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看宁明(377)】左江日报:南疆国门祖孙三代物理学家的传承接力

时事   2024-11-30 16:36   广西  


□ 本报记者 杨玲玲 罗吉华


郑建宣,崇左宁明人,著名教育家、金属物理学家,我国合金相图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郑志鹏,郑建宣之子,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广西大学副校长和校长。                                                                                   
郑阳恒,郑志鹏之子,是实验物理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粒子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崇左市地处中越边境,是南疆国门城市。宁明县是崇左市下辖县,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212公里,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县份。谁会想到,这里竟孕育出了一门三代物理学家。                                                   
他们是怎样的人?是什么造就了他们?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定地走上为国贡献的科研之路?                                                                                                      
2024年10月,《传承——郑建宣、郑志鹏父子物理学家传》新书发布会在广西大学举行。                                                                                                      
“是家风的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鼓舞,也是为国效力的理想!”郑志鹏给出了答案。眼前的他,一身素衣、面容慈祥,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虽然已经84岁,仍神采奕奕。


从边陲小城走向世界——
在金属物理科教领域鞠躬尽瘁


“我父亲一生热爱物理事业,直到他离开的那一刻。”郑志鹏难忘父亲年轻时带领他参观物理实验室,演示有趣物理现象的场景,更难忘父亲驼着背、一瘸一拐地挪向实验室指导学生的身影。

                                                   

郑志鹏的父亲郑建宣,是一名教育家,也是一名金属物理学家,是我国合金相图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03年6月28日,他出生于宁明县一个乡村私塾家庭。                                                          
彼时的宁明,虽地处边陲,但并不封闭,反而是中原与交趾(今越南)的交通往来要地,贸易繁荣,学习氛围良好。                                                   
花山脚下,郑建宣逐渐长大,展现出了很高的文化天赋,对数学尤为痴迷。11岁,他就能解出让老师们惊叹不已的数学题;16岁,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走出了宁明;21岁,他被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今武汉大学)录取。                                                 
“我父亲对宁明的感情很深,小时候,他时常给我们讲花山岩画、蓉峰塔的故事,教育我们要立志出乡关,为理想而奋斗。”郑志鹏回忆道。因生长在边关,郑建宣身上具有很浓烈的家国情怀。                                                                                           
1931年,因执教能力出色,郑建宣被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邀请到广西大学任教;1933年,又被选送英国深造,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X射线晶体学。其间,他研究得到的铝钴合金结构参数,是全球该物质第一个测量值,至今被国际金属界公认和采用。                                                                                
学成归国后,郑建宣拒绝了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的聘书,先后担任了广西大学教授兼数理系主任、理工学院院长。从此,郑建宣全身心投入到大学教育事业和物理教学工作,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                                                                                                      
彼时社会动荡不安,在枪炮声中,郑建宣随着广西大学四处迁徙,始终与师生同甘苦、共患难。1951年,他赴东北任教;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被停办的广西大学开启了重建工作,郑建宣应邀回桂,任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负责重建广西大学。经他号召,一大批“老西大”被召回,一步步解决了教学、科研等工作上的难题。                                                                                        
“郑老师乐善好义、唯才是举,我们都很敬佩他。”钟夏平是广西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兼院长、广西大学原副校长,也是郑建宣门下的研究生,他回忆道,“学习上郑老师对我们很严格,循循善诱,生活上则是关怀备至,每次去他家都像回到自己家一样。”                                                   
在教书育人方面,郑建宣在广西和东北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他的不少学生成为了我国金属物理、相图研究相关领域的骨干力量,有4名学生成长为院士,一批学生成长为大学教授。此外,郑建宣还亲手创建了广西大学金属物理研究室,组建了全国相图专业委员会。                                                                                                      
晚年的郑建宣依然牵挂着金属物理科研事业,即使生病住院,仍念念不忘未完成的实验。                                                                                                      
1984年夏,郑建宣突发心脏病,经医务人员抢救才苏醒过来,学生们来看望他,他让大家回去学习,学生们不肯走,于是病房又变成了教室。                                                                            
出院之后,郑建宣变得更加勤奋,还有些固执,坚持每天到实验室指导实验,他对学生们说:“我在旁边的话,你们可以随时提问。”                                                                                                      
1987年6月,郑建宣为物理科研、为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就此落幕,但他的物理科研事业并没有结束,学生们完成了他未能带领完成的相图实验,所做的稀土合金相图及相关系的研究,获得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郑建宣组织实施的课题《铁系合金相图及相关系的研究》也获颁国家科技成果证书,在相关成果报告和获奖证书上,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郑建宣“纯粹而质朴”的科研、教育和处世态度一直被他的学生和子孙后代当作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

