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立冬节气寻根探源

文摘   2024-11-06 06:00   四川  
奇怪的知识

唐代诗人卢照邻有《释疾文》三篇,诗人久病不起十余年,文辞多伤怀悲鸣。其中《悲夫》篇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秋气肃杀,冬气敛藏,生灭周而复始,天道周行不殆,何悲之有?

立冬一词作为年度周期律中最后一个季节的第一个节气的形名,其原生态的慧识悊学意义,就是修身学对应于天道规律法则的形名。“立”,其修身本义即大道行世,立德为基。立冬本义,即大道行世,立德为基,“德一”能量的内在储蓄与收藏。道生德养的万物顺应自然大道而进入春华秋实的收藏之季,人们顺四时之度而关注修身内在精炁神果实的敛藏,阳火内束,文火内养,内外同步。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立冬正是秋冬之交的转换点,如何在这个度、数上顺天之行呢?

研究文字的演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为学者日益”的过程,是将常道意识提升到超常智识的过程。从这一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慧识悊学文化到智识哲学文化,再到意识哲学文化的逐步下滑变迁的历程,重新找回本该存在与激活的路径;了解不同时期人们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丢失了“内听为聪,内视为明”的“聪明”,而堕向外求视听,找到其中的病理变化成因和治理办法。

熊春锦先生在《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立冬修身与治事》中说道:“以治事为主体的农历当中,‘立冬’是古代气象学中质象冬天的开始,而并不是物相上的开始。这是依据天象北方星宿能量开始正式影响地球气候的时空节点而确立的。立冬所表示的是五运六炁节气能量变化中冬季肾水智德能量布输的起始点,是天象对整个地球北半球全局的能量作用性。……人体内就是一个小天地,不论居住在北半球的何地,全都应当完全服从与顺应天象对整个北半球的能量主导性;顺天应人的把握,也应当落实在质象的天道总法则之中。现代气候学将划分四季的标准确定为下半年连续5天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进入冬季,这其实与古代五运六炁学说中“立冬,冬日始”的天道普适性相悖,属于智识文化的片面解读。

道以德显为立

(一)慧识悊学文化时期创造的“立”之文本义

立的正确会意应该是:大,为道;一,为德。以图像义,“大”居“一”上,即道以德显为立。道德行世方为立,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其中充分表现出了自然界的法则。到了立冬一天,道运载着水炁智德的能量,输布给地球上的万物,这才是真正本义上的立。

从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中,可以解读出其本义就是老子所言的“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这就告诉人们,大,就是道的名。大道屹立于地,大道的真理深入人间就是道,人类在后天之本的脾胃中将信念改变为崇信大道就是“立”。

篆体时期,“立”仍然保留着这种直指本义的象形表意,而且,从篆体中,就可以看出S玄曲波在顶部以及在两侧的象形,都是直指“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本义。是指道德的能量灌输到大地上来,而且这个法则只有“人”能明白。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经过“为学者日益”和“闻道者日损”,明白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道德行世而立,才能符合自然法则。这个立字,非常完美而形象地揭示了“天、地、人”与“道、德、人”的整体立意。

(二)智识哲学文化时期对“立”的解读

楷体“立”中的三点立在天地之间,其中一点(丶)高悬天外,出现了天地分离与人天相隔之象,丢失了“立”的初始本义。出现天地分离这个情况,那么人们对天的信息就只能够掌握表相,再也不能像古代圣悊们在慧识悊学时期那样,能够直接完整将大道的信息及天地自然的规律和秩序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生活以及治事之中。

《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也是智识文化对立的解读。根据黄老学说思想,运用五德进行内圣外王治理的模型是“内修信智礼,外用仁与义”。立只有建立在内修这个根本上,才符合生命的法则。所以“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值得商榷的。

《易·大过》曰:“君子以独立不惧。”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即君子站立在道德的正确位置上,是不肯轻易随圆就方,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立”的甲骨文,就是像一个人正面立于地面之形,笔直站立,所以《礼·曲礼》曰“立必正方”。《论语》曰:“三十而立”。《书·伊训》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左传·襄二十四年》曰:“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也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三立”。《礼·冠义》曰:“而后礼义立”。

这些智识文化时期的解读,基本上没有过度离开“立”的原义,是值得学习、借鉴并掌握的。所以说智识哲学文化是返归慧识悊学文化、也是更清晰认清意识哲学文化的一个中间媒介和工具。所以,去愚而达到明智状态,是需要修身实践者实现的第一个关键修身工程。

(三)意识哲学文化时期“立”的含义

到了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以后,“立”字义出现了很多衍生义。

《说文解字》:“立,住也。”《释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广韵》:“立,行立。”《书·牧誓》:“立尔矛”《周礼·天官》:“建其牧,立其监。”《左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论语》:“己欲立而立人”。

