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看懂党的民族工作新的历史性成就

文摘   2024-10-14 21:40   甘肃  

正文共计:10652字 63图 4视频

预计阅读时间: 25分钟

在9月27日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今天,“道中华”推出《中国民族报》四篇重磅文章,从多维度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国家民委以及全国各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全力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生动画卷。


① 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中华民族

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

各民族

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

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留影。


中华民族是团结奋斗的民族

56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

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

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9月29日上午,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海南三亚、五指山等地举行,标志着运动会序幕全面拉开。图源:海南日报


谈起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籽”之喻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新疆考察期间

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起的

8年后的2022年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新疆考察时

对各族群众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

话音未落

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

“紧紧抱在一起”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2021年8月31日晚,由国家民委等部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新时代以来伴随着开放力度加大

我国各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动更加频繁

2022年9月

国家民委联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人社部、公安部等部门

有序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

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

交知心朋友  做和睦邻居   结美满姻缘

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

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9月25日,宁夏银川市长城花园社区,居民领取社区“最美家庭”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2022年7月

国家民委联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广泛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

各族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牵手共同成长

从小种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8月26日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山海之约”海南、新疆青少年女足友谊赛在海南琼中女足训练基地开赛。图源:民族画报


旅游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有效带动各民族之间的流动往来

2023年11月

国家民委联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

持续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

览中华家园之美、文明之美

结交各族朋友

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


▲全国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现场氛围热烈。 台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三项计划”为主要抓手

国家民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拓宽平台载体

创新方式方法

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

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民族地区的发展

蕴含的是民族团结的力量

揭示的道理是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东西协作

发展之变可感可知

民族团结沁润其中


▲7月21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双村,村民前去参加闹鱼节活动。今年,良双村利用粤桂协作资金,对河道进行了整治和改造,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对口支援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上海援藏教师潘杰(右一)带领学生在青稞地里上思政课(2021年9月14日摄)。新华社发 


定点帮扶

有力度、有温度、有准度


▲在国家民委倾情帮扶和巴林右旗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12月25日,巴林右旗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行列。


到西部区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一项大学生就业计划

西部计划自2003年启动实施以来

不仅带动和服务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也让参与的志愿者一并受益

国家民委联合相关部门推动实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民族地区专项

让一批批青春学子走入民族地区

带去活力 带去知识

也加深了年轻人对国情的认知


▲中央民族大学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拉萨分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这是9月20日,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莫欣竹 摄)


2012年以来

全国已累计命名205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民族团结进步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学校等


▲由国家民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团结奋进新时代——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2023年5月3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频播出。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

发端于地方的民族团结宣传月

到改革开放时期加入“进步”的内涵

再到新时代国家民委

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


▲2013年9月3日,国家民委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活动启动仪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举行。


创建在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全面开花”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覆盖面持续扩大

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

社会参与度和群众认可度不断提升


▲9月3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2024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浙江篇”正式启动。


历史充分证明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

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

就是中国

都有一个共同身份

就是中华民族

都有一个共同名字

就是中国人

都有一个共同梦想

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郑家庄各族村民齐聚一堂,吃一顿中秋团圆饭。(资料照片)


让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

手足相亲  守望相助

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② 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身份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

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部分成员在天安门广场前合影留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民委组织翻译出版

《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

系列重要著作民族文字版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

走入村村寨寨 抵达边境国门

领悟思想伟力 凝聚共同价值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民族文字版


汇聚专家力量

国家民委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

分赴全国各地开展示范宣讲

推动宣传教育从线上到线下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2024年6月9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响”系列活动——全国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燃情开赛。文静摄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9月28日,榕江县侗族大歌队的演员们在“村超”足球场上表演。当日,“发现中国之美·相约贵州村超”国际友谊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村超”足球场举行。24名驻华外交官与当地“村超”球队进行了一场国际友谊赛。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

国家民委搭建节庆民俗、展览展演、文化旅游等平台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重大文化工程

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扎实推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融合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演出《各族儿女心向党》剧照。 王靖祺摄


定期举办的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少数民族戏剧、曲艺、声乐展演

让一项项民族非遗文化重焕生机活力

一个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广阔天地

以艺会友  以演促创  以赛促交

国家大型舞台不仅是各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

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上项目民族赛马比赛3000米现场。王京广摄


2023年3月

国家民委联合北京市共同建设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在繁华的北京西单开馆迎客

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文化

在这里轮番亮相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4年第一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举行,四川体验区展示川剧变脸。丛蓉摄


看歌舞 赏美食 体验非遗

游客在一馆之内

尽赏各族文化交相辉映

纵览中华文化之美 家园之美

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4年第一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举行,河南体验区展示少林功夫。丛蓉摄


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北京民族文化宫内

由国家民委主办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1500余件文物古籍穿越千年时光

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揭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以物证史 论从史出

通过文物古籍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开展一年多接待观众21万余人

增进了各族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发声

国家民委与国家文物局深化合作

围绕黄河、长江、丝绸之路、大运河四大文化主题

编制“一起走过五千年”

