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夏商周时期的固原(下)

文摘   2024-11-15 15:34   宁夏  




西周时期的

固 原





姚河塬西周遗址位置图




供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马强


西周王朝的年代为公元前 1046 年至公元前 771 年,共传 11 世 12 君,历275 年。其控制地区范围西含陇山周围,北到今河北,东到大海,东南到淮河流域以南至长江下游,南到汉水、淮河流域。

西周王朝建立后,实行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确立财产和权力、地位的继承权,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个支系。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周王室又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初所封七十一国中,与周王同为姬姓的有五十三国。这些封国诸侯有定期到王室担任官职,按时向西周王朝纳贡、朝觐、述职,出兵保卫京畿、助王征伐以及救灾的责任与义务。西周王朝对方国属邦,有一套完整的服制体系和理论。

西周沿袭了商代的外服制度,但对属国的控制更加严格,对属国层序的划分也更加细密。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康王时期。《国语·周语》记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所谓‘邦内甸服’,是指邦畿以内、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所谓‘邦外侯服’,是指邦畿以外、分封诸侯的地区。所谓‘侯卫宾服’,是指前代王族后裔的小国之君,要以客礼相待的地区。所谓‘夷蛮要服’和‘戎狄荒服’,是指东南夷蛮之族和西北戎狄之族所居地区。‘要服’是指加以约束的地区,‘荒服’是指王朝边境少数部族的居住地区。”

从姚河塬遗址的发掘情况看,便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冲积平原环绕姚河塬衬托了获国的自足性,城墙、护城壕、内外城布局等开启了宁夏城池的先河,青铜器铸造作坊及出土的原始瓷器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手工业生产水平。无论是茹河流域的彭国还是位于姚河塬的获国,这些方国顺应文明时代早期文化互动、融会的大趋势,作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先进代表,在经济上归属于黄河中游的农耕文化圈,在政治上也同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在中原和固原之间,培育了边域部族对华夏文明的向心力,对后来固原历史的前进,起到了引导作用。





姚河塬西周城址位置图




图片来源:固原文化旅游客户端


定都在姚河塬的诸侯国

周朝灭商之后,为巩固国家政权,周天子将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所封之地被称为诸侯国,封国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的安全。彭阳县姚河塬遗址是宁夏南部及泾河流域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遗址,也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遗址的年代从商代晚期延续到西周晚期,从发掘的甲骨文内容被证实是西周时期获国的都城遗址,反映了在周人灭商之前,今彭阳红茹河流域既是周人故地,又是防御北方戎人的军事重地,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西周统治者通过西迁东部和利用当地殷商遗民、建立封国等手段,向西部扩张与抵御戎人集团的西周早期西部边疆治理模式。但在目前有据可查的历史资料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它的记载,一个消失在历史上的神秘诸侯国,通过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彭阳县姚河塬的考古发掘重现于世,姚河塬遗址也因此先后入选 2017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0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姚河塬遗址内涵丰富,包含仰韶时期、常山下层、晚商、刘家、先周、西周和战国秦汉等多时代遗存和文化类型,特别是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更具代表性。商代晚期遗存含有刘家、中原、寺洼等地文化因素,说明晚商时期这里已经是一处具有多文化杂居的中心性遗址,而不是一处单纯的土著遗存,该遗址与中原殷商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明晰了姚河塬获国都城是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至周人东迁洛邑, 贯穿整个西周历史, 是具有连续性的周文化在西北地区的桥头堡, 姚河塬城址的考古发掘,对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姚河塬城址高等级墓葬区出土玉石骨角牙蚌器

供稿: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马强


活跃在茹河流域的彭国

彭国是商周时期活跃在茹河流域的方国,在周武王灭商伐纣时,彭(戎)国等八个国家跟随周武王参加了灭商的军事行动。

茹河古称“彭水”。明代曹学佺在《大明一统名胜志》中记载“彭阳,汉县,在彭水之阳也”。彭阳古城遗址或杨湾遗址(甘肃镇原县太平镇上城村的彭阳古城遗址或古城遗址东约 3 千米的杨湾遗址)在茹河北岸,这里的彭水也就是今天的茹河。彭水之名一直沿用到唐代,茹河依旧以“彭”为名,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描述“(临泾)县有彭阳川,去彭阳县一百步”。


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茹河瀑布景观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先秦时期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戎族常以地理形势来命名, 例如乌氏戎,因“乌水出西,北入河”而得名,彭(戎)国可能也因彭水而得名。彭(戎)国是先秦时期生活在彭水(茹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平凉府志》也有“镇原,古太原地,彭戎国亡,周置太原于此”的记述。到春秋时期,彭国仍旧存在,明代彭孙怡在其《茗斋集》中也有“春秋羌戎小国多彭姓”的类似描述。