祖孙三代接力科研——
科学家精神闪耀在传承中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这是郑建宣夫妻二人对儿孙的期望和要求。后来,这句话也被他们的孩子奉为家训。


“父亲母亲身体力行地教会了我要崇尚美德,要为国效力。”郑志鹏笑着说,高中时,他便为自己定下高考目标——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为祖国的物理科研事业作贡献。                                                                                                    
1958年,《光明日报》刊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的消息和首次招生的公告。该校是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创办,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校长,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高考前夕,郑志鹏毫不犹豫地将报考志愿改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的激动无以言表。当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要高。                                                                  
郑志鹏把初心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生矢志不渝。从被选派至德国深造,到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主持在北京谱仪上测量τ轻子质量,给出希格斯粒子质量上限,再到主编《中国物理C》杂志……郑志鹏成了推动中国高能物理走向世界舞台的领军人物之一。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时说的话。                                                   
“几十年来,在高能物理学战线上奋斗的几代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没有辜负小平同志和时代的期望。”郑志鹏说。                                                   
“上阵父子兵,一门两校长”,不只是物理,郑志鹏在广西大学的校史上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5年2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郑志鹏接下艰巨任务——兼任广西大学校长,带领广西大学挺进“211工程”。                                                                                                      
“当时正是要让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尽快出成果的时候,两边能否同时抓好,我没有把握。”接到邀请,郑志鹏思虑不决,他明白,广西的高等教育水平必须加强,依托“211工程”,把广西大学建成重点大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让郑志鹏下定决心的,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鼓励。“他告诉我,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不要老是在一个地方,音乐调子多了才会形成曲子。”郑志鹏说,这也是接力他父亲未做完的事。                                                                                    
厘清广西大学的发展脉络、调动全校师生及员工的积极性、确定广西大学发展定位……任校长期间,郑志鹏多方奔走,同校领导班子将广西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水平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与此同时,郑志鹏还力促广西大学物理系加入到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利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全国第一个开通互联网的优势,为广西大学教师争取到通信和学术交流的先机。                                                   
“是勇登科学高峰、为国家服务奉献、敢于创新、永不言败的精神支撑着我前进。”郑志鹏说。2022年,中国物理学会举行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首次公布了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郑志鹏位列其中。                                                                                                      
继承祖父郑建宣和父亲郑志鹏的衣钵,郑阳恒努力科研,也成了一名年轻有为的实验物理学家,在实验粒子物理、核与粒子探测器研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粒子物理学博士,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努力为国家科技进步培养人才。                                                                                                      
“我儿子是自发地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郑志鹏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看到了家族科研精神的延续,“这是选择,更是责任与担当,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责任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魂牵梦绕是故乡——
为故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1982年,宁明县领导到广西大学拜访郑建宣,邀请他回乡看看,只是那时郑建宣已年近八旬,不再适合长途奔波。于是,回乡一事便由郑志鹏接下,那一年他42岁,刚从美国讲学回来。


这次回乡,郑志鹏修葺了祖父的坟茔、祭拜了祖先,为宁明中学、海渊中学作了两场励志报告,也亲眼看到了神秘而壮观的花山岩画。“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仍散发出绚烂的光彩,这是多么值得保护和传承!”郑志鹏内心持有的那份震撼与崇敬被放到了最大。                                                   
往后,郑志鹏便非常关注花山岩画,积极为花山岩画的抢救和保护献计献策。他曾建议用碳—14法测定花山岩画的历史年代,并建议县领导召开专家座谈会,讨论岩画的意义。修缮岩画的施工队曾提出用打钻的方法固定支架,消息传到郑志鹏耳中,他马上意识到这种方式会引起山体震动,破坏岩画。“我怕我不够专业,又立马联系了时任广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建民,请他一同找到县领导,说明利害。”郑志鹏说,最终,打钻的方案被否定,施工队另寻他法,进行维修。                                                             
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空白,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如今,在花山岩画景区,往来游客络绎不绝,景区创5A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看着花山岩画成为宁明旅游发展的源头活水,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作为花山之子,我无比自豪!”郑志鹏说。                                                   
郑志鹏还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多次回到宁明作励志报告,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新闻来源:左江日报记者 杨玲玲 罗吉华

编辑:冯馨怡

一审:李梅

二审:姜涛

终审:李翔

投稿邮箱:nmtvxmt@163.com

版权说明

本微信号所发表的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版权属宁明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欢迎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如有侵权,宁明县融媒体中心将依法追究责任,特此声明。宁明县融媒体中心受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方式:后台留言或评论;电话: 0771-8620347;邮箱: nmtvxmt@163.com。

宁明融媒
宁明融媒,及时发布新闻事实及全县的新闻热点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