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刘伯温是哪里人
——兼与孙红华商榷
作者/郑文清
偶然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2006年11月出版,2019年8月第38次印刷)中翻到刘伯温的名篇《苦斋记》。并在书中看到对刘伯温的评价:明代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是当时散文的主要作家。刘基的散文以短篇寓言著称,《卖柑者言》讽刺元末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郁离子》中《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章,批评以“术”欺民者必败。虽然没有给予刘伯温热情的称赞,但教材收录刘伯温的作品,并在概述中给予如此篇幅的评价,亦足证刘伯温在中国散文创作史上的地位。作为一个文成人自是欣喜非常。美中不足的是关于刘伯温的注解:“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青田(今浙江青田)人”。这显然是错误的。笔者又联想到近日出版的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品读刘基》中有“此时,刘基重病缠身,早想回老家(青田县南田武阳村)休养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品读刘基》,第4页)之句。感觉还是有必要理一理刘伯温到底是哪人,以及该如何表述的问题。或难定论,抛砖引玉,且供读者参考吧。
首先来看刘伯温到底是哪里人。
刘伯温出生于今天的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在1948年文成县成立以前该地隶属于青田县。准确的说,在刘伯温的时代该地是隶属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浙东海右道)处州路青田县”,这就让一些文成、青田人,以及部分文人学者产生了误会,以为刘伯温还是今天的青田县人氏。
为了方便讨论这个问题,先了解一下两地大致的区划沿革:
东晋大宁元年,永嘉郡的设立,包括了现在的温、处(丽)地区,青田境域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永嘉郡为处州。析松阳东乡置括苍县,属处州,治所在括苍县。
开皇十二年(592),处州改称括州。
隋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永嘉郡复改称括州。
唐上元二年(675),析括州置温州。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分括苍县建立青田县,属括州。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括州改称缙云郡,温州改为永嘉郡。
唐乾元元年(758),复改郡为州。缙云郡复称括州,永嘉郡复称温州。
唐大历十四年(779),又改括州为处州。
宋时,属两浙路处州。
元时,属江浙行中书省浙东海右道处州路。
明时,龙凤四年(1358)腊月十二,朱元璋在婺州设立的中书分省,也叫浙东分省、宁越分省(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府)。
龙凤八年(1362)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改中书分省为浙东等处行中书省。
龙凤十二年(1366)腊月十二,设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洪武二年(1369)五月十九,从浙江行省中析置福、汀、漳、泉、建宁、邵武、兴化、延平八府,置福建行省。
洪武九年(1376)六月十一日,撤销行中书省建置,改设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自此设立。地方政府改为布政使司、府、县三级。青田县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
景泰三年(1452),分鸣鹤乡和柔远乡的仙上里、仙下里等地置景宁县,析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清顺治元年(1644)置浙江巡抚,为最高行政长官。
清康熙六年( 1667),浙江设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温处道治所在温州府。
民国,废府、厅、州制,正式设“省”为行政区划。
三年(1914),浙江省设钱塘、会稽、金华、瓯海四道,属瓯海道,治所在温州。
十六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
二十一年,实行县政督察制,青田县先后属第十一区、第二特区、第九区、第七区、第六区行政督察区。
