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引入
1.引入方式及目的:通过余光中的《寻李白》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学生讲解自己对李白的了解,随后教师做补充,讲解关于李白的思想与写作背景,以此导入课程。
2.引入过程: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提问①:这几句诗写的是谁?
提问②:大家对李白有多少了解?
解析:此处为下文介绍李白“儒、道、侠”思想做铺垫。
“月光”“盛唐”如同李白的儒家思想,他离家远行,渴望入世,骄傲如他,也写过很多歌咏李唐王朝的诗篇;
“酒入豪肠”如同李白的道家思想,既然官场黑暗,他便借酒消愁,用道家的“出世”思想来慰藉心中的失落;
“剑气”体现了任侠思想,李白虽然嘴上说着“不慕功名”,但还是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内心里希望能做一个利国利民的豪侠。
2.主要思想
关键词:儒、道、侠
(1)“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例:
《古风》(节选)
(碧荷)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解析:李白借荷花咏志,通过荷花的“愿托华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得到皇帝赏识的心愿。
(2)“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例: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解析:前十句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后四句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李诗浪漫新奇,与道家的修仙之说密切相关。
二、文学常识
1.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例:
《侠客行》(节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解析: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这首《侠客行》体现的鲜明的豪侠思想。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李白一生傲骨,不肯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便遭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挤。天宝三载,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他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yǎn)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离别东鲁朋友之时所写。
主要思想: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
3.讲解小结
1.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主要思想
关键词:儒、道、侠
(1)“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2)“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3)“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三、正文讲解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 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 灭 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 五岳掩赤城。天台 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重点词句:
信:古义指的确、实在,副词;
今义:指书信,名词。
灭:古义指暗,形容词;今义指消灭,动词。
横:遮断。
拔:古义指超出,动词;今义指抽出,动词。
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东南: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实际上为一万,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
倚石忽已 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 兮欲 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 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
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
觉
长嗟。惟 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重点词句:
因:凭借,依据。渌:清。清:凄清。
暝:天黑、夜晚。
殷源泉:源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动用法。栗,使……颤栗;惊,使…惊。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青青:黑沉沉的
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译文: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思考:
①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解析: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②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解析: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词句:
且:副词,暂且,姑且。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思考:
①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解析: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②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解析: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③“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解析:“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三、整体分析
(一) 文章梳理
第一段:着笔现实,以“海客”眼中的瀛洲开篇,总写天姥山的险峻。
第二段:着笔梦境,诗人在梦中魂飞剡溪,其景凄清幽静,接着着屐登山,其景壮美雄奇,继而进入洞天仙境,畅游天姥山美景,甚至看到众仙人,其景神奇壮丽,在梦境之奇达到巅峰时,忽然魂归枕席。
第三段:回到现实,想到现实处境的林林总总,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不禁憎恨现实、痛苦惆怅,想到现实黑暗,怎能让现实玷污自己高洁的心志?最终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
天姥仙境
四、文章主题
思考:你觉得李白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
1.归隐说
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理想说
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 --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3.人格伟大说
题为“留别”,但并非是离别朋友之情,作者基于他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4、人生经历对照说
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来写:如“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实际上是写皇帝金銮召见,置身宫廷。“忽魂悸以魄动……”,是说自己被放逐,顿觉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因此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总结: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
五、写作特色
1.艺术特色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特点
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六、补充
1、“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
如:歌:《垓下歌》《登幽州台歌》
行:《短歌行》《兵车行》吟:《秦中吟》《白头吟》
2.重点词句
(1)信:古义指的确、实在,副词;今义指书信,名词。
(2)灭:古义指暗,形容词;今义指消灭,动词。
(3)横:遮断
(4)拔:古义指超出,动词;今义指抽出,动词。
(5)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6)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我的桌面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东南: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7)因:凭借,依据。(8) 渌:清。
(9)清:凄清。
(10)暝:天黑、夜晚。
(11)殷源泉:源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
(12)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动用法。栗,使……颤栗;惊,使.…惊。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13)青青:黑沉沉的
(14)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15)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16)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17)觉:醒。
(18)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19)且:副词,暂且,姑且。
(20)须:等待。
(2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李白的朋友圈
(1)喊他为“谪仙人”的老头:贺知章
贺知章(约 659 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当时的贺知章已年逾古稀,李白的《蜀道难》却激起了心如古井的贺知章的感情狂澜,从此贺知章展开了对李白漫长的单相思:“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
写作适用话题:友情、激励
(2)修仙问道好基友:元丹丘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很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代表作《将进酒》中也有提及。从“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嵩阳,即嵩山之阳,这正是元丹丘的主要隐居地。元丹丘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游人物之一。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李白一生与元丹丘交游计22年之久,其时间之长,几乎无人可比。在此期间,李白虽曾两入长安,但却和元丹丘交谊极为殷密,且因元丹丘而结识了当时道教中的“女杰”玉真公主,并与元丹丘、元演先后在随州著名道士胡紫阳处“谈玄”。
写作适用话题:友情、近朱者赤
(3)从偶像到忘年交:孟浩然
孟浩然大了李白12岁,李白年轻的时候,孟浩然已经成名。都是诗人,也都是性情中人。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面对美景,自然是诗情大发。正想提笔赋诗,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胸中块垒,难以展抒。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崔颢一较高低,其诗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写作适用话题:友谊无关年龄、诗歌文化
(4)单相思粉丝: 杜甫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两人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李白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写作适用话题:友谊无关年龄、榜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