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勤任务的繁杂与责任的沉重**
(一)预防性执勤的困扰
在当今社会,基层警察面临着大量的预防性执勤任务。各个部门一旦得到可能发生事件的消息,哪怕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例如某个地方可能发生非法聚集等情况,警察就得像事件必然发生一样提前到岗站岗。这种预防性执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必要性,但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时候,99%这样的情况都不会真正发展成严重的问题,可警察却要严阵以待地在户外坚守一天,期间没有休息的机会。而当那1%的可能问题真的发生时,处理方式有时也难以让人满意。警察往往不能迅速且有力地采取措施,比如对于一些群体性事件,不是果断地执法,而是像居委会大妈一样进行劝离工作。这样做缺乏应有的震慑力,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罚,导致类似事件陷入恶性循环。一些上级部门因为害怕出事而不敢承担责任,不愿意做出是否安排执勤的果断决策,更缺乏处罚群体性事件的气魄,于是基层警察就只能不断地重复这种毫无成效却又不得不进行的工作。
(二)壮胆性执勤的无奈
基层警察最不愿意参与的就是非警务活动,然而由于警察的管理体系不像军队那样是垂直领导,这就使得他们无法拒绝非警务活动。比如清理占道经营、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偷税漏税等工作都落到了警察头上。民警的工资由各级政府开支,年末的测评也与各级政府的态度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轻易抵制这些任务。即使参加这些壮胆性执勤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木头人一样杵在那里,也得坚持到任务结束,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疲惫。
(三)商业性执勤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演等活动越来越多。国外时有利用商演发动暴恐袭击的情况,中国在防范暴力恐怖事件方面虽然成绩显著,但国内人口众多,也曾发生过商演踩踏事故。既然不能禁止商演,就只能安排大量警力为商演执勤以分解责任。不管商演规模大小,哪怕商演过程中出现明星对警察不尊重的情况,警察也必须忍辱负重地维持秩序和安全警卫,这无疑给他们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压力。
(四)推责性执勤的繁重
很多勤务因为被视作非常重要且不容有失,所以一线执勤人数不断增多。有时甚至会出现基层所队老弱病残全部出动执勤的情况。并且执勤的区域被不断细化,还层层签订责任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分解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基层警察就成为了地方领导责任的第一缓冲区。有些执勤岗位的设置在合理性上存在疑问,但由于担心出事无人担责,所以岗位设置得越来越多,人数安排得越来越密。
**二、警情处理的复杂与繁琐**
(一)警情数量与性质的变化
过去,警情的数量相对较少且性质较为单纯。群众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不属于警察管辖范围,例如打不开门、买东西亏了退货等情况。而现在,警情数量急剧增加,一个省会级城市每年的接警量能达到几百万起。同时,真正属于警察管辖范围内的警情比例较低,大量的警情如上树抓猫、下河救狗等非警务性质的纠纷和无效警情不断涌入。尽管多次强调接警台不再受理非警务活动,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反馈流程的繁琐
如今的警情反馈流程变得极为复杂。接警台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极端。从电脑打印的接警单到纸质单子,都需要填写反馈内容,并且电脑和纸质反馈还不够,重大的警情还需要通过电话、邮箱、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再次反馈。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即出警可能只用了五分钟,但反馈却要花费半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这种繁琐的反馈流程让本就疲惫的出警民警在精神和体力上承受着巨大的双重压力。
(三)警情处置的谨慎
舆论导向的多元化使得警情处置变得更加复杂和谨慎。过去警察在处理警情时可以相对果断地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但现在却不同。以前敢说的话、敢做的决定现在都不敢轻易为之。由于有太多因担当而产生问题的教训,警察在出警时会非常谨慎。例如,对于一些可以调解的小纠纷,因为害怕被炒作为不合法而只能依法依规处理,将一些矛盾推给法院或者其他相关部门。在出警过程中,民警还需要考虑很多额外的因素,如嫌疑人逃跑是否追赶、对方袭警是否制服、追赶和制服的程度如何把握等。这些额外的心理负担使得警察出警时精神高度紧张,就像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高空钢丝上行走一样。
**三、报表工作的繁重与低效**
(一)报表种类过多
基层警察面临着种类繁多的报表任务。各个部门都需要从基层获取各种数据,几乎涵盖了社会治安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精神病人要摸底统计、印刷旅…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