三十七年(1948),五月,青田县划归第五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温州),七月一日,置文成县,析青田南田区的南田、西坑、三阳、黄坛、岙里五个乡和万源乡一部分归文成县(析置方案于民国三十五年确定),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八月一日,划永嘉县的温溪、贵岙、黄坦、霞嵊四个乡和林福、界坑两个乡的一部分归青田县,做为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县、文成县均属温州专区。1961年10月,西岙、上横两个公社划给永嘉县。
1963年5月,青田县改属丽水专区 (1968年11月改丽水地区)。
从上述历史沿革,可知以下几点:
一、温州丽水两地关系纷繁复杂,行政区划调整频繁,经历了数次的分分合合。文成县的析置,虽于文成县人民而言意义重大,然而从整个浙南视角来说,只是一次普通的区划调整。
二、温州丽水两地在历史上经常被视为一个整体,特别是清代以后,均处于一个行政机构——温处道(道员为正四品,知府为从四品,知府等以下官员奏事须经道员批核转交,使之成为实际上的隶属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温州的节制之下,行政隶属关系类同于东晋初年的永嘉郡。因而两地关系密切,文成县的析置也是在两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当时青田的官员、名士出力犹多。析置也以“对亲”的方式进行——温州以永嘉县地补偿青田县析出南田等地的损失,有一种两地亲上加亲的感觉。
三、在经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之后,青田县从原辖区中析出了一个半县,原辖区面积缩小一半有余,约2600平方公里,沧海桑田,人、物皆非。虽“青田”之名未曾改变,但今日的青田县早已不是初置时的青田县了。
加之析置文成县时,当时参与谋划的诸君不仅选用刘伯温谥号“文成”为新县命名,还有意将与刘伯温及刘氏宗族相关的,如:祖刘集(始迁祖)墓、刘庭槐墓、刘濠墓;父刘爚墓;生卒地武阳村、庙、墓;子刘璟故居、刘琏墓、参政公祠、忠节公祠;袭诚意伯刘廌墓、刘瑜墓,以及辞岭亭等数十处文物尽皆划归入新县。
现青田县与刘伯温相关的文物已所剩无已,仅余“三碑二祠”,即: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刘瑞致祭诚意伯文碑、明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碑、石门洞刘文成公祠、刘府祠。
“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为刘伯温撰,时永嘉县丞林斌祖书、青田县尹叶伯颜篆额,刘伯温受托撰写碑记之类的文章众多,本不足为奇,然季氏家族重视文化传承,对此碑珍爱有加,颇可嘉许。“刘瑞致祭诚意伯文碑”为刘瑞以私人身份致祭刘伯温的祭文碑,可能碍于南田路途迢远,崎岖难行,他致祭于县城某庙,并立碑以记。而今庙已不知何处去,仅余此碑藏于2011年重建的刘府祠中。“明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碑”为清乾隆五十七年时任青田知县王觐立。据说本立于青田县城官埠头,而今亦收于刘府祠内,成为了“馆藏“文物,有人藉此碑认为今日的青田县是刘伯温无可争议的故里。然而事实是,文成县南田镇有一块比之更早,由时任青田知县吴捧日于乾隆二十八立的“明开国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碑。石门洞刘文成公祠为原祠倾圮后于民国二十二年重建,面积较小,仅160余平方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文成县的析置是通过交换土地的方式完成的,温州、丽水深厚的历史渊源,紧密的地缘和文化关系,为文成县的析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析置时,谋划者有意以刘伯温作为新县的文化内核,从名实上都有意使文成县成为怀念、彰显刘伯温显赫功业之所。
三、如果把文成县的析置看作青田文成兄弟分家,那么刘伯温文化作为一项财产,已完全彻底的分给了新置的文成县。而且青田县在刘伯温故去之后,先分出了一个近2000平方公里的景宁县,后又置换了600多平方公里土地,早已不是当初的青田县了。可以说今天的青田县已在物理层面切割了刘伯温。
那么,刘伯温是哪里人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文成人。
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个等价的提问方式——刘伯温故里在哪里?今天的青田县地图已经找不到刘伯温的生卒地武阳村了,只能在文成县找到,那他的故里自然也就在文成县。之所以今天仍然有人提出刘伯温故里在青田之类的说法,无非是利用青田县从未曾改名这一条件,偷换概念,把今天的青田县等同于明景泰三年以前的青田县,假装青田县从未改变。如若像宣平县一样被拆解消失,那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争议和误解了。
既然明确了刘伯温是文成人,那么该如何表述呢?
