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讲堂·回顾丨从心出发,认知依恋,与爱同行

学术   2024-11-25 12:00   上海  


*任意滑动来探索





 爱是什么?有人说爱是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破例转变;有人对比乍见之欢与久处不厌,得出喜欢与爱的区别;有人觉得爱是自由意志不可避免的沉沦……爱的形式各种各样,每个独立个体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同。今天就让学小协回顾一下范玉筱学姐的恋爱心理学讲座,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爱情、对待爱情吧~



Part1  认知恋爱

1. 自我认同:


    ⅰ.自我成长、自我觉察、自我接纳。


    ⅱ.自我成长涉及个体在心智、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发展和完善,自我意志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迎合。


    ⅲ.自我觉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深入探索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和需求。可以选择准备一个日记,每天记录,在未来复盘时让自己认识到自己某一人生阶段的意志天花板。也可以建立一个价值清单,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概念排列,然后与日常中所做的选择做对比。


    ⅳ.认识和理解自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学会自我接纳。先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再去思考自己可能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整个人变得更加清醒和理智。这样在真正遇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时才能更加真实地、完全地展现自己,恋爱过程也能更加顺利。


2. “我”认知中的恋爱:


由以下四种基本因素影响


    ⅰ.心理构建的形成:家庭环境、早期恋爱经历和通过媒体消费形成了个体大体的爱情观念。例如一些早期看的偶像剧会塑造个体最早的择偶标准。


    ⅱ.认知偏见和理想化:“玫瑰色眼镜效应”又名“上头期”,是指在恋爱初期喜欢对方几乎所有方面,如外貌、性格、行为模式等。等到发展到更加稳定的阶段,随着个人理性的回归, 个体会发现很多自己所不喜欢的对方的缺点。这时要加强和对方的沟通和调整,如果直接“再见下一个”,是没办法得到爱情上的成长的。


    ⅲ.情感的生理基础: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有时会给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们造成虚高的对方的幻象。当理性回归时,要注意及时调整自己原本可能过高的期待。    


    ⅳ.生物学的影响:在选择伴侣时,人们在潜意识里会考虑到对生存和繁衍的贡献,例如外观上的吸引,可以促进社会稳定的“幽默感”,确保个体基因传播而希望对方忠诚……如“占有欲”等虽然可能被社会规范或者调整,但还是占较大一部分生物学影响因素的比例。


3. I人组vs E人组:


ⅰ.这里的I和E主要关注精力支配的维度,基于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进行分析。I(Introversion 内倾)人一部分不喜欢社交,可能更加矜持或孤僻。但他们可能更加会向内调整,享受专注的独处时间,待在自己的空间里进行能量积蓄,拥有谨慎低调处理事情的能力,能很好地面对世界。E(Extroversion 外倾)人的能量可以从与自己交流的人中获取,对于自己想干的事情,会主动执行;但是可能更加追求新奇感、冲动。


    ⅱ.或许I人更适合和I人谈恋爱,两个E人更适合谈恋爱。当I人和E人处于亲密关系时,E人要注意,I人的“需要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可能只是需要积蓄能量,并不是对你不感兴趣;而I人可能没法陪E人体会到这个世界所有有趣的事情,但ta仍旧觉得对方是有趣的,也并不希望自己的一部分选择影响对方的心情。


    ⅲ.需要提醒大家的是,MBTI只是一种非常适应现代网络传播的流行化标签,并没有被现代心理学认可,仅供参考。



Part2   基于原生家庭展开分析

1. 家庭塑造人格特质:


ⅰ.性格、情感模式、家庭观、自我治愈。如果一个个体所在的家庭里父母频繁争吵,ta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一直吵还一起过,长大后可能会不信任、过度猜忌亲密关系中对方的行为。过度溺爱孩子的家庭可能会培养出独立性较弱、没法承担自己在恋爱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的成人。如果双方家庭经济条件有差异,那么吃什么、去哪玩、过节送什么礼物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无法契合。家庭是无法有个体决定的,双方均保持清醒认知,共同努力。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也许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只有意识到而不改变的小孩,那你永远是个小孩。

2. 家庭氛围与亲密关系:


