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分成了上中下三游。
上游:厂商(艾尔建、瑞蓝等)
中游:机构
下游:顾客
每一游都有自己那一游的内幕,而作为独立一派的平台,我们的角色更像是这个行业的监管者,由上至下对每一阶都都很了解。
所以在双十一这个全民消费狂欢的环节,我希望给姑娘们聊聊这个行业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做医美做重要的事情我觉得无非三个,一正品,二有效,三性价比。
作为消费者在这个行业消费了解一些内幕以及我们的应对方法,才能更高效的达到我们变美的目的。
所有行业最显而易见的内幕就是降本增效,但跟企业的降本增效不同,企业的可以通过开人招新的牛马来顶替岗位。
机构如何降本增效?
可以先了解一下一个机构最大的成本支出是什么,房租水电我们先不算,其实就三个占了大头。
人员支出
材料支出
获客成本
人员,主要是医生、护士、咨询,其中大头必然是医生
材料,也就是我们做医美项目时用的产品
获客,也就是获取客人的成本
拆解到机构的实操上一个个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而我们作为平台是怎么见招拆招,而消费者又应该如何做的。
人员成本
1.1雇佣非皮肤科或整形外科出身的医生
医美行业在医疗行业里算是淘金热,跟一位三甲出身的医生深刻的聊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从三甲医院转到私立机构?说到好听的“医者仁心”三甲应该才是最好的职业发展道路不是嘛?
医生的反馈是,三甲里面太卷了,卷学历、卷sci、卷临床数量、卷职称。
结果一个月临到头一看,手上工资可能才一两万,同时还要背负医患关系的危机,私立机构虽然给私人老板打工,至少工资可观,不用三班倒,气氛也轻松,短期来看,三甲的确算不得一个香饽饽。
但在私立机构要面临的是其他方面的不合规。
话语权低,以钱为本出发来为求美者制造方案,没有需求创造需求
同行水平层次不齐,一个台上发言的讲师甚至连基本的皮肤层次都摸不透,讲的皮肤分型七零八乱。
大多私立机构,说的“回归医疗本质”我们只能听信10%,剩下90%都是心眼。
作为平台我们来排筛有两个标准
选择合作的机构大多医生为创始人,不像是一些美业老板都是医美热爱者,对医疗行业一知半解纯靠一腔热枕/以钱为本
在合作前排筛每一个机构里的医生的资质,至少是专业对口的履历,不然这个机构我们直接一票否决
作为消费者怎么排查?
可以直接到卫健委官网查机构和医生资质,到天眼查查老板名字及背景,虽麻烦但直观。
耗材成本
2.1回充头
回充头直白的理解就是,发数用尽的治疗头被破解、回充发数,让这个头二次使用。
回充头的主要问题不是被其他人使用过,而是回充后能量输出不稳定,比如说本来医生在机器上选择了2.0的能量,结果传导到面部因为治疗头不稳定而导致出现了4.0的能量或者打了个寂寞,所以回充头使用后脸上没效果反而是运气好,运气不好会出现痛感剧烈、烫伤的风险。
回充头的重灾区绝对是热玛吉。
如何辨别热玛吉的真伪?网上的四维认证教程已经很多了,我觉得扫码查验这事儿吧,很浅显。
我给大家一个更直接的方案,销毁。
销毁首先直接让这个头不可回收,同时操作头回充基本都是做在操作头的机芯里,回充会有明显的拆封以及标识。
我们合作的机构的热玛吉项目都是愿意提供扫码+销毁这两重保障的,不愿意的,我也不多揣测。
冷知识,通常m22的手具在10w发之后就需要更换,换一个手具也要大几万,很多医院都根本不换,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情况。
现在低价光子嫩肤太多了,打之前注意看下,稍微超过一点没事,超太多的,就直接退款走人吧。
2.2偷药、换药
这几个应该是所有对医美有了解的姑娘们都会听过的,偷药,明明开了3支胶原蛋白,结果只打了两支,换药,明明买的高端水光,结果复配一个基础水光
如何防止被偷/换药?