目前大概有这么几种表述方法:
《文成县志》(1990年代编):生于青田九都武阳村(今文成县南田武阳)。
《青田县志》(1990年代编):生于南田武阳(今属文成县)。
《明史·刘基传》:青田人。
温州市人民政府官网:文成南田人。
文成县人民政府官网: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元末明初青田(今浙江青田)人。
以及“浙江处州路青田南田武阳村(今文成)人”之类大同小异的表述。哪种表述最为合适呢?没有标准答案?不妨先分析一下教材中的表述方式,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
摘录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古代人物介绍如下:
另摘中学课本部分元明时期的人物表述方式如下:
由上表可知:
一、绝大多数历史人物出生地的行政区划都有调整,或隶属有变、或有析并、或名称变更,特别是明代以前的历史人物。个别甚至牵涉到国境调整。
二、教材之中并无统一的古人籍贯书写格式。有的只写郡(州、府)级行政区划,如,张养浩,时济南为路;有的只写县级行政区划,而不书隶属关系,如赵师秀,时永嘉为县,宋濂,时浦江为县;身世较为复杂不便直书是哪里人氏的,则只列事实,如,李白,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有的在地点前面加朝代,如,魏学洢,明末嘉善人。可见籍贯表述的复杂性。
三、叙述时通常直接抄史书中的描述加备注今天的行政区划。但并不完全遵从正史,对有确切定论的人物,采用最新研究成果,如,韩愈,教材不用新旧唐书的说法,称其为“河阳人”。
四、今天的行政区划标注的较为随意,有些标注到省,如岺参,今湖北;宋濂,今浙江。有的标注到市,如赵师秀,今温州;张岱,今浙江绍兴。有的标注到县,并带有较为具体的方位,如孔子,今山东曲阜东南。无统一规范。
五、定籍标准较为随意。如李益,他本世居郑州,且生于郑州,但因其族望为姑藏(时陇西李氏为名门望族,多数李氏均自言出于此),教材便将其列为姑藏人。
教材此种表述方式好处是简约,且引摘史书,出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免去了确定书写规范的麻烦,以及由此可能的争议。坏处也显而易见,最大的问题便语焉不详,且具有很高的阅读门槛。古代地址大多无法知道标注的是县,还是郡(州、道);现代地址也同样不知道标注的是设区市,还是县级行政单位。加之定藉标位不一等因素,让人难以从中获得准确、清晰的籍贯信息,部分还存在误导的可能。
因而,教材中的籍贯表述方式不足以成为通行的表述范式,也就无法直接应用于刘伯温。
那么有没有现成可用的表述方式呢?
《文成县志》(1990年代编):生于青田九都武阳村(今文成县南田武阳)。此表述值的商榷的是,元代是否有“九都”这一地名尚不确定,刘伯温有诗云:我昔住在南山头。可见南田山的概念当时大概率存在。
《青田县志》(1990年代编):生于南田武阳(今属文成县)。此表述从符合部分青田县文人学者的想法,但刘伯温已非今日的青田人,其新编县志实不应再收录其中。此外,南田之名起于何时也尚未确知。
《明史·刘基传》:青田人。史书表述,已不适合当下。
温州市人民政府官网:文成南田人。于今而言较为准确。只是信息量略显不足,未能提供沿革信息。
文成县人民政府官网: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微瑕。加上区划建制就更好了,作为文成县政府的官网,可直书“南田镇武阳村”。部分青田人可能会不满意。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元末明初青田(今浙江青田)人。此表述加入了时代表述“元末明初”,简洁明了的表述了人物和区划建制所属的时代。但编者没有注意到元末明初的青田县不是今日的青田县。但改为“今浙江文成”似也不妥,毕竟今天依然还有一个青田县存在。
此外一些人主张的“浙江处州路青田南田武阳村(今属文成)人”的表述方式也有问题,其一,元代并无浙江省或浙江这样一个行政区划或建制;其二,县以下、村以上的南田是怎么样一个行政建制,里?乡?不熟悉青田文成的人看了必是一头雾水。且如此复杂的表述,也让人难以记住。
因而,直接采用现有表述也有问题。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1948年文成县和青田县分家的时候,将刘伯温及其相关的文物几乎完全分给了新置的文成县,刘伯温故里在文成县无可争议。
二、在刘伯温出生的时候,其出生地属于元代的青田县。
三、现有刘伯温的籍贯表述,都难以让所有人满意,且可能永远没有让所有人满意的表述方式。
四、应尽可能的使用简洁的方式,传递最多的信息,使读者一目了然。五、应剔除存疑的内容。
由此,笔者以为最佳的表述方式是: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人。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信息明确,清楚的表达了刘伯温故里所在地。
二、区划沿革信息简洁明了,避免了“文成县(旧属青田县)人”此类表述可能带来的县域沿革关系误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今青田县与1948年以前的青田县的区别,防止有人利用青田县名混湑古今,进而让人产生刘伯温故里仍在青田县的错误联想(如高中选修教材)。
三、区划建制信息无疑义。
四、防止“搭便车”的可能。
当然,此表述也有一个障碍,就是大家已经熟悉了教材上那种古称备注今称的表述方式,但如若依据此种方式,需表述为:“元末明初青田县(其出生卒地为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人”,方能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过于繁杂。如果做学术研究,个人以为也可以表述为“生于元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处州路青田县(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这就引出另一个话题,是不是该依据使用目的选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本文已经过长,不做此讨论。
