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衰老标志”,以科研底色引领化妆品产业新质生产力。
作者 | 沐 沐
比如,科学家们为深入理解衰老机制而提出的“十二大衰老标志”。这些标志最早于2013年发表在全球顶尖科研期刊《Cell》上的综述文章“Hallmarks of Aging”提出,并于2023年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先前“九大衰老标志”的基础上,增加了三项衰老标志,确定了驱动衰老的十二大关键机制。
11月15日,于浙江嘉兴举行的以“Hallmarks of Aging的前沿探究与化妆品创新研发”为主题,由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衰老科学创新研发中心(以下简称:ACRDC)主办的第六届生物活性肽前沿技术转化研讨会,便基于“十二大衰老标志”,深入探讨了衰老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创新,以期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化妆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届ATBP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化妆品行业顶尖研发人员,他们围绕“衰老标志”,共同探讨了前沿的AI计算生物学等技术在抗衰靶点机理、靶向多肽设计的前景,以及高原盐湖藻类微生物资源在精准靶向皮肤抗衰中的潜力。
依托计算生物学,引领活性原料源头开发新风尚
“57年前,计算机生物学就是一门独立科学。”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Michael Levitt在题为《前沿算法进展》的演讲中表示,“进化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这个世界也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具有多样性者生存。”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ACRDC科学顾问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Michael Levitt教授介绍了AI计算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思路,高度肯定了深入利用计算生物学技术结合衰老标志靶点进行日化类原料创新的思路。
而来自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的Carlo V. Cannistraci教授则系统分享了一种可以协同荣获24年诺贝尔奖的Alphafold技术的网络学算法,在深入挖掘皮肤细分问题上靶点的应用,有望在多维度皮肤场景中围绕衰老标记扩展更多的分子靶点。
除了算法,衰老标志的创新转化与产品的科学传播,对于活性原料的源头创新,也同样重要。
为此,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何聪芬与OIB.CHINA创始人吴志刚分别就“Hallmarks of aging皮肤生物学机理与解决方案思路”,以及“产品科学传播”进行了深入的观点分享。
从原料开发到靶点和路径的探讨,再到产品的科学传播,整条链路的打通,为抗老活性原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聚焦衰老新标识,打造活性原料创新应用新范本
《Cell》最新公布的“十二大衰老标志”,揭露了衰老的底层逻辑,也由此引起了化妆品行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不少国内外护肤品牌开始尝试围绕这些衰老标志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性地制定抗衰策略,为科技护肤赛道的下一站做准备。
共生合作篇环节,ACRDC副主任、禾美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CTO李钧翔博士发布了创新原料东方气色肽OrientaltideTM,并分享了研发团队以“衰老的十二大标志”中细胞通讯异常导致衰老的机制为基础,基于中国传统有益调整皮肤气色的植物活性物质数据库,结合AI设计的研究开发历程。
此外,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在近年来的科技美妆中也备受青睐,以此方向深度挖掘和产业化开发靶向皮肤衰老标志的活性成分,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为此,ACRDC合作科学家王斌梁教授分享了ACRDC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学以及绍兴文理学院在海拔约4500米的西藏扎布耶高原盐湖的极端藻类科考成果,并着重介绍了极端环境下盐湖微藻中高附加值抗衰成分的开发应用进展,以及在未来的科学传播中与Hallmarks of Aging的重要关系。
以上种种,不仅展示了以衰老指标为底层科学机制的科技视角,还提供了将上述复杂机制应用于化妆品原料研发中的新范本。
此外,本次会议中,主办方ACRDC还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栢特薇集团、樊文花品牌等研究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战略合作的签约,继续共同围绕Hallmarks of Aging在接下来产品和原料的开发中深度共创、共生。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参会的嘉宾能够更加深入的分享经验、提出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两个专题研讨工作坊,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交流的互动环节。
在基础研究工作坊,与会者和2013年诺奖Michael Levitt深入讨论关于AI计算生物学与衰老科学研究的具体应用问题;在科学传播研讨工作坊,嘉宾与品牌战略专家吴志刚先生充分交流在功效护肤科学传播如何创新破局。
前沿的皮肤衰老理论与计算机生物学开启了活性原料源头创新的新纪元,而这中间离不开ACRDC与前沿技术研究机构和落地品牌企业的深度结合。ACRDC不仅为产业效率提升提供了一个好的路径,更是一个产业深度融合的不错样板。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