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0日,昭通学院举办了“文学之乡”昭通文学周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野草文学奖”系列讲座。此次系列讲座邀请众多名家大咖,包括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李骞;滇池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云南大学教授宋家宏;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刘军茹和青年评论家、湖南文联《文艺论坛》编辑部主任佘晔等齐聚一堂,与青马工程学员、团学干部和文学爱好者共享文学盛宴。共享文学盛宴。
李骞:“启蒙”与“反启蒙”:人力车夫文学主潮下的<一件小事>新解
11月9日上午,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李骞教授以鲁迅《呐喊》中的《一件小事》为切入点,作题为“启蒙”与“反启蒙”:人力车夫文学主潮下的<一件小事>新解”的讲座。
李骞深入探讨了人力车夫文学主潮下鲁迅的文学思想,指出《一件小事》是对平民主义启蒙的前瞻性反思。他通过阐释“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心”的理念,强调了鲁迅文学创作的超前性,并结合现实案例与小说情节,深刻剖析了知识分子与劳动者之间的道德差异,揭示了劳动者对启蒙者进行“反启蒙”的主旨意涵。
宋家宏:创作、作家素质与生活
11月9日上午,滇池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云南大学教授宋家宏教授,作题为“创作、作家素质与生活”的讲座。
宋家宏从“循序渐进”“捕风捉影”“爱憎分明”“故弄玄虚”“坐井观天”五个维度详细解析了文学创作者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了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情感捕捉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在探讨小说的艺术整体性和作家的独特视角时,宋家宏引用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指出作家应深入生活,挖掘独特素材,塑造深刻人物和事物。最后宋教授鼓励同学们拓展视野,提升创作思维和写作技巧,引导他们延伸自己的所见所感,珍惜对文学的感知力、共情力、敏锐力。
刘军茹:文学创作中的经验、记忆与感官
11月9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刘军茹为与会同学作了题为“文学创作中的经验、记忆与感官”的讲座。
刘军茹从“个人经验”“感官记忆”“触觉记忆”三方面指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刘教授以梁晓声先生为例,强调个人经验对创作风格、主题选择的重要性,剖析了知青岁月对其创作风格的深刻影响。随后强调感官在文学创作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刘教授引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强调了感官记忆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指出即使某些记忆随时间消逝,感觉和触觉记忆仍可能留在无意识中。此外,她还探讨了触觉在感知和情感交流中的影响,并介绍了创意写作课程中如何利用感官记忆增强作品表现力。刘军茹展望了文学创作教育的未来,强调纯文学与新媒体、网络文学的融合,以及挖掘个人经验与感官记忆在提升作品深度中的关键作用。整场讲座内容深刻,见解独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佘晔:漫议文学创作的文体与路径问题
11月9日下午,青年评论家,湖南文联《文艺论坛》编辑部主任佘晔为与会同学作了题为“漫议文学创作的文体与路径问题”的讲座。
佘晔从创作实际、作家认知、文体意识、社会心理以及发表路径五个方面展开讲座。她指出在泛文学时代文学创作的难点,强调了文体意识的重要性,详细分析小说、散文、诗歌的文体特点。同时也就文学发表路径提出了建议,强调作者与编辑需相互了解信任。佘老师的此次讲座加深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认知,为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多场系列讲座落下帷幕,我校将矢志不渝地扎根于“文学之乡”的丰饶文化土壤,持续深化新文科建设进程。在创新文学教育范式之路上勇毅前行,力促文学与多元学科深度交融,倾心培育既具渊厚人文底蕴,又拥开阔国际视野、非凡创新才能的人才,书写属于昭通学院文学教育的华彩篇章,奏响文学传承与发展的激昂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