现代人对甲骨“立”文的解释是: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也有开始、协调与启动之意。“立”的反义字是坐、卧。用“立”组成的词语,常见的有挺立、肃立、直立、耸立、树立、建立。古人对于建功立业称之为立事,树立德业称之为立德,著书立说称之为立言,建树功勋称之为立业。总而言之,“人患志之不立,事患象之不明”。

当一个人志向立起来以后,才能很好地进行修身明德的实践。当我们把握万事万物的时候,需要能够透过物相而洞穿色象进入质象内。这样,才能够为大于其细,将事物的真相掌握明白。修身养性立天命,培养善正而立德品,建德修身而立德行,处世做人以善正修养持身,安身立命。

因此,无论是做人也好,还是修身也好,我们都离不开这个“立”字。首先要立信,立信才能摆脱愚昧,才能制服我们意识当中的妄意。立信,可以说是进入明白做人的一个关键实施点。像天地自然在无为而治的过程中,在一年的周期律当中,是通过“四立”来砥定天地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动态的,但是有了“四立”以后,整个自然变化的规律性就非常方正地确立起来了。处事做人以及修身,同样应当把这四立贯彻于自己生命体内、言语行为以及治事之中。

正如黄帝所言:“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天地无私)自然界的天与地,不存在人类精神系统中的私欲贪心,(四时不息)因此才有天地阴阳能量升降的推运、五德能量运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周期律性流转不息。(天地立)天地的运化生养正是因为确立了道以德显的规律和法则,(圣人故载)人类与万物才被天覆地载而具备生长与收藏的过程。(过极失当)但是如果阴阳升降或五运能量输布偏离了空间之度或者时间之数,不能恪守住信仪的度、数、信,在信仪上出现过度与失时,(天将降央)那就会显现出天降灾祸的现象,殃及人类与万物。

一年有四立,人都应当把握住这些节点,立春立夏为天德地气能量开启之时,立秋立冬为天德地气能量收敛闭藏之时。如果立春、立夏时节我们能够把握时机,则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且有时候还会是数倍或数十倍的功效。这一点,应该牢牢记住,一年之计在立春立夏,就是天德地气能量开启之时,如果把握住这个时空点,把握住时间点、空间点,“居善地,心善潚,与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节点全部把握好,这非常关键,去实现自己身国内的事半功倍。

立:首先是确立信德,同时,要立信修仁。

仁信同步实修效最奇,拨乱反正必诚信,尊道贵德修忠信,内圣精修信与仁,内成外就智礼义。常言说人无信不立,信德确立好做人。

冬象喻阳性能量收藏隐退

甲骨文的冬字,象意着两粒落叶的果实垂吊在空间。这个果实象征着内果实和外果实正当收与藏的时机,提醒和暗示人们,应及时把握。金文期的冬字,上方是一个框形结构,中间有一横线向两侧伸出,里面是一个“⊙”,既表示太阳,也是“德一”的图示,象征着阳性能量的收藏。在篆体和楷体中,都可以看到冬字的字形在慧、智、意三识中的变迁轨迹。下方框形结构中有一横线向两边穿出,它象征着“束”,有束缚收藏的含义。

在意识形态的物相学之中,冬是会意字,表示年度周期中四时推运时序的终了,冬时已经进入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进入寒冷季节,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说文解字》:“四时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冬之为言终也。考工记曰: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仌(音同冰)。”《乐记》:“冬,藏也。”蔡邕《月令章句》:“冬,终也。”《汉书·律历志》:“冬,终也。”《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在慧识转为智识的哲学文化时期则保留着慧识悊学对冬的质象学定义。这也是残留着的“玄之有玄”幾学中质象之玄的灵魂。《礼记·月令》当中指出:“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这段话基本可以将我们引导向慧识悊学的体悟,去感悟什么是天炁(气)和地炁(气),思考天炁(气)为什么上腾而不下降,地炁(气)为什么下降而不升。天地质象能量不通闭塞而成冬天,既有显学天地的形名,又有炁(气)这一密学能量变化的提示,意思非常明确。《鹖冠子·环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中柄位星指向正北方这个空间位置的时间,就指出了天道星辰位移变化生成的质象能量,既是天下皆冬的一个空间指示器,同时又是能量转换坐标,其中北斗七星最后的一颗斗柄星,在年度周期律中指向正北方的时候,也就宣告着“天下皆冬”的开始。

