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秉文交响坛系列暨哲科系“焜焘讲坛”第十期Talking Happily with Zhuangzi

文摘   2024-11-29 14:46   江苏  

    2024年11月22日晚间,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学科“焜焘讲坛”第10期如期在秉文书院开展。来自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的逻辑学皇家教授Michael Beaney(毕明安)教授带来了题为“Talking Happily with Zhuangzi”的主题讲座。本场活动由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系主任张学义副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吴蕊寒副教授、武小西副教授与谈,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何浩平副教授、孙逸凡老师以及来自多个院系的数十位本研师生积极参与了本场讲座。



    讲座开始,Beaney教授点明了报告有关庄子思想的主题,并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逻辑分析之间关系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整体性的回顾。Beaney教授首先从墨家《小取》中“杀盗非杀人”的著名议题出发,分析了墨家逻辑学中“援”“推”等概念的逻辑形式,认为中国古代逻辑学中“类比”的逻辑推断形式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也引出了本场讲座的核心内容,即对庄子与惠施“鱼乐之辩”的现代解读。Beaney教授先从文本对译的角度,同时也结合庄子“道”的整体思想背景,将“鱼乐之辩”的文本内容展开为一系列现代逻辑命题。


接着,他重点分析了“游”“鱼”“乐”“安”“知”“本”等概念,解读了这些概念在庄子对话中的成分与意义,也讨论了这些概念在道家哲学中可能的类比与隐喻。而后,Beaney教授介绍了现代西方学界“欧陆”与“分析”两大传统各自对庄子“鱼乐之辩”的不同解读。他引用了汉森在《相对快乐的鱼》(Hansen, 2003)中对“鱼乐之辩”的分析,逐句分析了庄子与惠施对话的四组主题,并介绍了多位学者的观点,后者认为庄子思想中可能存在着物种相对主义色彩。对此,Beaney教授引用庄子的话,发出了“请循其本”的感叹,认为庄子并不是一个“物种相对主义者”,“鱼乐之辩”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逻辑中“类比”作用的结果。


最后,Beaney教授强调,分析的中国哲学是可能的,图表分析法等现代逻辑分析工具可以为中国古代哲学廓清概念,对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借用解释学原理,在理解庄子的前提下,对庄子文献进行分析,可以有出色的发展。



     在讨论环节,吴蕊寒老师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言无言”等诸多概念值得重新进行分析,并与Beaney教授讨论了“鱼乐之辩”中“鯈”的多种解读,对Beaney教授可以用分析方法解读中国哲学的见解表达了赞同。武小西老师则就“分析方法在解释东西方诸多古典哲学公案中的“类比”时,能有多少解释效力”提出了疑问。


讲座最后,Beaney教授亲切地与同学们互动,分享了他关于哲学、分析推理等多个问题的个人见解,给同学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讲座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文字| 陈书恒

摄像| 佟承逸

排版| 马一平

东南文苑
作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对外平台,将第一时间发布学院动态,传递各种实用消息,为东大学子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