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②

政务   2024-11-06 07:01   福建  

高风亮节:

涵养诚信经营、尊重员工、回馈社会的企业精神

上海建设者们致力于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将关爱社会、热心公益的理念深植人心。

1966年,云南地震伤亡很大,医院救治伤员很缺盐水瓶,跑了数省求援无着,最后找到三明玻璃厂。听说震区求助盐水瓶,心系灾区的三明玻璃厂不提任何条件,同意支持两个火车皮,约14万只盐水瓶。但是当时的铁路运输是有计划的,为了抢时间救伤员,玻璃厂特别派了一位同志前往福州铁路局说明情况,请求批准增加两个火车皮,并注明特发。不久,货到云南。据说中央卫生部的领导正在医院为瓶子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这两个车皮的盐水瓶直接解决了当时的大难题。卫生部的同志听说福建三明玻璃厂为救死扶伤不仅没有提任何条件,还特地派人去省铁路局说明情况并申请特发火车,非常感动,说福建三明风格高尚。这件事在福建省和三明市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卫生部知道了三明市玻璃厂,使玻璃厂的盐水瓶后来得以销往十多个省市。

三明玻璃厂旧址(邓友华 供图)

玻璃厂盐水瓶生产线(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金属制品厂建厂时间虽然短,生产条件也较差,但职工们都认真树立起为大厂、为农业、为市场服务的思想,发扬了“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的风格。不少单位来加工的东西,往往限于设备条件,要改革设备和生产方法才能制造,有的产品虽然很简单,却要先造出几十个模子,才能逐道工序冲压出来,但职工们还是千方百计为其他工厂的需要服务。1962年,铁路部门要紧急加工一批筑铁桥用的钩头螺丝,质量要求很高。加工这批螺丝,没有专用设备和材料,硬是用50毫米粗的圆铜锻出来。同时317厂也要加工一批螺丝,都要求在半个月内交货。这些难活,职工们都接受了下来,把工厂当成了“战场”,干部工人一齐动手,白天黑夜地干。女工们也参加抡大锤,许多人手上磨起了血泡,腰酸臂疼都不愿休息。全厂职工坚持战斗,终于在14天内完成了这两批紧急生产任务。


上世纪60年代三明市金属制品厂原址(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只要工厂、企业需要,即使只是一两角钱的生意,他们都修配、都生产,有些零星活虽然要赔本,照样为人家做。马上能生产的就马上生产,困难较大的,也想尽办法克服。从成批加工的原料桶、大批的螺丝,到修配打火机、电影放映机的小螺丝,职工们一视同仁,热情服务,保证质量,按时交货。

中国金属制品厂迁明前夕的合影(邓友华 供图)



有一度农业需要牛链,他们就立即生产牛链,支援春耕。1961年,职工们为省运输局加工一批螺丝螺帽,在技术革新改进操作,降低了成本之后,就主动少收了加工费 10100元;1962年春节,“三八”面粉加工厂压面机坏了,金属厂老师傅万道生大年初一去帮助他们赶修。三明市医院要求把爱克斯光机上的手摇床改为电动床,这个活金属厂从未干过,老师傅、电工、钳工到医院去看样画图,研究设计,终于将手摇床改成电动床,医院很满意。市场上需要锁,这个厂又千方百计搞设备,生产铁包锁、千层锁供应市场,并且不断提高质量……

三明纺织厂职工利用黑板报开展精神文明宣传(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上海迁建企业精湛的技术水平,倡导诚信经营、尊重员工、回馈社会的价值观,为三明企业对外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塑造了“三明制造”积极正面的品牌效应,促进了三明工业生产的整体进步。

上海精工:助力提升三明工业实力

1962年的三元城关(林年华 摄 邓友华、林仁华接片)




“小三线”建设拉开序幕以后,三明迎来了第二批上海迁厂,陆续迁来的上海工厂有上海国棉26厂、立丰染织厂、泰昌胶合板厂和永昌五金厂等轻纺工业工厂,进一步解决了三明工业建设中的门类配套问题。这样,纺织、印染、食品进了列东轻纺工业区,其他工厂进了城关工业区,在地域分布上比较合理。



三明纺织厂“精纺细织精益求精”正是上海企业精神的缩影(陈丰宁 摄)

旧日三明纺织厂锅炉房(陈丰宁 摄)