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

博物馆精品研学资源推荐项目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第十三届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名单


文学是“经国之大业”

潜移默化滋养着民族精神

2023年10月

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协联合印发文件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指导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

鼓舞各族作家胸怀“国之大者”

展现民族文学的五彩斑斓

彰显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学气象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

今年8月

由国家民委策划指导的民族音乐综艺节目

《乐在其中》赢得全网关注

以音乐为媒  以融合为要

3期24场惊艳四座的音乐表演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彩

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诗情画意

不仅斩获收视三连冠

也得到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


▲在民族音乐综艺节目《乐在其中》舞台,藏族歌手巴邓顿珠与土家族歌手阿朵同台演唱。湖南卫视供图


历史充分证明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

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国家民委自2023年9月创新推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

走进贵州 循红军长征足迹 探“村BA”火爆密码

走进云南 感民族文化丰美 听团结和谐故事

走进浙江 沐南孔故里儒风 寻乡村共富之路

……

传承文化 赓续文脉 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可触可感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浙江篇,第二十一届“尼山杯”衢州市中小学生《论语》学习系列大赛现场,小学生带来暖场演出。王琪摄


一个个实践活动在中华大地落地开花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促进人心归聚  精神相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采访团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边境线采访拍摄护边员的故事。道中华边疆行摄制组供图


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需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

国家民委创办“道中华”文宣平台

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

开展 “道中华边疆行”“道中华大讲堂”等活动

聚合主流媒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涉民族新闻宣传

走进万里边疆  与各族护边员一起巡边

走进和美村寨  感受民族乡村振兴的脉动

共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传播中国好声音


▲9月22日,第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新疆喀什举办。崔志坚摄


近年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走进校园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加速推进

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创新开展

推动民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

文化如水  浸润无声

引领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图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金山岭长城。  周万平摄


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

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必将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 中国式现代化,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10月1日,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月3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演员在庆祝果洛州成立70周年文艺展演活动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

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

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

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2023年3月21日,复兴号列车穿行在西藏拉林铁路林芝段的桃花间。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

多次强调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甘肃布楞沟村引水修路建新村。图片来源: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


▲2020年5月15日,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中)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拼版照片。左图:解放前,独龙族群众出行需要爬天梯(资料照片);右图:独龙族青年李永明和奶奶出门去山上割猪草(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

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孩子们在四川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幼儿园上课。新华社记者 尹恒 摄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为加大民族地区发展力度

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少数民族发展任务方向)

支持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

和美村寨建设、民族手工业

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

等惠民生、暖民心项目

助力民族地区驶入发展快车道


▲广西投入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6亿元,打造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39个。图为2024年4月广西传统民族节日“三月三”期间,来自全国的游客与梦呜苗寨村民一起庆祝节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民宗委供图


国家民委确定

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

指导各试点地区先行先试

立足自身优势 铆定高质量发展

产业富民 文旅富民

生态富民 边贸富民

……

  将资源变资产 向特色要效益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国家民委“共同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积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图为2021年4月30日,参赛队员在景宁县澄照乡三石村惠明茶园参加采茶比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肃人 摄)


▲贵州省级非遗苗绣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创办了非遗文化企业,带领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图为龙禄颖(右二)和公司员工们在手工刺绣车间刺绣。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民族地区积极作为

找准在国家全局中的发展定位

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谱就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篇章


▲江西在11个乡村先行先试,聚焦产业、文化、生态振兴等,建设一大批“和美村寨”。其中,抚州市乐安县5个民族村寨抱团发展黑笋干加工厂。图为工作人员展示该厂特色产品。 中国民族报记者丛蓉摄


治国必治边

边境稳则国家兴

国家民委联合有关部门

创新推动兴边富民行动

实施“民营企业进边疆”

“边疆特产销全国” “科普边疆行”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等

带动大批民营企业到边疆投资兴业

为边疆农特产品销往全国牵线搭桥


▲8月6日,侨商进边疆暨创业中华·侨兴辽宁丹东行活动在辽宁省丹东市举办。图为企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中国民族报记者丛蓉摄


人流、资金流、技术流

在边疆地区涌动

昔日开放“末梢”变“前沿”

在边疆绘就一幅边民富、边关美、

边境稳、边防固的动人画卷


▲云南统筹投入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各类建设资金136.8亿元,在4000多公里边境线沿线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图为云南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正在休息。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各地在用好资金、搞活项目之时

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

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

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江苏深入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截至今年7月,全省13个设区市的410家企业累计面向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提供3.45万个就业岗位。图为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钟山区,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通过网络平台举行“红石榴就业行动”合作签约暨企业联盟“直播带岗”招聘活动。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各民族经济相依

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

历史和实践证明

各地区各民族只有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加强经济交流合作

才能更好推动国家经济繁荣

更好实现自身经济发展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上课(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海的叔叔阿姨改变了我的人生。”

