等创新金融工具,为农业企业提供了灵活的融资选择,推动了日本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合作社金融主要依托日本政策金融公库支持的农业专项基金,通过这些基金提供一系列优惠贷款政策(表1)。超级基金(农业管理基础设施强化基金)提供用于购买农业机械的贷款,个人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 512万元,企业法人最高可达5 040万元,利率为0.40%~1.00%,还款期限为25年,前5年免息。对于贷款金额在25.2万元以下的申请者,通过“快速贷款”计划,在无需担保或保证人的情况下,最快可在一周内完成审批。此外,在个人经营改善资金方面,认证农民的贷款额度为25.2万元,从事畜牧和园艺的农民可享受最高4倍的额度。日本农业协同工会(以下简称农协)的农业现代化基金同样提供贷款,利率为0.40%~0.85%,还款期限为15年,前5年免息。

农业机械租赁作为另一种金融工具在日本农业机械化进程中也发挥一定作用。在日本,农用设备通常价格昂贵,购买其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此农户可以从农业协同工会(JA)、农业设备经销商、二手农业设备专卖店以及农业设备租赁商处租用相关设备。通过租赁,农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租用设备,从而降低购买成本。目前,日本租赁市场发达,提供多样的优质产品和灵活的租赁选项,适应各种农作物和农场规模,且机械故障率低,拥有良好的售后服务,能确保农业生产顺利开展。例如,知名企业久保田、洋马虽购机成本高,但可提供较为划算的租赁服务(表2)。

2.2 财政支持政策

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日本政府财政援助政策起到至关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丰厚财政援助,补贴幅度达10%~50%,推动了农业机械及相关设备广泛应用,对技术领先和价格昂贵的设备,其补贴力度更大。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在推动先进技术和高端农业机械方面的积极态度。

通过梳理2023年3月日本农林水产省主要的财政补贴政策项目(表3),可以看出,补贴率基本为产品售价的50%。购机补贴类别繁多,涉及的农机类型各不相同,对补贴对象和金额上限的支持也存在差异。对于农业支援型的农用机械,补助率为50%,补贴上限为76万元;而对于储藏、冷冻蔬菜产地建设和用于推进绿色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则设置优先名额予以支持,补贴率为融资余额事业费的50%,补贴上限更是高达1亿元。对于计划扩大生产规模的农业生产者,其引进经营高度化所需的农用机械设施时,政府将提高补助上限予以支援。值得一提的是,补贴主要面向涉农企业和农协的共享农机,而非小农户,因此能有效提升机械使用效率。然而,对于发展条件较差、经营规模小、零散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为培养有意愿的经营体,政府支持其共享机械、设施的使用,补助率为事业费的50%以内,农业机械为33.33%(冲绳县除外),分配金额上限为每个经营体201.6万元。

2.3 税收支持政策

在推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日本实施的税收支持政策同样起到重要作用。以日本乡村产业振兴政策中的“山村振兴计划”为例,该计划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中小企业在乡村地区投资和发展,为农林水产物品销售等资产提供额外5年的折旧优惠,并降低初期所得税负担,从而激发投资的积极性。

2023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又推出针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表4),为购买昂贵农业机械提供额外优惠。具体包括购买超过8万元的农机享有30%的特别折旧或7%的税减免(适用于卡车、测定工具及软件等);低于1.5万元机械按全额计算折旧,年折旧上限15万元。中小企业更新设备也享有税收优惠,包括超过一定金额机械、工具和软件即时折旧或10%税减免。对于尖端设备投资,企业可获3年内固定资产税减半,且若员工工资增长超1.5%,还有额外税减。

2.4 农业机械化的金融、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农业政策支撑体系(图2),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推行和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第一,这些政策之间的衔接性和互补性显著增强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能力。金融支持措施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和金融租赁选项,帮助农户克服购买新农机的初期经济障碍;税收优惠如减税和加速折旧等,降低了长期拥有和使用农机的成本;财政补贴直接减轻购机负担,通过提供购机补贴和投资补助,直接减少了农户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更容易采纳新技术。凭借金融、财政、税收三方面政策的衔接补充与有力支撑,从初期农业机械设备购置到后期农机使用,农户的生产压力均得到了有效缓解。