第二批迁来的工厂,虽然比起第一批的迁厂条件要好得多,但要站住脚谋发展还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966年9月25日,上海立丰印染厂迁入三明。全厂职工举行安装“誓师大会”,发出“大战49天,拿出大红布向党献礼 !”的誓言。印染十多道工序是一个整体,少一道工序是染不出布的,而大红布又是染色中的技术难点。这个誓言表明,49天就是投产的时限。要在49天中把数十台大型机器安装好,没有拼命精神和熟练技术是难以完成的。为按期、按质完成任务,厂里从书记、厂长起,个个上阵,分班分组,群策群力,投入安装。男工拆箱、搬运、安装,女工锹铲、油漆,后勤。大家怀着一个信念:我们是上海来的工人,有“打硬仗”的光荣传统,绝不辜负福建人民期望!最终,经过日夜奋战,设备如期完成安装并投入生产,拿出大红布向党献礼。

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邢保兴 摄)



在此后的20年间,他们关注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充设备,革新工艺技术,培植后备力量,又与时俱进地增添了圆网印花机、滚筒印花机等设备,在原来三条染色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条印花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9000万米,上缴税利上亿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上海公私合营泰昌胶合板厂,1967年4月迁入三明,更名为福建省三明胶合板厂。胶合板厂仅用三个月时间,就用马尾松顺利生产出915×915三层和五层豆血胶的胶合板,填补了福建省胶合板的空白。随着生产发展,1971年后,为适应市场需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着手改小板为大板,从日本进口了旋切机,在上海木材一厂的大力支持下,配套形成了能生产大规格胶合板的生产线,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顺利生产出1830×915的胶合板,为开拓出口市场奠定了基础。产品质量连续五年获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一名,胶合板和塑贴板均被评为省优和部优产品。“企鹅”牌胶合板畅销全国,每年还有出口任务,生产蒸蒸日上,企业年年盈利,不仅生产出了优质产品,还培养出了不少管理企业和精通技术的人才,为福建木材加工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胶合板厂内景(邢保兴 摄)

扎根他乡:在崭新城市发光发热


上海国棉26厂对三明“小三线”建设的支援,亦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奉献史诗。搬迁入明时,他们带来了各类机械设备共951台,总运输量超过5000吨,行李逾万件,来闽职工人数达到1362人,连同家属,总迁移人口近3000人……这样的迁厂规模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是上海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及这座城市无私精神的写照。


20世纪80年的沪明新村(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为确保上海国棉26厂顺利迁至三明,上海市与福建省联合组织了一场涉及35个单位的大型搬迁会战,上海铁路部门更是特设“联运指挥部”,以应对庞大的搬迁需求。秉承“边基建、边搬迁、边安装、边生产”的原则,上海纺织局迅速集结了15个单位的力量,组建了10多支专业安装队伍,共计60 多名技术工人,火速赶往三明支援设备的安装工作。


纺织厂教育中心











1970年10月,首批安装队率先启程前往三明,紧接着,11月28日,先遣队也踏上了征程。随后,12月9日与26日,第一、第二批职工及其家属相继内迁三明,至次年1月7日,第三批职工及家属也加入内迁行列。至1971年3月,历时数月的搬迁工作终于落下帷幕。

迁建的福建三明纺织厂坐落于三明市列东,占地420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5755平方米,其中主厂房面积为 17362平方米,总投资额为373万元。

纺织厂一织车间(陈丰宁 摄)

1970年12月15日,伴随着首批职工的到来,三明纺织厂的第一条生产线宣告启动,填补了三明纺织业的空白,更为全省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三明纺织企业踏上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发展之路。

随着最后一家迁明企业的到来,三元这片热土愈发喧嚣,处处迸发着新生的活力。

迁明企业纷纷绽放光彩,不仅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更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其影响力在省内日益凸显,缔造了三明工业制造的一张张闪亮名片,共同绘制出三明工业崭新形象。




三农公司筹备设立大会

职工股东大会热闹场面(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许许多多的上海人从此就扎根在了三明,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们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辉煌篇章。



东霞新村旧景,该小区是三明市区最早按规划进行成片建设的居住小区(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在那个年代,无数援建者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故事,是个人牺牲与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注解,也是沪明两地深厚友谊的见证。这段历史,不仅铭刻在三明的发展里程碑上,更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激励着后来者在新的时代续写辉煌。


再续前缘:沪明合作再谱新篇


上海对三明给予的大力支援,为三明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三明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沪明两地在国家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紧密合作,谱写了深情厚谊的“沪明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与三明两座城市之间的联系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淡漠,反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更加紧密。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三明考察时强调“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2021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协调上海作为三明对口合作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支持三明探索与上海市开展对口合作。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沪明合作再续前缘、再谱新篇。

新形势下,三元区与上海之间的交流也愈发频繁。近年来,三元区在文旅康养、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经贸合作与人才交流等多个领域与上海深入开展对口合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积极成果。

2023年,两地常态化交流互访活动达80余次,并印发实施了《杨浦区与三元区对口合作行动计划(2023-2025)》。在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科技和人才等15个领域签订了专项合作协议。沪明对口合作重点项目库储备项目已达32个,总投资额为133亿元。