在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上

藏族学生尼东拉毛分享了

上海对口支援果洛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

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力度不断加大、格局不断深化

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幕幕

“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实践

也浇灌出更娇艳的民族团结之花


▲宁夏闽宁镇贺兰红共享酒庄。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近10年来

各援疆省市累计安排

援疆(含兵团)资金近1700亿元

1100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改善

200多万劳动力稳定就业

新疆迎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基建投资力度最大

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9月30日,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阿禾公路开始试通车。阿禾公路起点位于阿勒泰市拉斯特乡,经托勒海特驶入禾木。开通后,阿勒泰市至禾木景区的行程将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对口援藏30年来

先后有十余批、近1.2万名干部人才

奋战在青藏高原

10年间,“电力天路”已覆盖全区

4G网络通达率99%

移动支付、“直播带货”成为生活日常

西藏也由此步入发展最好、

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近年来,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援藏力量招商引资,成立公司生产纯手工藏毯,同时还聘请藏毯手工艺人,为当地群众教授编织技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今年9月19日召开的

全国民委系统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会议

  对进一步开展好援藏援疆工作进行部署


▲广东省民宗委联合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发起粤疆同心医疗救治“结石宝宝”项目。截至目前,医疗救治项目累计救治患儿138名、免费筛查儿童3000余例。图为援疆医生在喀什为低龄尿路结石患儿诊症。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

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

让各族人民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

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极大增强


▲2024年8月8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演员在文艺展演活动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潘彬彬 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放眼神州大地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一家人”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一百多年来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同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就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2023年12月23日,参观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参观。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共展出15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 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

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摆在重要位置

为新时代民族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围绕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以舞蹈语汇讲述了一件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的传奇故事。新华网发


方向明 思路清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

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

“一池春水”生机勃勃

2023年2月

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国家民委

共同印发意见

对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研究体系作出部署

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主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

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讨会

引领社会各界在学习领会、宣传阐释

和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3月11日,中央民族干部学院2024年开学典礼暨全国民委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轮训班(第一期)举行开班式。来源: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

两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

汇聚学界研究成果

广泛凝聚各方共识 


▲4月27日,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广州举行。


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

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纵论中华民族共同体

会上还发布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部分优秀学术成果目录


▲8月28日,蒙曼在2024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上进行分享。


从中央到地方

以“铸牢”为主题的论坛、讲座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


▲9月7日,由浙江省民宗委、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中国民族报社主办,杭州市委统战部、杭州市民宗局、余杭区委统战部(民宗局)共同承办的中华文明探源——“道中华”良渚行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

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国家民委设立相关研究项目

立足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

创新推进民族领域基础理论

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2023年9月22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纲要》编写工作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了有关“三交”史纲编写的基本思路和重大理论问题。


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编纂工程不断推进

阶段性成果层出不穷

为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史料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集各领域众多专家之智

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最新成果

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国家统编教材空白

问世仅半年时间

不仅迅速覆盖全国近千所高校

还成为广受喜爱的干部培训和社会教育读本

各地积极学好用好《概论》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发挥好其铸牢教育“金教材”的作用


▲9月19日至20日,来自65所高校和高职院校的71名优秀教师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国家统编教材教学展示。图为获普通高校组一等奖人员。


国家民委整合资源、完善机制

建立 “定榜揭榜”“挂帅攻关”

和定向委托等选题申报机制

充分发挥四部委铸牢研究基地等作用

各地各单位深化校地合作

建立各级研究基地

立足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历史

从多学科多角度展开研究

逐渐摒弃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

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英文)2024年起全面改版。


道不可坐论 理不能空谈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转化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强大支撑


▲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北京大学张梧研究员赴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宣讲。


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走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等部委机关

河北承德、西藏拉萨等多地开展宣讲

各地组建“石榴籽宣讲队”深入基层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向海内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做好涉民族领域对外舆论斗争

国家民委打造“道中华”国际传播品牌

用学理性阐释 通俗化语言 大众化传播

讲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有力驳斥美西方对我民族问题的抹黑


▲2024年6月,“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的外国专家在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考察。中国民族报记者李翠摄


2024年6月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

在“南疆明珠”喀什举办

百余名海内外专家与会交流参观

向世界展示真实的新疆

历史的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的新疆更加开放、文明、进步、和谐


▲10月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铸于铜 融于心——广西馆藏青铜器中的‘三交’印记”特展上,观众在参观。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理论研究成果与“旅游促进各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相结合

让博物馆、景区景点多了“理论味儿”

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

感受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

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在寓教于乐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金秋九月,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青少年宣讲团,在中老铁路宁洱至昆明路段宣讲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不需要其他任何人对我们指手画脚

充当“教师爷”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

党的创新理论化作我们

坚定“四个自信”的不竭源泉

汇聚起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也必将续写新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拼搏进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央视频/ 强国号/校园号/视频号

微博/抖音/头条/B站/快手

关注@西北民族大学

投稿

huluanyingjun@qq.com



来源:道中华

制作:王和洁

编辑:黄美霞

责编:王尚功

编审:陈晓佳

主编:韩   瑛

让我知道你在看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