无论是茹河流域的彭国还是红河流域的获国,这些方国顺应文明时代早期文化互动、融会的大趋势,不仅在经济上归属于黄河中游的农耕文化圈,在政治上也同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 例如姚河塬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中,有来自江浙地区的原始瓷器,有来自洛阳的费昂斯珠和玛瑙珠,有来自南方的象牙制品,这些文物无论通过哪种方式传入姚河塬,都印证固原和中原之间,构建起文化桥梁,编织着政治纽带,培育了边域部族对华夏文明的向心力。


周穆王迁戎于大原

“戎”在甲骨文、金文中为人执戈、盾之形,初指兵器,多用来表示军旅、兵器、战车等义,即《左传》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后引申为戎狄之“戎”。戎族并非某一民族的专称,而是陕西西部、甘、青地区一些族源相同或相近的畜牧和游牧部落的统称。戎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以农业文化为基础的中原大不相同,《左传·襄公十四年》“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就衣服来说,中原人崇尚右,所穿的衣服都是右衽;而戎族则是衣襟左掩,称为左衽,正如文献中所言戎族“披发左衽”。尽管戎族和华夏族在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没有妨碍彼此的交融,无论是迁居陇东的周还是后来的彭国、获国、秦国,都和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固原古城

图片来源:宁夏固原博物馆


周原为西陲小邦,灭商建立西周后,深感“天命靡常”,知国家之兴亡在民心之向背,殷商之所以亡,在其行无道,失德于百姓。所以西周立国后,统治者皆知先祖之德,施恩与民,并怀柔四方,尤其重视对戎族的民族关系,又在周公“敬德保民”思想指导下对西戎大体采取“德化怀柔”为主,武力征伐为辅的政策,《周语》祭公谋父之“先王耀德不观兵”,就是这一政策的集中反映。周初的一段时期内,周与戎关系相当融洽,文献中所记载西北边境颇为平静,战事鲜见于文献之中,戎族对周王室则进行定期朝贡,根据《周礼》记载,一般为“五岁一(朝)见”或“六岁一(朝)见”,上贡周王室的一般是当地的“材物”或“货物”。

经过“成康之治”后,周朝的强盛达到了顶峰,周穆王自恃国力强盛,不满以守成之君示人,也继承父志,积极开疆拓土、征伐四夷,欲重塑王朝威信,建立一番功业。故一改以往“德化怀柔”“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对西北的犬戎也以“不享”之理由加以征伐。《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此次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并不认同,穆王不听祭公之言,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正如《周语》所载:“自是荒服者不至。”周穆王迁戎于太原,自此后西戎叛周者甚多。

太原在文献中也常作“大原”,大、太音义皆通。顾炎武通过考证指出“:《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有泾阳县,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后汉书·灵帝纪》段 破先零羌于泾阳,注:泾阳县属安定,在原州。《郡县志》原州平凉县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然则大原当即今之平凉,而后魏立为原州,亦是取古大原之名尔。”戴震在其《毛郑诗考正》中根据顾炎武的考证进一步断言“:太原,即安定郡高平,今平凉府固原州。”综合来看,太原包括今固原、庆阳、平凉一带,犬戎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但其中心区域始终在太原一带。


周宣王料民大原

周穆王对戎族的征伐,并没有使其完全臣服。六盘山东麓水草较多,迁移至此的戎族逐渐强大,并成为西周在西北地区的最大隐患。在此后的百余年间,西周对戎族展开了多次征伐。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周)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周)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

《史记·秦本纪》:“(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诗经·小雅·六月》:“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周氏族人迁徙,途径“大原”(今固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 827 年,周宣王继位后,虽然在政治上任用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通过四处征讨,稳定了西周政权,号称“中兴”。不过长期的战争不仅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更直接消耗了周的兵力,所控制的人口数量也大大下降,在“丧南国之师”后,已经出现了兵力严重不足的现象,为检阅人口,以补充兵力,周宣王决定“料民于太原”,也就是开展人口普查。但周室内部有不同意见,仲山父谏言:“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仲山父提出由于南征北战,户口数字已经减少,在大原“料民”补充兵力,会造成示敌以弱的后果,必然会“害于政”引起更大的反抗,不利于以后的统治。

然而周宣王并没有听取谏言,更没有适时调整对戎族的政策,伴随着周王室实力的下降及后继者周幽王的荒淫昏庸,到西周末年戎族的势力已由太原扩张至关中地区,夺取了“岐丰之地”。最终在公元前 771 年招来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又以公元前 475 年三家分晋为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秦国和西戎长期生活在邻接区域,双方有着漫长的交往历史,经济上相互联系,文化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识别右侧二维码,

关注我们!



编辑:李   荣

责编:李   莉

审核:宋兆璠


宁夏固原博物馆
宁夏固原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88年9月25日落成开放。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是一座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集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展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