笔者的结论必也难让所有人满意,且试驳几个经常提及问题,供读者参考,并与青田县刘基研究会孙红华先生商榷。
一些人认为刘伯温以“地望”被称为“刘青田”,所以他是无可争议的青田人。近日孙红华先生发表的《关于刘基“籍贯”问题的一点浅见》中也以刘伯温诗句“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为由,认为如称刘伯温为文成人,抹去了刘伯温的青田背景,会难以理解该诗。
个人以为这些说法是不成立的,如韩愈,他自称“昌黎人”,世人称他为“韩昌黎”,但他仍然是孟州市(县级市)人;宋濂,世人称其为“宋潜溪”,但他是浦江人。至于说如称文成人会抹去青田背景,这个问题本身就会产生一个悖论,即称青田人也会抹去其生卒地今属于文成县的事实。显然是一个伪命题。“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人”并不会抹去青田背景。
此外,孙先生还在上文中举李白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例子,认定刘伯温应是今天的青田人。李白在七年级教材中的表述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州江油)”,仅列事实,不书哪里人氏,足见编者之左右为难。至于康德,我不知道当今的俄国和德国人是如何表述的,但依孙先生“从史标准,它要维护的就是历史史实。历史人物生活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其籍贯和其经历、事迹应与当时特定的时空相对应,而与其身后的变化无关”的主张,那康德生的时候是普鲁士王国,死的时候是普鲁士王国,那他应该是普鲁士王国人,不应该列为德国或俄国人。孙先生认为他是德国人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孙先生此外又特举了左权将军的例子,认为后世著书记史不可写“左权将军战死在左权县”,记史不宜这么写可理解,著个散文书之类的为什么不可以呢?更何况口头表达?今天左权县人如果都说“左权将军牺牲在辽县”,是不是过于迂腐了?且依照孙先生的标准,其结论“只能表述为‘浙江青田县南田(今属文成)人’”也有自相矛盾之忧,元代并无浙江省,也没有一个行政区划叫浙江。而且孙先生也未能注意到古今青田有别这一事实。
孙红华先生有一点说法笔者很是赞成:“青田和文成难免会有将之‘据为己有’的想法”。是的,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刘伯温文化是一项极好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这一文化资源需名正言顺。同时,个人也以为“占”就应该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精神层面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在物质层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然而笔者查阅了青田县近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仅一次提及刘伯温,不知道青田县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延伸阅读
关于刘基“籍贯”问题的一点浅见
文/孙红华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夏历六月十五日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
南田山的地形较为独特,“万山深处忽辟平畴”。也就因山中平缓的土地较多,有大片良田,又在青田的南部,故名南田。这里离县城有“一百五十里”之遥,地处偏僻,县地方政权对其的管控力不足。故在民国时期,南田一带有就近设县的要求。1945年,浙江省请示国民政府内政部,要求增设文成县。次年,二度请示要求增设文成县。194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瑞安、泰顺、青田三县边区设立文成县。随后温处地方开始筹备文成设县事宜。1948年,浙江省政府正式下达《定期成立文成县》的命令。1948年7月1日文成县正式成立。文成县就是因为刘基的出生地南田一带划归其管辖而用刘基的谥号“文成”来命名。
文成县的成立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元代生于青田县、明代死于青田县、1948年出生地南田又划归文成县管辖的刘基,到底应该表述为或定性为青田人还是文成人。
如果刘基是一般性的人物,或许这也不会成为问题。但问题是刘基太有名了,一人就占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四项头衔,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跟谁沾边谁光荣。青田和文成都难免会有将之“据为己有”的想法,或者认为刘基“属于”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两县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过刘基“属谁”之争。这种争论也就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争名人。比如:湖南株洲和陕西宝鸡有炎帝之争,山西和山东有舜帝之争,河南和安徽有老子之争,江苏和河南有姜子牙之争等等。