“冬”的金文字形中,“⊙”的形构象喻“德一”,是天德“⊙”阳火内束。“⊙”作为单独的汉字,是指甲骨文的“日”,或者小篆的太阳,用离卦象喻,方位属于南方,五行属于火;“仌”,是指水,用坎卦象喻,方位属北方,五行属水。但小篆中也逐步丢失了“⊙”天德阳火的表意,蜕变为以“仌”取代,仍然还是避免不了出现舍本求末、弃里执表的现象。所以,从字形的变化当中可以看到,到后期的字形,冰成为冬的主体,而阳火隐退了,没有表现出“大火隐退”的内涵。到现在楷体“冬”字,象形表意则完全都不存在了。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来越少,但由于大地“厚德载物”储存了半年的热量盈余,能无私地反馈于冬作物的健康生长。由外而内,人应当格物致知:“身中内天地的原理也类似,心火、肾火、膀胱火的能量同样处于内敛而热量逐步减少的状态,但是如果注意把握培养肾炁与肺金,这两类人体内的‘冬作物’,它们的生长同样十分有利。故而不懂修身学而只是了解中医养生学的人们,就只是知道‘外求法’中的食补或者药补。……人们已经将最重要的一种补——补自己的精气神丢失了。”“对应于生命体内而言,心态与意识行为中六欲七情放纵造成的寒害、冻害,与自然界的寒害、冻害常常会是内外双重性的叠加。”冬令进补应内外皆重,特别是精气神的内壮才是根本。如果在冬季放纵情欲,导致“情志乱,内阴风”,那么“火怕寒,水怕冻”的忧患就会发生。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壮年患“风疾”手足萎缩,虽有医圣孙思邈悉心调治,却因疾痛折磨忧愤乱情,自投颍水而死。孙思邈曾对他说:“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其中的“阳用其形,阴用其精”讲得就是修身文化“补精气神”之内求法,可惜卢诗人不明其意,只外求草药、丹药,而不是“天人所同”地用其精,他的悲剧值得今人警戒!

天地之所以不通,天气与地气相闭塞而成“冬”的状态,在于秋季“大火隐退”之后,冬季处于天德“阳火内束”的敛藏期,立冬后九日,从金炁义德收敛期转变为水炁智德能量输布期,从能量卦象对应上则进入剥卦完全形成期。水炁者,先天肾精也;剥者,剥离也。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如果不能促进“精炁神果实的敛藏”,天德的“水炁智德”能量不能冬藏,内外天地的闭塞不通、离而不合的危殆是不可避免的。

肾水应时鼎内烹

前人对于剥卦有很深的见解,熊先生借“剥”说“坤”,给天道转折期之中的危险之地慎重地插上警示牌、亮起警示灯:“剥烂肢体,消灭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穷则返,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炁化是否衰竭了,这个剥卦是否会把我们的肢体也给剥烂掉、消灭掉,把形给剥离开来?这才是关键。炁既竭,亡失至神炁既竭,亡失至神天不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归乎”自己的“坤元”,那么,精炁神不归于坤元,再加上又不能恒顺地理,就会凶险万端了。”老子也指出:“反也者,道之动也。”天道周行至于冬季,出现了一个反复期和折叠期,身国之内的“水炁智德”的贮存如果不足以化炁以供过冬之用,六门洞开,五根不守,“化炁既竭,亡失至神”的古训是极其深刻的。而“归乎坤元,恒顺地理”则是避险之道:把握年、月、日、时及六十甲子这些节气、季节转换的剥卦的曲线,及时去“守雌抱一,自然扶阳生之气,剥阴煞之形”,方能防危虑险于此冬。这也正是熊先生一再叮嘱的唯一坦途!

立冬之日,盛德在水。“我们先天储备的肾气能量,一年到头都是存在损耗的过程。即使在冬季这宝贵的三个月会有一阶段旺的时期,如若不知道修身之法,缺失内外防治风害、防冻避寒的过程,也同样概莫能外地会损失先天之本。”“身内的温煦肾水工程,应当从立冬到冬至全面展开而不懈怠。‘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也就是指出,到此冬至,天始有根,天阳能量才会重新发动,年周期律中新一轮的阳和生机,就在护根、养根良好的前提下,开始新层级又一轮的勃发。”《周易》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到64岁的时候就会把肾水耗竭,所以在四时流转中要慎守肾水之本并开源节流,在整个冬季更要涵养性命之根,及时启动“身内的温煦肾水工程”,迎接生命周期律新的勃发。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三九严寒正是腊梅傲霜斗雪时,若非一番“归乎坤元”的肾水鼎内而烹,应时不懈地燃起自家火炉,届时那种景致下,谁傲风霜谁斗雪,谁人梅下吟放翁?

  • 参考资料

1.熊春锦 -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17 . 15.

(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至群、朋友圈

投稿请发752911920@qq.com

在此鸣谢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