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骨髓抑制”,你写的诊断和编码对吗?

科技   2024-10-31 07:03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给各位编码和临床的老师们带来一个常见诊断和编码错误的问题,关于“化疗后的骨髓抑制”,这个问题很少被问到,有的编码老师会说,这编码库里有呀,有什么难的,临床老师会说编码库里有呀,我一搜就能找到。
非也非也,很多情况下,越觉得没问题,其实越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今天就来细细讲讲,一定会让你对这个“诊断和编码”有个深刻的认识。

一、骨髓抑制的基本概念: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这会对依赖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成人血细胞生成产生影响。由于血流中的血细胞寿命较短,需要骨髓造血细胞快速分裂以进行补充。然而,化疗药物主要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此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抑制。

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的常见毒性反应,化疗是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大多数化疗药物均可导致骨髓抑制,以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约为70%-90%。

化疗后的骨髓抑制会导致成熟的血细胞凋亡后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从而使得循环中的血细胞计数减少。这会影响到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与既定周期,从而影响了化疗的预期疗效。

化疗后骨髓抑制还可能导致严重贫血、感染或者出血等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增加医疗费用。

二、“化疗后骨髓抑制”问题的临床诊断及编码错误现状:

1、大夫未能规范书写相关诊断:

医师在诊断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漏填”骨髓抑制相关诊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师对骨髓抑制的诊断重视程度不足。

骨髓抑制作为化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等严重后果。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并非因肿瘤本身致死,而是由于严重的骨髓抑制而危及生命。因此,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骨髓抑制是化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3度及以上的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低于或等于100g/L的贫血以及2度及以上的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一般都需要积极治疗。其他类型的骨髓抑制也需要密切观察,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

由此可见,正确规范书写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接受医疗干预的骨髓抑制患者来说,建议医生规范书写骨髓抑制的诊断记录。这不仅有助于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效果,还能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2、编码不能及时发现临床诊断的异常:

除了上述大夫不诊断的问题外,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发生在编码阶段。

当临床医师诊断患者为化疗后骨髓抑制时,编码员在处理病历信息的过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编码员必须细致查看血常规的各项指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入院记录中的现病史部分,详细了解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辅助检查结果。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患者具体的骨髓抑制类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症等,及时与临床大夫沟通确认并据此进行准确编码。


3、编码“漏编”:

在编码“化疗后骨髓抑制”过程中,编码员“漏编”的情况也时而发生。

当患者同时存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细胞减少情况,如果只编码了一种,就会导致患者的病情不能被全面反映。

例如:某位患者既表现出贫血症状D61.1,又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D70,实际编码时仅对贫血进行了编码,忽略了粒细胞减少的情况。


4、编码时的“望文生义”

日常工作,编码员通过直接在编码库中检索“化疗后骨髓抑制”,就可以获得轻松找到编码D61.101,以为获得了准确的编码,其实不然,在核对卷一后会发现D61.1主要对应的是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它主要用于描述化疗后导致的骨髓抑制性贫血。因此,当骨髓抑制的类型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症”时,D61.1则并不完全适用。 

各位如果感兴趣,可以在检索一下自己医院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例,看看是否存在“望文生义”的错误编码。是否将“血小板减少”或“粒细胞减少”错误地编码为D61.1。

编码时的“望文生义”一定要注意,回归到卷三的索引中,并且在卷一中复核,正确理解D61.1的适用范围。


5、编码出现逻辑错误

编码的逻辑错误是指。不应该同时编码的情况,比如一个编码是“未特指的贫血”,另一个又编码了“再障贫血”。“未特指”在贫血编码分类中意味着“病因未明确”,具体来说,如果已经明确贫血的原因为化疗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性贫血,那么编码就不应再将出现“未特指的贫血”。

三、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如何诊断

骨髓抑制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特点:

目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根据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即可作出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单位109/L

(1)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在接受骨髓抑制性化疗的患者中常见且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

这种症状的发生往往导致患者面临严重的感染风险增加,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其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的风险密切相关,是衡量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主要受到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因此,当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时,白细胞总数往往也会相应下降。


(2)贫血

在肿瘤患者中,贫血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大致划分为非化疗相关和化疗后骨髓抑制两类。

非化疗相关的贫血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①肿瘤相关的出血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血管或血小板质量异常引发的,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发贫血;

②当肿瘤直接侵犯骨髓时,会对造血组织产生压迫和破坏,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

③肿瘤还会影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特别是铁元素的摄取不足,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④部分肿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异常铁负荷或铁利用障碍也可能扰乱正常的铁代谢过程,加重贫血症状;

⑤肿瘤导致的肾脏功能损伤会间接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进一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⑥肿瘤发展过程中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细胞因子在调节骨髓造血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加速,从而诱发贫血。

以上几点是非化疗原因导致的贫血,一定要注意和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的贫血加以区分。在分析肿瘤患者的贫血原因时,必须紧密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等多方面信息,以准确判断贫血是否由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是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消耗过多。血小板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止血和凝血作用,因此,血小板减少可能造成患者的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甚至终止化疗,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并影响治疗效果,增加医疗费用。

四、化疗后骨髓抑制编码方法

根据血细胞减少的类型,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编码分为粒细胞减少D70、血小板减少D69.5和贫血D61.1共三种类型。

主要的编码规则就是“准确核对血细胞减少的类型以及判断骨髓抑制是否为肿瘤化疗后的副反应”,这个判断是否准确就成为了“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编码“痛点”。

(1)粒细胞减少(缺乏)

ICD的编码中,粒细胞减少(缺乏)的编码为D70。在卷三中查找主导词“粒细胞缺乏”,可以发现D70涵盖了粒细胞缺乏的所有情况,包括药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果粒细胞减少是由药物诱发的,在必要时,可以使用附加的外因编码来标明具体是哪种药物导致的。

编码举例:“化疗后骨髓抑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其编码为D70,同时需要附加损伤中毒的外因编码Y43.1-Y43.3来明确指出导致粒细胞减少的具体药物。

(2)贫血

贫血的情况也需要仔细处理。在卷三中查找主导词“贫血”,一级修饰词“再生障碍性”,二级修饰词“由于药物性”,可以得到编码D61.1。

核对卷一,D61.1代表的是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附加的外因编码来标明导致贫血的具体药物。

编码举例:“化疗后骨髓抑制性贫血”的编码为D61.1,同时附加损伤中毒的外因编码Y43.1-Y43.3来标明导致贫血的药物。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在卷三中查找主导词“血小板减少”,并进一步细化到“-由于--药物”,可以得到编码D69.5。卷一中指出,D69.5代表的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附加的外因编码来标明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具体原因。

编码举例:“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的编码为D69.5,同时附加损伤中毒的外因编码Y43.1-Y43.3来标明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五、总结

好了这期内容就讲完了,最后说几句老生常谈的话作为结束:

在处理“化疗后骨髓抑制”编码时,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医疗记录的标准化,还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准确的编码能够帮助医生快速识别疾病状态,为医疗保险和医疗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疗编码员需要对ICD编码系统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准确地将临床信息转化为相应的编码。此外,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ICD编码的定期修订,编码员还需要持续学习,以确保编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这样,医疗编码员才能在医疗记录和数据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医疗质量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参考自:《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编码分析》,作者:邓梅君 李燕菁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我是病案人
病案管理纯干货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