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人机交互专委会、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承办的 人机交互专委会走进同济“人机交互与未来”主题活动顺利举行。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三位专家和三位青年学者分享了智能时代下人机交互技术与设计、文化、健康等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idvx实验室主任曹楠教授首先致辞,对CCF专委会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副主任刘越老师为本次活动致感谢辞,期待本次活动能够为人机交互领域的进步和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曹楠老师致辞
刘越老师致辞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越介绍了《基于逆向运动学的手部三维重建与手势漫游交互研究》,包括面向手部三维重建的逆向运动学分析方法、基于逆向运动学的单张RGB图像手部三维重建方法、手势漫游交互中的方向手势识别与转向交互参数研究。
刘越老师作报告
清华大学副教授喻纯以《大模型时代的人机协同》为题展开了报告,通过生动的故事介绍了人机交互及自然人机界面的历史演变、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报告介绍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在大模型智能体交互方面的最新工作,其核心是在人机物融合场景中的交互式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从人向智能体的“自然”转移,提升机器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
喻纯老师作报告
复旦大学的卢暾教授介绍了《从群智协同到人智协同——以人为中心计算的视角》。报告将以人为中心计算的独特视角切入,介绍研究团队开展的个性化人智交互和大模型人类价值对齐的研究工作,展示所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大模型智能体协同框架,并展望大模型时代背景下人智协同计算的发展趋势。
卢暾老师作报告
同济大学副教授石洋介绍了《人工智能x设计师:理解人机协同设计》。报告从系统文献综述入手,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了六种核心的人机交互模式。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总结出五个通用的底层交互维度。这些维度与前述六种模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为理解人机协同设计的交互提供了新视角。
石洋老师作报告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刘冠宏介绍了《人机交互赋能文化创新:新工艺、新科技、新创意》,报告内容领域立足于人机交互与文化创新的交叉点上。面向文化的创新与再造场景,探索智能辅助设计工具与智能材料,使得大众从文化传承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为我国文化保护事业贡献新思路。
刘冠宏老师作报告
同济大学副教授王琦介绍了《面向主动健康的智能织物交互》。报告内容包括织物电子的概念与织物交互的发展趋势、在面向主动健康、智能康复、非遗创新等应用场景的设计案例与研究路径,并探讨当前的跨学科挑战与如何推动智能织物交互发展。
王琦老师作报告
在学术报告后,由曹楠教授主持了圆桌论坛环节,包括三个圆桌话题:
话题一: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如何有效整合AI技术,以增强人机交互系统的自然性和个性化体验?同时,如何确保技术操作的伦理性和保护用户隐私?
话题二: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领域遇到了哪些新的设计挑战?特别是在改善和优化用户交互体验方面,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话题三:人机交互方向的博士生应该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刘越、喻纯、卢暾三位老师分别根据自身的经验回应了三个话题,并回答了观众的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圆桌对谈环节
感谢每一位学者的精彩演讲,共同探寻人机交互在智能时代的奇妙世界!
关注实验室公众号,了解更多招生及教学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