ⅰ.如果个体曾被家庭或朋友伤害过,没有被“理应爱你”的人爱,可能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比如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个体无法摆脱家庭带来的阴影,可能会一边讨厌父母的样子一边模仿他们的样子。个体的完善还是需要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ⅱ.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曾提出家庭系统排列,是指家庭系统有一普遍存在的自然的秩序影响每一个成员,当每个成员都恰如其分时,爱就会有效地流动。但是家庭中每个人均以特定的模式“困在”这种纠缠中。如果有一位突然由于一些事件被“逐出家庭”,就会有一个后代被这个家庭成员的选择所影响。(比如《锈湖》所讲述的家庭内部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有复杂的感情纠葛和难以摆脱的命运轮回。)


ⅲ.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个体可以重点关注对方家庭的家族树(如图),考察是否存在离异、遗传病(爱情很大程度难以承受疾病打击)、家族中常有重大打击,从而确定自己真的想发展这段长期稳定的关系。


Part3   依恋模式

1. “依恋”- attachment: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个体在早期对养育者产生的依恋、被养安抚以及情感需求融合到人格中,为个体以后的情感模式提供指导。下图是经历发展后的成人依恋模式。

2.四种依恋类型:


    ⅰ.安全型:童年期既被关怀又有自由度,与父母分开后虽然失落但还是认为父母爱他们。未来独处时不会患得患失,愿意倾听理解,遇到压力积极解决。恋爱时有一方时安全型,恋人之间的冲突就比较少。


    ⅱ.焦虑型:童年期父母的回应断断续续,担心父母的离开。成年后内心会有空洞破碎的感觉,情绪敏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成人后会形成“情感饥渴”(又名“恋爱脑”),希望对方拯救自己。他们有时可能太冲动太感性,没办法得到回应时感觉被抛弃,需要不断确定对方对自己的爱意。


    ⅲ.回避型:童年期父母疏离而冷漠,但他们不会像焦虑型一样索取更多,而是选择逐渐压抑自我,不会表现出来。成人后,渴望但又回避和害怕情感的深层链接,强调过分独立,也不希望伴侣过分依赖,即使已经建立了很长时间的亲密关系也依然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告诫自己不要深陷其中。


    ⅳ.恐惧型:童年期需求得不到回应,被父母非常果断地忽视拒绝,父母离开时得不到安慰,父母回来时不知所措。他们成人后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没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对方亲密会回避,对方冷漠自己又焦虑不安。会常常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可能形成多角,冷暴力和热暴力结合的情况。

3.认同、理解、应对:


ⅰ.安全型依恋特征:

    它是一种相对健康的依恋,能很好地辐射他人。安全型的个体情感稳定、常常进行有效沟通、自我认同感强烈,也能很好地平衡独立与亲密。


ⅱ.其他模式的改善:

    焦虑型个体可以建立更多的自我认同感,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过多关注他人的,在情感风暴中安定自己;逃避型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要勇敢面对自己的需求,一小步一小步地建立情感链接,情感需求是非常正常的;恐惧型个体学会做自己的内在父母,不在自己固化的模式中内耗,父母无法给的爱可以自己给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就像“把自己当成小孩再养一遍”。


    ⅲ.这三型可以多交一些安全型的朋友,慢慢向安全型转变;监控自己的遗弃感,尝试把过去亲密关系中的打击记录下来时时复盘(比如分手经历,找到其中相似的原因);直面恐惧,但不做出判断和选择,“这是我在情绪激动下作出的判断,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激化矛盾。这只是一种猜测和妄想,不是事实。”进行暴露疗法;学习正确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渐渐消除冷热暴力,不要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过激的行为。


    ⅳ.恐惧的来源其实是对他人的不确定,如果注意力回到自身提升自己,那么恐惧感也会随之消散。



Part4   沟通技巧

1. 人际沟通:


ⅰ.积极听取对方的观点和需求。是 “我感觉” ,而不是 “你让我感觉……” 。同时避免沟通误区,不建议在情绪激动时讨论敏感问题,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不过多分析对方情绪,多多培养共情和理解,换位思考。

但是亲密关系中依旧要保持个人界限,过往经历中可能有一部分话题不想与对方沟通的,其实是划定自己的安全区域,也同时是对对方的尊重。积极的确认、有效听力(对方说这句话背后的感受是什么,含义是什么)和定期检查(定期讨论现在的情感状态,以防堆积起来爆发)在亲密关系中都十分有效。

2. 恋爱技巧


    ⅰ.正确看待获得与付出:付出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交易,为对方付出的过程是很享受的,这种获得感就是恋爱关系带给个体的心里安慰。注意要及时感谢对方的付出,无论是简单的“谢谢”,还是小礼物,或者是安排下次约会都可以给予对方一定程度的反馈。如果觉得关系进行到一个阶段,已经没有办法再走下去了,会感觉到沉没成本带来的挫败感,感到失落,反复怀疑自己,但是“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当断就断,不受其乱。


