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葛东波,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党委委员周国平,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GGEIC)主席、SNEC光储氢产业联盟盟主、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出席大会并致辞,来自全球各地的储能、氢能业界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等近500人参加大会。
致辞中朱共山表示,储能是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新能源的尽头是储能,新一代电力系统和智能电网的压舱石也是储能。当前储能产业还正处在少年期,增量空间巨大,是一条充满确定性、长周期、硬需求、拥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优质赛道。感谢大会在产业生态优化改善、产业赛道大幅拓展之际搭建舞台,推动技术协同、产产协同、产融协同,助力产业共生共荣。
在大会主题论坛环节,朱共山与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钱智民,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李萌、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等专家学者共同展望储能和电池技术的未来风向。朱共山作题为《储能与新一代电力系统融合发展》的主旨演讲。
“新型电力系统从概念到现实有多远?3年!”朱共山表示,近期国家三部委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指出在2027年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在此大背景下,电力系统即将实现初步转型,而这将给包括储能在内的新能源提供巨大机会。
朱共山结合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协鑫的应用实践,分析储能产业的前景风向。他认为“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源端的迫切需求,也是网、荷端的现实需要。”新型储能对电网支撑调节作用正在逐步增强,今年迎峰度夏的江苏应用实践就具有重大引领示范意义。其中协鑫的独立储能项目通过移峰填谷、顶峰放电、参与辅助服务等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截至目前,协鑫获批或投运的电网侧储能规模全国第一,有效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协鑫模式同业领先。
朱共山指出,聚焦技术短板,突破技术挑战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储能已进入“后锂电”时代,火电调峰+抽水蓄能、新能源+长时储能逐步成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中之重。但现有储能技术,尤其长时储能技术仍有不足,严重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由此,他提出,新型储能的下一个重要站点是构网型储能,构网型储能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储能技术方向。
“储能与光伏发展逻辑类似,坚决不能再走光伏产业起落交替的老路。”朱共山直言储能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起跑阶段,一边是技术还在路上,一边是产业快速扩张。问题与痛点也交织着发展和机遇。对此,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一是现实与理想尚有差距,储能产业亟待提升利用率;二是内卷程度略有改善,但行业拐点尚未显现;三是储能价格一路下探,峰回路转尚需时日。
“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市场机制行稳致远。”朱共山认为,从今年上半年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加持储能产业发展可以看出,市场价格信号将引导储能资源优化配置。“容量电价+电量电价”将打开储能全新商业模式。
“未来即场景,场景孕育未来。”在朱共山看来,新型储能的“场景革新”让储能应用充满想象空间。不论是在寂寥的沙漠还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在算力加持下的储能产业正在由“强配驱动”逐步转向“经济性驱动”。同时,从全球视角来看,中欧美为主体的新兴市场加速崛起,也将有望为储能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极。
“理性竞争,稳健出海,不卷价格,强化价值。”朱共山呼吁行业同仁与《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确定的储能之路“三步走”同频共振,一道团结协作,竞合共赢,实现行业向新而行。
在24日下午的领袖对话环节中,朱共山就“双碳目标下全球能源转型与储能产业发展”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他提出将储能由“强配”变“共享”,可有效解决资源浪费问题,降低成本等系列观点,以前瞻性和全局性引得现场掌声不断。
会议期间,朱共山还参与了全球新能源赋能中心(筹)揭牌仪式等系列活动。
本次大会由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亚太新能源行业协会、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与SNEC光储氢产业联盟等单位联合主办。展会主题为:构筑新型储能产业链,赋能新一代电力系统和智能电网。
大会从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深入研究新型储能产业链上游核心设备供应,中游储能系统的集成,下游储能系统的应用,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与应用,新型储能系统设计与解决方案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