说起“争名人”,也是分类型,有区别的。举例来讲,青田和文成“争”刘基,就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襄阳与南阳“争”诸葛亮不一样,分属两种类型。襄阳与南阳之所以要相争,是他们对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前的隐居地所在有异议。襄阳认定诸葛亮耕读于襄阳的隆中,而南阳认定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卧龙冈。此中必有一真一伪,双方之争,其实就是各自证据的真实性之争。文成与青田对于刘基出生地是南田这一点并无异议,因为南田先属青田后属文成是史实是事实。两县要争的是谁有刘基籍贯的“署名权”。双方之争,其实就是各自理由的合理性、充分性之争。
证据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考古考证等方法去检验,容易确定。理由的合理性、充分性相对来说不容易把握。要是不确立一定的评判标准,各说各理,那就永远也争论不清了。把话讲白了,文成与青田“争”刘基,其实就是“出生地行政隶属关系有变”的历史人物的籍贯如何确定的评判标准之争。
一般来说这“标准”会有两个:其一是从地标准;其二为从史标准。所谓从地标准,就是说历史人物的籍贯随其出生地走,只要出生地的行政隶属关系有变,历史人物的籍贯也跟着变。很显然,文成的朋友会赞同这种“标准”。一直以来,文成方面认为刘基的出生地南田于1948年划归文成县,甚至文成县名也是取自刘基谥号“文成”,所以刘基应该是“温州文成人”。
所谓从史标准,就是认定历史人物的籍贯由史实而定,要讲时空对应。所谓盖棺定论,历史人物逝世前所拥有的籍贯就是他的终生或永久籍贯,不受其身后出生地行政隶属关系变化的影响。青田方面当然会持此项“标准”。刘基出生之际南田属于青田,刘基身死之际青田拥有南田。那么,刘基是青田人的身份就此被定格冻结,不可能再作改变。
判定历史人物的籍贯,当然不能搞“双标”。这从地标准与从史标准,也只能取一舍一。那么,使用哪个“标准”更合理、更科学呢。在此稍作分析:从地标准是充分考虑并照顾到当今的事实,但却无法对历史负责。使用这种“标准”,必然会打破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例如诗仙李白的出生地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而今属吉尔吉斯的领土。若按从地标准来划分,李白的身份就由初始的盛唐诗人,几经转变成为目前的吉尔吉斯诗人。又如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1724年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现此地已属于俄罗斯(更名为加里宁格勒),那么现在是否能称康德为俄罗斯人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以从地标准确定“出生地行政隶属关系有变的历史人物”的籍贯是不科学的。
再说从史标准,它要维护的就是历史史实。历史人物生活在特定时间与空间里,其籍贯和其经历、事迹应与当时特定的时空相对应,而与其身后的变化无关。比如,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于1942年战死在山西辽县。为纪念左权将军的抗日功绩,同年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但因为有时空对应的关系,虽然辽县更名为左权县了,后世著书记史也不可以说“左权将军战死在左权县”,而只能说“左权将军战死在辽县”。历史人物的籍贯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称谓,它就像现在超市中商品的条形识别码,不仅标注价格还应该包涵与商品相关的许多信息。这个籍贯的内涵是丰富的,涵盖到其主人生活的时代环境、人文背景等内容。称刘基是青田人,也就相应说明了当时南田是属于青田管辖,刘基有青田的人文背景等关系。刘基在诗歌《二鬼》中写道:“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如果称刘基为文成人,抹去刘基的青田人文背景,就很难理解刘基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当然,光讲从史标准也有缺陷,那就是没有照顾到历史人物出生地行政隶属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就像讲刘基是青田人而不提及文成,从客观现实和文成人民的情感上是说不过去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以从史标准确定“出生地行政隶属关系有变”的历史人物的籍贯,相对来说更科学些。当然,在具体运用时,也要对现今的事实作客观的补充解释。比如,在讲刘基是青田人的同时,也要对南田今属文成的事实,作客观的说明。还有一种情况也必须在此要作一下说明,那就是“出生地行政隶属关系有变”与“出生地的名称有变”是不同的概念。例如:今江苏苏州唐朝称“姑苏”,那么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可注释为:陆龟蒙,姑苏(今苏州)人。南田却不一样,它的情况是旧属青田今属文成,而青田文成之间,只有“交叉”关系并无“继承涵盖”关系,所以刘基的注释不能是: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而只可表述为: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其出生地南田现属文成县。或者: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县南田(今属文成)人。这也就是说,在以从史标准确定人的籍贯后,还要对其出生地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化作实事求是的表述。
当然,不论称刘基为何地人,他都与青田和文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刘基是青田的光荣,同时也是文成的光荣。一代国师,两县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