    ⅱ.情绪价值的交互:情绪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恋爱关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ⅲ.克服被误解:“透明度错觉”,指表达信息的人觉得已经表达地够清楚了但是接收信息的人并没有理解。比如主动帮别人做一件事但对方并不领情,觉得这是对他的工作能力的不认可,这就造成了双方的误解。在感情中要多用清晰直白的语言表达,做错了事就要道歉。


    ⅳ.合理期待:不依托于他人的经验,感情要经过自己的体验,不然没人能活过网络上众多“渣男渣女避雷帖”里分享“恋爱经验”评论区的第二页。期待应该是确切的、基于现实的,只看到好处看不到坏处也是一种自我麻痹。


3. 两性思维差异


  ⅰ.人体中的血清素会帮助抵御悲伤,但男性在生产血清素的速度比女性快了25%,这也是为什么异性情侣吵架时女性看起来更容易焦虑急切,而男性更倾向于沉默回避。女性对于人脸辨识和语言驾驭方面有生理优势,同时也善于利用这种优势表达。男性常用沉默回应可能是觉得“说了也没什么用”,或是进行情感操控从而给对方造成不确定性(即PUA),造成情绪上层地位。表达“看见”和“关注”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情绪问题,但可能让对方感受到被注意。


ⅱ.以上只是统计学结果,男性也可以非常细腻,而女性可能在接受到打击后形成一种“习得性的无助”而变得沉默。





Part5   恋爱的不同过渡阶段


1

如何开始一段恋爱:

    ⅰ. “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 ,丑陋的敲钟人也许不符合艾丝美拉达的审美标准,但她无法控制自己对对方的喜欢。


    ⅱ.选择开始恋爱时不能只停留于对方外貌,要多加了解,真诚探寻。可以找到一个借口和对方聊聊天,尝试以一个求助者的姿态问对方擅长的问题。如果有能见面的机会一定要见面,线下沟通。线上聊天要注意自己签名和朋友圈背景,进行全方位形象塑造。需要提前了解对方对表白场景的设想,进行正式的表白,而非质问 “我们现在是什么关系” 。最后要考虑为什么要谈恋爱,不要为了恋爱而恋爱,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不要用弃考放弃思考,幸福只有在完成自己后到来。

2

如何适应恋爱:

    ⅰ.体验、成长、维稳。充分发现对方的优点,不强求改变并接受平淡。客观看待对方的想法、理解对方的心意,多多换位思考、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所谓 “默契” 是在长期相处过程中、充分有效的交流中不断建立起来的)。思考吵架的原因并反思,避免人身攻击(不然未来回想起 “当时ta这么说过我” 不免尴尬)。学会适应和包容,现实中很难遇到刚刚好的感情,很多时候要磨合从而才能进入平稳期。

3

如何告别:

    ⅰ.学姐在推荐了两部关于爱情的经典电影。


    ⅱ.《爱乐之城》,讲述两个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相识、相爱、分离的过程,影片最后用一段长长的蒙太奇向大家阐述完美的爱情或许只存在于想象中。因为爱情是两个人的旅途,而追逐梦想是一个人的战役,男女主正是爱着那个追逐梦想的完整的对方,才会选择分开。


    ⅲ.《花束般的恋爱》里包含爱情的绚烂的美丽与不可避免的凋零。虽然男女主没法继续在一起,但是在爱情中收获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会陪伴各自长久地走下去。


    ⅳ.能够成为恋人的人一定互相认可对方,互相欣赏特质,理解彼此的观念,分手后也可以是非常好的朋友。如果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的话,学姐建议大家以一种沟通的方式告别,并不需要反目成仇。让自己充分意识到二者关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什么,不要未来再重复犯错。如果真的接受不了,可以让ta逐渐淡出生活。因为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遗忘。


最后是学姐推荐的电影和书单,供有兴趣的同学们参考学习。“无畏孤单,因为这世上,肯定有一个人,正努力地走向你。” 相信每一个在看的你,终有一天会得到属于你的爱情,也希望那是一个更好的你~



文案丨腾飞项目组 王思语

排版丨新媒体中心 杨佳逸

责编丨马曼·哈山


同济大学学业发展与指导中心
专注学业指导 助力同济学子 拥有出彩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