今年1月,由三元区城发集团公司负责建设的沪明情文化街区正式向公众开放。该街区通过增设文化雕塑、文化墙和花车等特色元素,打造了一个既美观舒适又独具特色的步行环境。如今,这条街区已成为展示沪明两地深厚情谊的重要窗口。


沪明情文化街区(林文斌 摄)


文旅融合


加速推进

2023年,三元区制作并播出了特色文旅及特产宣传片,并在上海地铁进行了展示,同时在上海杨浦区国歌展示馆举办了三元区优秀摄影作品展。这些活动吸引了超过1万人次的上海游客前来参观。

三元沪明活动亮点频出,如“沪明缘”国潮文创集市、“万寿岩杯”海峡两岸皮划艇桨板公开赛暨沪明精英赛、大型营业性演出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沪明文旅交流。三钢万寿岩学院疗休养基地被列入上海名医名师(三明)疗休养基地名单,并被纳入2023年承接优惠职工(疗休养)团队基地名单。2023年共接待了168批、总计4300余人的上海疗休养团队。

小蕉打造精品旅游路线(黄兰 摄)

2024年,三元区进一步深化与上海的合作,积极对接餐饮、住宿、娱乐、文化等行业品牌入驻三元区,并支持杨浦的企业参与到三元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运营中。组织三元区重点旅游企业赴沪交流,并邀请上海旅游企业到三元区考察线路,共同研发设计旅游主题精品路线及特色旅游产品。同时,进一步完善职工疗休养基地建设,升级打造“万寿人文·养生三元”的职工疗休养特色品牌。

沪明情深康养消费季活动(谢守明 摄)




农产互利


助力振兴

三元区积极促进本地名特优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与“阳普生鲜”、上海花儿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线上线下平台建立了稳定的产销渠道。此外,还打造了“山海沪明城市会客厅”,联合举办了“数商兴农沪明合作”活动,组织了数十家企业携近200款农特优产品在上海进行展销,累计销售额超过了1000 万元。同时,加强了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合作,围绕农产品的品牌定位、营销渠道等多个方面,提升三元区农特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包装设计。

成立了上海三元商会,并促成了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商 会与陈大镇商会之间的友好商会签约。截至目前,已订购农产品超过20万元,上海三元商会还荣获了2023年度上海市福建商会颁发的“闽商回归工程优秀组织奖”。

三元区还主动对接致公党福建省委会、致公党上海市委会,促成了上海小邻通、中渼集团、傲凡科技、福建三农网、崧文小学等6个项目的签约。生态鲈鱼、果冻橙等50余吨生态农产品成功进入了上海市场。此外,还与民盟上海经信委共同策划推动了青藤公益、明心守护、蝴蝶天使等项目。

为了推进高校(工作室)之间的合作,杨浦区台联会长张淑平的海藻化学生物制造创新工作室已在岩前镇挂牌,三元区的海藻化学生物制造沪明台合作基地日月湾项目也已经顺利开工。此外,三元区还积极与杨浦区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高校对接,共同开展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推动了一批农业科技合作示范项目的建设,旨在通过这些合作项目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民生优先


稳固内能

与杨浦区结对共建,共同开展了152批次的线上线下党建教研活动;在医疗健康领域,三元区的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帮扶合作协议。

2024年,三元区持续加强与杨浦区结对学校的对接,采取“我与名师交朋友”“请进来、走出去”“互联网+教育”“班级结对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推进育人方式的转型、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优质师资队伍、优化集团办学模式;持续探索实施游学、交换空间、结对家庭等多形式的跨地区实践活动,加强两地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研发以两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研学实践课程,打造沪明研学实践活动特色品牌;推进三元区校长领雁工程以及区域课程规划项目,为教育事业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创新。





沪明小学



平台搭建


科技赋能

三元区依托沪明科技创新研究院,完成了沪明人才驿站的建设,并在上海交通大学BIM研究中心设立了“BIM·人才科创工作站”。同时,设立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三明)科创工作站、沪明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研究交流中心,初步形成了“常态化线上对接+阶段化线下路演”的互动合作模式。

为了提升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三元区推动了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列西、徐碧、城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共建;落实了杨浦区疾控中心与三元区疾控中心、杨浦区中医院与三元区妇幼保健院的合作;助推上海养志康复医院对三明三元劲松康复医院进行帮扶……提高了三明三元劲松康复医院在儿童康复科、运营管理、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往期链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致敬1958,首批三明建设者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①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作者:王书 邓友华

编辑:张敏茜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舒祥  总监制:庄万强

三元之窗
由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主办,关注三元之窗,掌握最新三元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