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 凤鸣璜山 |《满纸桑梓情 拳拳家国心:改革开放初期莆田六中的“侨批”》序

文摘   2024-11-08 10:11   福建  

正当我全力投入中山大学百年校史馆建设之际,恩师林育材先生传来近十万字大作《满纸桑梓情 拳拳家国心——改革开放初期莆田六中的“侨批”》,并嘱我作序。我近期虽然工作紧张之至,但师命难违,还是利用片段时间一字不漏拜读完毕。

林老师大作扉页题记为“献给莆田第六中学建校 100周年荣庆和为家乡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外侨胞”。说来也巧,不,是何其有幸,我的两个母校福建莆田第六中学和中山大学都创立于1924 年,今年都是百年校庆,而且校庆日都是11月11日(中山大学后以孙中山先生真正诞辰日为准改为11月12日)。更加有趣的是,11月11日也是在下的出生日。
我 1978 年9月至1981年7月就读于莆田第六中学,三年虽短,对母校之念却无止无尽。

▲瑶岛祠后殿的五子祠

当年的莆田第六中学是我至今所见过的自然环境最为美丽的中学校园。美则美矣,其办学设施的确可以简陋形容。刚入学时,高一寄宿生宿舍安排在校园西北隅的瑶岛祠,我所在宿舍有二三十平方米,六架双层床,每床住两人,共二十人左右。没有风扇,仅两孔木牖,夏季闷热不堪。宿舍与涵东大队农家也仅以一薄木板墙相隔,深夜时传吵骂声。高二时得以迁至和平楼南侧的新宿舍。名为新宿舍,实际上只是临时搭建的平房,每间住二三十人,没有自来水,更无公共卫浴。晚自习后,同学们端着脸盆步行五六分钟到宿舍背后涵东大队冬粉厂旁的一口大井打水备水,以便次晨洗漱。值得一提的是,六中没有围墙,这在当时也是罕见的。校园内居住有二十来户农家,形成“校中村”,学生松下晨读,往往与家禽鸣叫声相和,下田的农民扛着农具随时进进出出。六中边上还紧贴国营莆田酒厂和涵东大队队办冬粉厂,可谓“厂中校”,酒糟和冬粉就在教学楼民主楼楼前水泥埕或曝或晾,酒糟及漂白的冬粉混合成怪味阵阵袭来,不失为提神妙方。此情此景,林老师在书中有极为精彩的描述——“校园虽号称百余亩,但没有一寸围墙,可谓‘四通八达’;春秋农田收获季节,校园成了农民的晒场,‘五谷丰登’;平日里,教室周边鸡鸣犬吠牛哞猪嚎,可谓‘六畜兴旺’。”

我作上述回顾,丝毫没有诉苦之意,而是真正怀抱感恩之情。感谢46年前福建省及莆田县的主政者决定从1978年夏季开始,让县域内四所省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而我恰好是1978届初中毕业生。尤其感谢母校莆田六中,我能够想象,母校在尚未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决定接纳山区及沿海贫寒子弟入学寄宿,该需要何等魄力克服看似不可克服的千难万阻。如果我早一年初中毕业或者母校以条件受限为由延缓一年招收寄宿生,我就极有可能无缘大学梦。
自1984年6月莆田设市分区之后,六中就隶属于涵江区了,这给母校带来两个不良后果,一是招生范围以本区为限,生源质量滑坡;二是新设立的涵江区财政困难,六中办学经费愈益捉襟见肘。林老师先后于 1984年12月和1987年1月接任六中副校长和校长,直至1991年1月升任莆田市教育局副局长。正是在林老师主政六中的六七年时间里,六中从低谷再度走向辉煌。

九华楼,1986年雅加达爱国华侨团体“九鲤洞”捐建


涵华楼,1988-1990 年涵江爱国侨胞郑金钊、林澄清、林育溪、陈琴棋、黄锦祥、蔡焕及林金表四兄弟等捐建

我 1981年7月离开六中之后,整个80年代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从林老师新书中获知,六中的校园建设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林老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及其作为一校之长的行政能力密不可分。

▲2018年2月吴重庆(右)与林育材

莆田六中九华楼前


在莆田六中,林老师是一位广受学生爱戴与好评的优秀语文教师。他课堂上声如洪钟而带磁性,思维逻辑、咬字发音及板书俱佳,课后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至于他至今还能够叫出大部分他教过的学生的名字。我没有想到的是,文质彬彬、师者风范的林老师走上六中领导岗位之后,能够将个人人格魅力与行政才干结合得如此完美。在地方财政困难情况下,为了尽快改善六中的办学条件,林老师作为六中领导和印度尼西亚归侨,投入大量精力,倾注满腔真情,在五六年时间里,与远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的侨胞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同胞往返百余封书信,动员亲人、故旧、校友捐资助学,每一封信都由林老师亲自起草、修改、誊写、复印、投寄、收信、归档、保存。林老师这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条分缕析尽善尽美、以情动人可感可铭的行事作风其实也是他一贯的教学风格,这也是我在拜读林老师大作时对“林校长”既感陌生又觉熟悉的缘由吧。

▲1990年11月,“林荣楼”“九华楼”“涵华楼”落成剪彩典礼

林老师的《侨务书信》已为莆田市档案馆永久收藏。我觉得,理所当然的,这批改革开放初期莆田六中的“侨批”,也应该是莆田六中校史的重要内容。正是林老师真情倾注笔端的一封封书信,方获得侨胞们善举响应,方有今天母校校园内九华楼、涵华楼、青璜科学楼等楼群耸立。若能将有关“侨批”作高仿件复制,并陈列于相应受捐大楼显眼处,供今日母校师生时常观摩,体会“前人栽树”之艰辛,或许可收“百年树人”之功。

▲左右滑动可查看目录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林老师赐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得以先人一步拜读到老师新作。在断断续续拜读的过程中,我对母校的记忆不断被激活、拉长、放大,40余载的时间之隔瞬间被接续和穿越。此刻,我得以思接千里,心游青璜,在松涛声中,看望江静流,眺田畴绿浪。值此母校世纪华诞,祝贺母校如青璜青松不老,如望江静流达三江四海五洲!




作者简介


吴重庆,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人,1981 年毕业于莆田第六中学,同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开放时代》特约主编。






正学读写
点滴分享,一起长大! 让我们走进“正学读写”,与孩子们一起悦读悦写悦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