第二,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之间的联动不仅为农户提供了必要的激励和支持,还降低了向高效农业机械化转型的门槛。税收和金融政策的激励措施鼓励农户进行资本投资,而财政补贴则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共同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经济环境。

第三,政策间协同作用不仅有助于农业技术推广,还能促进技术创新,这反映了日本在制定农业机械化政策时的综合性和前瞻性,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竞争力。


日本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成效

农业机械化的推动给日本农业、农村劳动力结构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带来深刻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第二,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使从业人员参与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农业工作;第三,提升日本农机国际竞争力,通过将具有创新技术的产品成功推向全球市场,日本农业机械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对全球农业机械产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上述成效的取得不仅得益于多项政策的长期积累,也离不开金融和财税政策的有力支持。

3.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据图3显示,2005—2012年,日本农机工业的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产值从2005年的49.0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7.66亿美元,增长了17.5%。然而,这一增长并非持续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成为转折点,2005—2007年,产值出现负增长,但在2009—2012年趋于稳定[4]。2012年后,日本政府继续通过各种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根据日本总务省和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数据,2013—2020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日本农机工业的产值年均增长率约为3.2%。到2020年,该行业的产值约为63.5亿美元。此外,日本政府实施了补贴政策和低息贷款,降低了农民购置机械的资金门槛,从而扩大了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智能农业设备方面的应用。农业发展中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扩大了农机使用范围,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推动了该行业产值的持续增长。

3.2 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

在日本的金融与财税政策体系中,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该政策通过减轻农户购置农机的资金压力,激发了农户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需求,同时也对农机企业的技术进步形成倒逼机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深入发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幅度减少了对传统劳动力的依赖,推动了日本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显著变化,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机械化作业所取代。

如图4所示,2000—2023年,日本自雇农业工人的数量从约400万人减少至116.4万人。这一趋势表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大量传统农业劳动力被释放出来,转而从事更高附加值的农业活动,如科研、管理和市场推广等。与此同时,为适应机械化农业的发展需求,日本加快了对劳动力的培训,涵盖机械操作、数据分析等技能,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3.3 提升农机国际竞争力

日本农业紧急开发事业作为重要的农业金融支持手段之一,不仅为农机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并有效解决农机装备短板问题,而且通过购机补贴和金融支持等措施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向高质量发展。虽然没有专门的农业机械应用推广政策,但日本农业政策中依旧涵盖了对农机推广的支持,不仅满足不同类型农机及不同产业发展需求,而且还激励农机企业技术创新。随着农机技术水平和市场适应性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吸引力也得以增强,进一步稳固了日本在全球农业机械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数据显示,日本农业机械在总产值中占有重要比例,有效推动了日本乃至全球农机行业发展。从图5看出,1990—2021年,日本农业机械出口持续增长,增长率高达293.1%,至2021年出口总额达16.25亿美元,这表明日本农机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仍具有强劲竞争力。



4  日本农业机械化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的基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实施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已有70多年。这期间,日本逐步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财政和税收配套支持体系,有效促进了日本农业机械化水平,为该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是通过采取多元化金融工具、构建差异化财政补贴体系、实施刺激性税收激励计划等,为中国完善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4.1 创新支持性金融工具,形成多元化金融支撑

在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政策中,创新金融工具成为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推动力,通过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农业企业获得了更灵活的融资途径,推动整个行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租赁和合作社金融等工具在其中起到显著作用。农业机械租赁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获取先进设备的便捷途径,降低初始投资压力,避免高昂购买成本,使得生产者能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这不仅减轻农业生产者的财务负担,还有效促进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合作社金融作为另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通过集体力量降低单个农业企业的财务压力,提高融资效率,促进社区内成员的互助和协作。由此可见,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日本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在日本农业机械化成功实践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从而鼓励农户更积极地参与农业机械化。

