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春丽
11月29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运动会”)陀螺项目赛场内,精彩的陀螺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赛场上,防守方将缠绕鞭绳的陀螺甩到指定位置,进攻方选手陆东衡用尽全力甩出陀螺,将防守方支起的陀螺狠狠击飞。
陆东衡代表贵州队参赛
陀螺,又称“打陀螺”“打老牛”,是一项在中国民间极为普遍的运动。陀螺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实物距今已有七千多年。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打陀螺列为竞赛项目,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更名为“陀螺”。
今年34岁的陆东衡,是贵州代表团的运动员,已经是第5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拿过两次团体和一次单项的一等奖,实现着自我超越,也见证了陀螺比赛项目的变化。
陆东衡代表贵州队参赛
陆东衡的家乡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这里是著名的陀螺之乡。
“我从记事起就玩陀螺了,小时候跟着村里的大人玩,现在因为陀螺,走出家乡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陆东衡说,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打,瑶族陀螺的样式与比赛的不同,玩法也不一样。
2006年,陆东衡第一次接触竞赛陀螺,当时在学校念书的他被贵州瑶族"陀螺王"看上,从此进行竞赛陀螺的训练。
“赛陀螺,是技能的角逐,也是力量的比拼。”陆东衡说,打陀螺时使用的鞭绳较长,在支和打陀螺时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支陀螺和打陀螺之前都要先绕线,一般情况下是左手握陀螺,陀螺底贴近左手掌的位置,右手将线紧贴陀螺头的中间部位一圈一圈地绕,绕的时候要尽量把线绕到最紧实,然后才能“打”。
从2007年起,陆东衡参加了历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看到加入非遗体育传承和发展队伍的青年人正不断增加,在运动会的催化下,曾经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正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
2013年,陆东衡成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民间陀螺竞技传承人。从此,他所思考的不仅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有如何更好地将非遗技艺传承发扬。
陆东衡代表贵州队参赛
“陀螺已成为我家乡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当地别具特色的花式陀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我们把老房子改造成陀螺传习馆,一方面向游客介绍独特的白裤瑶陀螺技艺,另一方面也要影响年轻人,传承发展好这项民族体育瑰宝。”陆东衡说,在村里,他经常教年轻人玩陀螺,作为传承人,目前有数十名村民向他学习陀螺技艺。
“我是陀螺传承人,传承民族文化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将为此作出不懈努力。”陆东衡说,陀螺这项运动有利于全民健身,值得大力推广。希望更多人了解、关注、参与这项运动。
来 源:南海网客户端
总监制:陈海清
审 核:翁壮岛
审 校:刘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