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友出任驻华大使 ,架起两国友谊之桥

教育   2024-11-23 10:19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期待进一步深中索友谊
加强各领域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为中非关系和全球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这是和丹·奥斯曼·阿布迪女士
正式履职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后
发的首条朋友圈

自2005年踏上前往中国的求学之旅
推进中非文化深入交流的历程
也随之拉开序幕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年轻的大使
一起听听她在浙大成长的故事
共同见证她在国际舞台大放光芒


左为大使和丹




缘起浙大,学术启航





和丹·奥斯曼·阿布迪(Hodan Osman Abdi),索马里人,成年后泊岸于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开启了她的跨文化学术探险。这不仅是一场对知识的无尽追寻,更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在她的求学之路中,挑战与机遇并存,而她的坚韧与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2005年,一次与叔叔的闲聊,让当时高中毕业的和丹听到了来自东方的呼唤。叔叔在中国留学与工作的故事,像一颗种子,在和丹心中生根发芽,激发了她对中国文化的无限憧憬。于是,她毅然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求学之路。


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的障碍,和丹没有选择退缩。她用一年时间,将汉语水平从零基础提升至HSK5级。随后,她选择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并在那里先后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但和丹并未就此停止求学的脚步。


“我本科和硕士期间一直在做学生记者、校园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之类的工作,期间我发现我特别热爱有关传播的事情。”和丹回忆道,“传播学牵涉到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方面,对我各方面成长都有帮助,所以我就想在传播学领域继续钻研。”硕士毕业后的和丹决定申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博士,继续学术上的探索与挑战。


准备博士申请期间,和丹阅读了大量传播学的著作与文献,“我经常看到邵培仁教授的名字出现在期刊和著作上,老师对于传播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令我印象深刻。”和丹抱着尝试的心态给这位未曾谋面却早有耳闻的教授发去邮件,“老师的回应很热情,我当时非常庆幸,太高兴了。”和丹与浙江大学传播学学者邵培仁教授的师生缘从此展开序幕。


和丹称呼自己是“邵门”一员,邵培仁教授的团队总是充满激情,彼此相爱无间。学术的求索之路是荆棘丛生的,来自师长和同学们的关心让这条路花香四溢。“老师喜欢带着我们学生散步,有时候就只聊聊家常,有时候会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一起解答疑惑。西溪校区的树木很多,环境很好,学术上的难题好像也变得没那么让人苦闷。”


图为和丹与导师邵培仁教授的合影


在邵培仁教授的指导下,和丹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中非文化交流领域,深入研究了非洲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在博士学位论文《魅力尼莱坞:探索非洲流行电影的崛起之道》中,她巧妙借鉴了“华莱坞”的分析框架,对“尼莱坞”电影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揭示了其在本土文化与西方技巧融合下的全球传播奇迹。这一成果,不仅为她赢得了学术界的赞誉,更为中非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视野和路径。




长于浙大,躬行实践





在读博期间,和丹的梦想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轮廓——要做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引领更多的人读懂中国,读懂非洲,读懂世界。她十分重视各类实践活动,在博士阶段,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以及演讲比赛,“浙江大学各种各样的活动太多了,特别是演讲比赛,中文的、英文的都有,虽然记不清参与了几场比赛,但是我记得我获得了至少两三个第一名。”和丹自豪地边笑边追忆。


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碰撞思想,拓宽了和丹的国际视野,青年领袖的气质在彼时已初露锋芒。毕业后,她加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继续发光发热,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同时积极参与中非文化与学术交流,利用自己的学术背景和语言能力,为推动中非关系的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和丹参加演讲比赛


和丹与张勇老师的合作,则是她学术与实践结合的又一突出成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张勇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也是最早系统研究非洲电影的中国青年学者之一。两人因共同的非洲电影情结而结缘,联手执导了纪录片《我从非洲来》。


通过镜头,他们捕捉了十几位非洲人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真实故事,展现了非洲文化的魅力与中非民间交流的生动图景。“对和丹最大的印象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极强。”在张勇老师的记忆中,和丹在本片中承担了很多与非洲采访对象沟通的工作,“我们中国摄制组成员在拍摄过程中刚开始会不理解当地人的某些观念,和丹这时候就起到了‘调合剂’作用,她会向双方耐心解释,促进双方理解不同的文化。”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和丹作为一名中国通,实打实地架起了一座心心相通的桥梁。


图为和丹与张勇老师一同拍摄的画面


回忆起《我从非洲来》的拍摄往事,张勇老师的措辞不时出现“辛苦”,。和丹笑着描述:“我记得我好几次差点控制不住情绪哭出来,经常需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有时候一天就睡两三个小时,每天脑子都在想怎么拍怎么推进更好。”但当和丹在纪录片中出镜时,总是诙谐幽默:“我来自黑龙江,因为我皮肤黑。”


这部注入两人心血的纪录片在完成拍摄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更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非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和丹在中非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中的不停步履、在中非人民沟通实践事业中的不辍付出,逐渐成为她身上闪耀的温暖扶光,也让她被索马里政府所“看见”。2017年10月,和丹受聘为索马里总统顾问,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总统办公室主任法哈德·亚莘签发委任证书。作为索马里总统的顾问,她将学术智慧转化为政策建议,为索马里的国家发展以及中索合作贡献了宝贵的智慧。


纪录片《我从非洲来》

“和丹充分发挥了攻读博士期间学到的传播学知识,致力于打破大众对于非洲的刻板印象,我很高兴我们摄制组走出了一个交流大使。”张勇老师说,“她是个天生的文化和外交使者。”




成于浙大,和衷共济中非路





在中非合作中,和丹以学术与外交双重独特身份,践行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无限可能,证明了不同国家之间通过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能够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友谊与合作关系,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今,和丹已完成从学者到外交官的蜕变,荣膺索马里驻中国大使之职。这一角色的华丽转换,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她长期以来投身中非文化交流事业莫大的肯定,标志着她的职业生涯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作为新任大使,和丹肩负着推动中索关系深入发展的重任,不仅要在政治、经济领域寻求合作,更要在文化、教育的沃土上播撒友谊的种子。和丹深谙,文化交流是架起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是推动双边关系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石。因此,她立志运用自己的学术底蕴与实践经验,为中索两国人民构建更加紧密的联系纽带,让友谊与合作之花在两国间竞相绽放。


同时,和丹深知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繁荣的至关重要性,将目光投向中索经贸合作的广阔天地,决心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提供富有洞察力的政策咨询与建议,助力两国在贸易、投资等关键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书写合作新篇章。


邵培仁教授对她寄予厚望,认为她具备非洲经验、中国智慧、世界视野以及多元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独特优势,必将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在他看来“和丹是有真本领的。”而张勇老师则与她在联合策划新的纪录片作品,希冀用镜头记录更多中非交流的精彩瞬间,让影像成为连接中非人民心灵的纽带。“中非交流,视听为桥”,张勇老师如是说。





回顾和丹的成长之路,从一位跨文化的求学者到索马里驻中国大使的外交官,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书写了一段非凡的人生篇章。


和丹的故事,是对梦想与坚持的最好诠释。在未来的日子里,和丹将继续在中非合作的广阔天地中耕耘,让友谊与合作之花在中非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素材来源:浙大传媒国际

今日编辑:方建薇

责任编辑:华向理

终     审:满   丰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母校就在你身边,校友与你心相连!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是你永远温暖的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