4.2 构建差异化财政补贴,衔接配套性基础设施

在推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日本的财政支持政策发挥重要作用。财政补贴政策包括差异化农机支持体系,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政府在精确界定各类农机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及补贴方案,确保每类机械都能获得适宜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对新型农机,实施更高补贴,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日本不仅对基本农业机械提供财政补贴,还对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支持,如集运储藏设备、冷冻蔬菜加工机械的产地基础设施、农田整合及机耕道修建等方面的补贴(表3),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政策实施的整体效率。总体而言,日本在推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通过差异化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全面的配套基础设施支持,不仅提高农业机械整体水平,还提升政策实施效率,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3 实施刺激性税收激励,推动机械化技术创新

在实施基础性财政补贴和金融补助之后,日本政府通过减税和资金支持等税收减免政策,有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和购机税收减免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对研发投入实施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投资门槛,激励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在智慧农业、集约型农业和绿色化农业等领域增加研发投入,该措施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农业机械技术研究与创新,并使企业拥有更多可支配资金,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提升整体农业机械水平。此外,税收优惠还刺激农机更新换代,保持市场活力,推动技术快速升级,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购机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了农机购置税率,带来了强烈的激励效果,农户在购买农业机械时享受明显的税收减免,促使农民更新和购置先进农业机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税收政策的具体成效来看,税收激励政策显著提升了新型及绿色农机设备的使用,降低农业机械成本,激发农民投资,提高生产效率。此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支持农协,确保农户能轻松获得融资、保险和医疗服务。由此可见,税收激励计划在日本农业机械化的成功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5  讨论与政策启示

在总结日本农业机械化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成效及其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中国农业机械化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5.1 中国机械化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1.1 补贴内容及方式单一

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补贴方式单一的问题,主要为现金补贴。虽然这种方法在短期内能有效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加快农机的购买和更新,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第一,现金补贴往往流向已有购买力的农户,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难以从中获益,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第二,现金补贴的效果不具有持续性,一旦补贴停止,农民的购机意愿可能迅速减弱,不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的长远发展;第三,由于补贴确保了市场基本需求,企业可能过度依赖政策支持来保持销量,而不是通过研发和创新来保持市场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机械行业技术进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效、环保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5.1.2 补贴名额与力度有限

中国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虽旨在推动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多方面的限制和缺陷,不仅体现在补贴方式单一,还体现在补贴政策的名额和力度不足。其一,从补贴名额来看,政府提供的补贴名额有限,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导致只有部分农户能从中受益。这种局限性不仅造成了补贴资源的不均等分配,也使得许多有需求但未能获得补贴的农户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或因资金不足而无法投资高效的农业机械,或者不得不承担较高的财务负担来购买和维护农机。其二,从补贴力度来看,现行的补贴政策主要针对大中型机械,在推动大规模种植和高效作业方面虽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多数小型农户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土地规模,因此即便能够获得一定的政策补贴支持,但普通小规模农户依旧难以负担高成本的大中型机具。

5.1.3 农机贷款存在困难

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可用于抵押的有价值财产,往往无法满足传统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第一,农民拥有的资产大多是非流动性的,如土地和农用设备,而这些资产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往往难以作为有效的抵押品。第二,中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覆盖农村地区,许多农民由于缺乏正规的信用记录,难以证明其信用。这种信用信息缺乏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也使得农民在农机贷款申请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三,现行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也对农民进行农机贷款构成了制约,某些政策虽然支持农业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条款复杂、申请程序烦琐等问题,贷款额度限制、贷款用途的严格规定等,更进一步限制了农民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获得贷款的灵活性。

5.1.4 政策配套衔接欠缺

当前,农机财政补贴政策与其他农业支持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衔接。这种分散的政策实施方式影响了整体效率,使得财政补贴政策在推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作用受到限制。尽管政府补贴降低了农民的初始购买成本,但在后续的使用和维护阶段,“用不起”和“用不好”农机的问题依旧严峻。可见,农机操作培训、后续维护和财政支持等配套措施不足。更为关键的是,基础设施的不足也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机耕道的不完善限制农机的作业效率和运行范围,农机库棚的缺乏影响农机安全存放和维护状态,维修网点不足则增加农机维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可能会严重影响农业作业的进度。这些基础设施欠缺不仅降低农机的使用寿命,也削弱农机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

