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解锁中国未来40年的碳汇蓝图

学术   2024-12-08 21:03   法国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活动(统称LULUCF)的碳汇作用被广泛认为是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中国在LULUCF碳收支上的核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官方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表明中国当前处于碳汇状态,而“全球碳计划”通过多模型平均得出的结果却显示中国为碳源。此外,尽管中国设定了各阶段的造林目标,但这些目标如何转化为LULUCF部门的具体碳储存潜力尚不明确。这些不确定性不仅影响了对中国增加碳汇能力的精确评估,也给气候政策的制定带来了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朴世龙院士团队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Thomas Gasser高级研究员团队合作,将全球尺度的簿记模型OSCAR改进为中国区域适用的0.5度格点化版本——OSCAR-China。该研究团队使用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重建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来驱动模型,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效应和环境变化的间接效应,成功缩小了模型模拟结果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估算之间的差距,实现了中国LULUCF碳收支核算标准的统一。

根据OSCAR-China的模拟,1994年至2018年间,中国的LULUCF碳收支表现为每年2.4亿吨碳的碳汇,这与同期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的2.3亿吨碳/年的数值基本吻合。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造林(即每年新增180万公顷),预计从2020年代到2060年代,中国的LULUCF碳汇量将维持在大约每年3.5亿吨碳的水平。研究还指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潜在的造林空间最终会耗尽,这意味着造林带来的直接碳汇效益将逐渐减少,而间接的碳汇效益(如通过改善土地管理实现的环境效应)也将随着大气CO2浓度增长速度的减缓而趋近于零。因此,在中国的碳中和战略框架下,通过造林等土地利用变化措施提升碳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工业减排提供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

基于不同数据源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碳收支(LULUCF)比较

本研究纠正了“全球碳计划”对于中国LULUCF碳收支评估中的偏差,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科学证据以准确评估中国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同时,这项工作强调了完善中国LULUCF碳收支核算方法的重要性,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该成果以Future land carbon removals in China consistent with national inventory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何悦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朴世龙和Thomas Gasser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点击阅读该团队相关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在Nature子刊(IF=16.8)发文揭示全球变绿和森林死亡加剧并存之谜

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在一区top期刊(IF=18.9)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NA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Nature Food | 北京大学朴世龙团队研究揭示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已大幅增加!

Ad植物微生物
分享植物与微生物相关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科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