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一般不太喜欢写安全相关的问题,因为只要写,就需要举例说明,举例后就会有同行联系,要么要求删文章,要么发律师函,作为一个旅游景区相关的免费知识博主,处境挺尴尬的,当然今天的文章尽可能的屏蔽掉景区相关信息,只说事件,不说具体。
最近刷抖音刷到了不少安全相关事件:
西北某景区,骆驼发情,女子不慎摔到地上,胸椎骨折,最后游客要求景区赔偿,景区不愿意赔偿,建议女子起诉骆驼户,后面没有后续新闻,按照从业经验来看,大概率已经私了解决。
西南某漂流,由于水急浪大,大量游客乘坐船被大浪击翻,最后好几个意外事故,要么一瘸一拐,要么在水里捡到了别人的孩子,还有网友发段子,一条船五个人,漂流下来,还是五个,但是互相都不认识...
某游乐场,初一女生坐过山车,造成四肢瘫痪,原因是坐在第一排,没想到过山车倒着开,最后因速度太快,头撞到了后排座椅,最后造成颈脊髓损伤,构成了一级残疾。
某知名景区索道,缆车在运行中出现了故障,停在了半空中,最后下面排队人等的时间过久,干起来了,山上被困在吊箱里的游客哭起来了,一团糟。
某景区滑道,游客乘坐因全程无减速,到达终点后只能“脸刹”,看到视频,感觉自己脑袋瓜子嗡嗡的。
女子乘坐某景区观光缆车,在空中发现,“安全杆”居然是全手动的,可以完全抬起来,相当于在几十米的高空,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某景区高空玻璃漂流,在行进过程中翻船了,船自己在行进,游客跟着船在跑,作为一个天天跟景区二消项目打交道的旅游从业者,共情的浑身难受。
等等等等吧,这类事情很多,尤其在暑期,最近不但有同行问如何处理后续,还有一些大学同学咨询我,如何外出旅游避免发生这些意外事故,在这里以不同的视角,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从安全管理的角度,上述事件,除了索道停在半空中,可能是因为电路、打雷等不确定因素以外,其他的完全是景区对安全管理的疏忽。
通常,游客能够体验的项目,分为无动力设施设备和有动力设施设备。
漂流、滑道、溜索、飞拉达等,不需要电来维持运转的,叫做无动力设备。那么需要用电来运转的设备,就是有动力设备,如高空缆车、摩天轮、过山车、游轮、电梯等。
在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无动力设备依托的是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有动力设备基本上都属于特种设备,有国家标准。
从管理上来看,无动力设备的维护,更多依靠的是“经验主义”,如漂流的水多大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游客的安全;如滑道是什么坡度,什么样的天气下,能够匀速滑下。特种设备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有严格的国家标准,技术监督部门会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发证后运营。
因此,个人主观看待无动力设备,作为同行,几乎从来不体验,如果说建议的话,淡旺季明显的中小景区,不建议乘坐,经营相对不稳定,大概率管理不够到位。中小景区排队特别长的时间段,不建议乘坐,工作人员匆匆忙忙的检票、收钱,这种感觉让人很没有安全感。设施设备明显老旧的,不建议乘坐。工作人员特别少的,不建议乘坐。总之,一切能够反应管理不到位的,都不建议乘坐。特别想玩的话,还是去头部景区,经历过几百上千次游客饱和的洗礼,管理上会更加规范一些。
对于特种设备的体验项目,我感觉可以大大方方的体验,追求刺激,就去迪斯尼、方特、融创这种品牌知名度比较高的乐园。我本人是胆小鬼,天天在这个圈子里,接触的事故信息实在是太多了,拒绝一切体验类项目,我家小孩想玩,宁愿带她去主题公园,也不会在广场边玩那种缩小版的人体弹弓、小过山车等。
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只要在景区内发生了意外,不管是什么原因,是村民承包,还是其他经营者承租,景区都应该直接处理或者协调处理。所以,女游客从骆驼上摔下来这个事件,不管是自己不小心,还是骆驼发情,或者说村民承包造成的,景区推脱责任这个行为都不提倡。
安全管理,相当于洋葱的第一层,剥开后,还有第二层,网络舆情。
凡是安全事故,尤其在景区发生的安全事故,势必会有游客会把这个事情发到网上,当性质特别严重,或者发的人特别多之后,就会触发平台的“流量加速器”,快速传播,这个时候,当地的政府部门就坐不住了。
在景区发展初期,初生牛犊不怕虎,各种奇奇怪怪的营销,只要能够博眼球,哪怕毫无下限,甚至擦边,都能够给景区带来一些流量和游客,虽然会有人质疑炒作,但就怕没人关注,在景区不出名的时候,大众的包容度比较高。