5.2 政策启示

5.2.1 探索多元补贴模式,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

针对中国农业机械化政策中单一补贴方式的问题,可以借鉴日本的共享经济模式,并结合多元化补贴方式,设计更有效且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补贴策略。日本的共享经济模式鼓励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体共享机械和设施,通过成立经营团体集中资源,不仅减轻单个农户的经济负担,还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财政补贴的精准性。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第一,应鼓励农民成立农机合作社,共同购置和使用农机,分担成本,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农机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第二,针对部分地区农业机械设备质量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应引导农民选择优质设备,并加强设备标准的制定与执行;第三,针对地区机械化发展失衡问题,结合补贴政策,对西部等机械化水平薄弱地区继续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生产急需的机械、跨区作业和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补贴标准;第四,为探索多元补贴模式的可行性,可开展农机购置综合补贴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且有意向的省份,探索创新的补贴资金运用及管理模式,实行包括租赁补贴、利息补贴、作业补贴、贷款贴息、融资租赁承租补助等多种补贴措施,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或补贴租赁费用,以降低初期投资成本,增强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能力。

5.2.2 调整农机购补标准,拓宽补贴范围提高补贴力度

为解决政府补贴力度大但农机使用率偏低的问题,需要优化补贴标准的灵活性。日本农业机械利用率较低的经验表明,过高的补贴标准可能导致财政负担和资源分配不均衡。基于日本经验,农机补贴调整过程中应科学测算并分档确定补贴额度,针对性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试点项目和农机报废更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资本支持农业机械化;实施财政补贴时需考虑长期和潜在影响,灵活调整补贴范围和金额,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需根据行业或地区实际情况调整补贴范围与力度。第一,拓宽补贴范围和提高补贴力度对促进农业机械化至关重要。现行政策主要补贴大中型机械,忽略了对小型农机具的支持。小型农机具对小规模和丘陵山区农户而言,灵活性强、成本低、操作简便,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因此,政府应将小型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增加购置补贴,鼓励农户使用,有效提升中国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第二,提高对小规模农户的补贴力度也十分必要。小规模农户经济实力有限,难以负担高成本的大中型机具,即使有补贴也难以完全覆盖费用。因此,应制定针对小规模农户的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比例和额度,减轻经济压力,确保能有效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第三,提高补贴的精准度,结合地方实际,通过科学研判和实地调研制定更为精准的补贴标准。

5.2.3 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拓宽农户的资金来源

中国和日本农业经营主体众多,面对使用新农机和绿色农机时的高资金需求,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尤为关键。日本通过政府资助或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农户提供大额长期信贷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并推迟还款期限;此外,日本还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农用机械贷款担保方式。完善的农业机械租赁政策使农户能够便利获取先进设备,避免高昂购买成本,同时提升机械使用效率。这些举措不仅降低农民贷款成本,还使其更容易快捷地获得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上述经验表明,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和灵活运用,可有效支持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提高农民贷款便利性并有效解决贷款问题,可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帮助农民获取更广泛的金融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调整当前贷款政策,将用于短期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转向支持农户的长期信贷需求,包括改善信贷还款方式,如延长还款期限和允许前期只偿还利息,以缓解还款压力;二是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条件,增设针对农民的低息贷款产品,降低财务负担,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

5.2.4 完善配套支持措施,提升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衔接度

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关键。借鉴日本经验,通过构建一个互补的政策体系支持农业机械化,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日本政府不仅通过直接财政补助降低农机的购置和运营成本,还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措施,如低息贷款和租赁方案,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对中国而言,提升这些政策的衔接度需加强政策间的协调,建议成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金融、财政、税务和农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应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向农户提供从购机到维护的一体化服务,涵盖补贴申请、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以实现政策目标的统一和资源共享。此外,应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监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确保措施达到最佳的协同效果。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亦不可或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可为特定作物或具有地区特色的机械化需求提供特定支持。同时,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先建设和改造机耕道,确保农业机械的顺畅运行。总之,通过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施,显著提升政策适应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

(注:受公众号排版限制,文中图表、参考文献等有删减。)

世界农业编辑部
《世界农业》于1979年创刊,由农业农村部主管,先后获得农业经济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等荣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