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和陕西省抗癌协会联合承办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于2024年11月14日至17日在西安举行。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也是非皮肤性黑色素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且为成年人首要的致死性眼部疾病。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分享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最新进展。
魏文斌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
眼科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国内外著名眼底病专家
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全国医德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入选首批国家级和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万人计划工程首批领军人才
医脉通: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疗现状?
魏文斌教授
葡萄膜黑色素瘤作为一种罕见疾病,长期以来在公众中的认知度较低,但在眼科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成年人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的首位。尽管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对患者的影响却极为严重,不仅威胁患者的眼部健康、视功能,更对患者的生命预后构成重大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摘除眼球曾是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唯一手段。由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中存在差异,白人患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国外在该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而中国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已成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诊治技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目前,已有约80%的患者能够保住眼球,并且他们的五年和十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葡萄膜黑色素瘤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目前,该疾病的真正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尚未发现有效的化疗药物。当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依赖局部治疗,如局部放疗和手术切除,但尚无特效药物问世。因此,近年来,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早期转移灶的发现及转移机制的研究,以及转移瘤的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我们期待在这些领域取得更多进步和突破,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命预后。
医脉通:您在本次大会中分享了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能否请您进一步详细介绍北京同仁医院在这一领域具体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
魏文斌教授
葡萄膜黑色素瘤在眼科医学领域内尚未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并非所有眼科医生都具备对该疾病的充分了解和准确诊断能力,部分医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可能仅会接触到极少数病例。在肿瘤的综合诊断方面,特别是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我们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断精确度。我们热切期望能将这种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广泛推广,这对于提升广大眼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保眼治疗领域,北京同仁医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近距离巩膜敷贴放射治疗为例,我院已成功完成超过2000例治疗案例,部分患者的随访时间已长达近20年之久。在此期间,我们针对巩膜敷贴放射治疗的剂量、具体治疗方法以及随访时间间隔等关键要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旨在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此外,尽管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通过一系列基础检查手段,我们已能够将患者有效区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基于患者的风险程度,我们制定了差异化的随访策略。对于高风险患者,我们建议每三到六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检查;而对于低风险患者,则可适当延长随访周期,如每年进行一次随访。这种基于风险分类的随访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肿瘤转移灶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疗法以及细胞疗法等一系列新策略正在转移瘤中进行临床试验。我们期待这些研究能够尽快取得积极成果,以改善转移瘤患者的预后。
撰写:Aurora
审校:魏文斌教授
排版:Aurora
执行:Aurora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