在景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品牌知名度起来之后,景区工作中心从“干营销”转到“抓管理”后,才真的考验管理的智慧。
正常情况下,一个负面的新闻传播力大约是正面新闻的10倍左右,也就意味着,任何一起景区的安全事故,都有可能抵消三个月到半年的正面营销,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消耗掉景区三年五年的发展成绩。
因此,同行在跟头部景区交流中,发现他们最关注的是品牌管理,做什么事情能够提升景区的品牌,不管是服务还是业态。和中小景区交流,关注最多的是市场营销,是通过打造产品还是一些有效的炒作,把景区游客量做起来。
为什么中小景区往往不太关注管理,是因为饱和接待数量太少,甚至压根就没有饱和接待过,游客投诉和网络批评,带来的负面效应还不够狠,吃的亏还太少。
在八月中旬,我接到过几个从业20多年的旅游老炮电话,咨询如何处理网络舆情,因为景区出现了安全事故,本身就忙,被游客家属围攻了几天,因为谈判过程并不顺利,他们就把事件发到抖音上,点赞量几个小时就上万,一边是领导要求快速解决,另一边是游客提出的近乎天价的赔偿,给整崩溃了。
当时我给的建议是,要求游客家属派出代表谈判,无条件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代表谈判的诚意,要求删掉视频,按照合理的标准来赔偿,景区基于人道主义,会多给一些,如果之后再发到网上,那么就走法律程序,有保险公司托底。最终还是回到了正确的谈判轨道,事件也就不了了之了。
小规模的个体事件,网络舆情可以一删了之,如碰到群体性事件,很难通过删帖的方式来粗暴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学会跟媒体打交道。
这里是洋葱剥开的第三层,也应该是收费内容,给几个方法论:
1.凡是能够影响到景区品牌知名度的事件,都应该主动处理。
对错不重要,利益最重要。
常见的事情是旅游目的地,很多原住民,在景区外围追兜售,宾馆民宿坐地起价,或者为了拉客,散布一些关于景区的假消息,似乎跟景区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其实影响非常大,当年的38元大虾直接给“好客山东”四个字给毁掉了。
看到的、听到的、见到的,景区方应当主动出击,不能直接管理的求助当地主管部门,太多插一脚登顶头部景区的旅游企业,临门一脚,被景区体系以外的恶性事件拖累,最终没能突破瓶颈,让人可惜。
2.凡是不利于景区的信息开始扩散,一定要及时处理。
及时处理分为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处理,二是网络的正面发声。
这里要有哲学的思想,对于网络舆论,不能一删了之,某景区通过当地的网信办,发现不好的信息就通过政府路径的手段给删掉,虽然解决了当下之急,但是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性解决,以后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不建议这么做,后患无穷。
立足事物的本身,解决主要矛盾、核心矛盾,其实问题解决之后,不管时间长短,自然会有正面的声音会把不利的信息给掩盖。
3.对于一些违法讹诈的行为,妥善处理。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们命运。
几年前遇到个挺有意思的事情,东北某小景区,一个粉丝给我留言,遇到了游客索赔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大意是游客在景区摔倒了,检查了一遍没发现啥问题,游客一直说头晕,景区研究后就给了3000块,退了门票相关,游客就返程了。
没想到过了半年,收到了律师函,还是这位游客,让赔偿10万元,摔倒后的精神损失费云云,景区代表跟游客联系,不接电话,专门跑到游客所在的城市去沟通,吃了闭门羹,被迫应诉,最后的结果是,游客败诉,要求退回2700块之前不合适的“赔偿”。
当然,还有一些无良的媒体,摆拍抹黑景区,等等,后续的内容不适合公开发表,对于景区来说,妥善处理,“妥善”二字,真是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各位看官自行体会。
综上所述,各种意外的出现,给景区的安全管理敲响的警钟,尤其在游客高峰期,更应该有序接待,秩序是安全的最大保障。至于事故的责任,应该以利益为根本,凡是可能损耗景区品牌知名度的行为,景区都有义务主动处理。
小孩讲对错,大人讲利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