拿药、扫码、开药、配药,每一步我们应该亲眼看着完成。
治疗之后,可以把药盒和瓶子都带走,看机构会不会很爽快地同意我们带走,如果爽快的那么通常就没什么大问题。
我自己匿名去机构探店的时候还是会发现,很多机构还是不愿意敞亮的配药,甚至还要悄悄拿到配药室去。
所以合作的机构我都要求:全程查验,配药可视
如果姑娘们不通过平台自己去消费的话,只能尽量要求对方做到这个标准。
2.3国产产品以次代好
进口的医美仪器动辄上百万,填充剂耗材进货都有起订量,仪器还会有耗材上的复购。
而国产的平替,价格基本是进口货的三分之一,甚至现在国内还有“oem”代工厂,有些机构打着自研品牌的旗号卖高价,实则不过是低价代工厂货。
面对这种局面,我能给姑娘们的建议是:选医美项目,一定要认准的一个标准就是要选择在市面上有多年临床经历的。
拿乔雅登/瑞蓝举例,在这么多年的冲刷以及医美的各种价格战下,价格还依旧能维持在现在这个局面,就说明这个产品的可持续性。
光电上,m22,4d,超声炮,热玛吉,这种经久不衰的项目正品的基础上也不会出大问题,没必要跟神农尝百草一样把自己的脸当试验田。
获客成本
3.1购买顾客信息
只要在一个机构留过电话,基本天天就要各种医美医院问候
究其原因,就是机构背后的saas系统其实没有那么完善,很多人可以买到其他机构的客户信息
怎么破?
我们抛开基础的留电话模式,只推荐合适的机构,线上专业客服首先预咨询,线下直接预约专业医师的面诊,避开机构线下的“填资料”环节。
如果姑娘们自己去机构消费,尽量还是填一个非本人的信息,反正现在加个微信也都行。
聊完了机构篇,我们来聊聊上游厂商。
上游内幕
4.1 五花八门的新产品
新品有两层概念,一个是产品的迭代,一个是新材料的跃进。
少量新品一定有不可替代性,比如说童颜针,少女针,菲林普利,就填补了这几个材料空缺,因为这些材料早在国外是运用很成熟的产品了。
而还有种新品,比如乔雅登都是玻尿酸,但一直在分子大小与交联剂大小上产生区别,比如更硬的丰颜,更软的质颜。
对于科研来说是进步,但操作在人脸上,其实没啥特别大的区别,甚至消费者还要为了厂商的科研成本而付出更多的金钱成本,我觉得没必要。
还有种就是上面提到的oem代工厂贴牌货,这种“新牌子”更没必要打了。
所以解法是,新品如果是新材料,等个两三年,市场有足够多的临床样本了再做。
新品牌,看看到底有几年的科研历史,是国外临床很多年才进国内,那可以先围观一下,如果是国内新品,八九不离十是oem,千万别碰。
4.2 医生认证
不要迷信认证,认证的根本是为了推进机构购买上游产品合规。
决定医生技术的关键绝不在于认证。
但是单纯认“认证”的行为厂家就掌握了机构的命脉,机构为了授权认证够而大量压货,比如说某品牌给医生发“导师”的认证,实际上的要求其实是机构进货达到百万以上。
机构一旦有压货,那么为了快速清货,就会让医生强推大剂量的注射项目,医生也不能打心里喜欢的审美,到最后变成四不像的是消费者。
我们对合作的注射医生审核标准是,一定要有认证,但不仅仅是认证。
资历背景、工作年限、临床案例,全都是我们对于医生的评判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案例,案例决定的医生的天花板与下限,如果填充医生没有足够多的案例,千万小心,尽量别碰。
4.3 审美迭代
有没有发现越是经济下行,审美迭代的就越快?从幼态脸到高智感到皮贴骨,这一个审美的脸基本生命周期一年都没有吧?
本质上,资本是舆论的推手,而舆论决定了审美的变迁,上游自然希望审美迭代的越快越好,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验医美,同时让既存的消费者在脸上反复的动手脚。
怎么应对?
我觉得定调自己的审美调很重要,这个决定了会不会有因为市场的风向标而左右。
我们平台对于变美的审美定调很简单,一直只提倡更年轻少女感,更年轻感的自己,才是医美的真谛,才不会踩雷。
下游顾客,我们自己能做什么?
消费者大多缺乏医美知识,而机构也常用信息不对称这一招来让客户额外付费。
所以怎么收集有效、有意义、中立的医美知识?
这一点,完全可以交给我们,就算不在我们这儿消费,我们的所有内容也是完全处于中立、客观的角度来输出,朋友圈、公众号推文、微博短文都一直在更新医美tips,姑娘们空了偶尔刷一眼,一点点的知识积累储备,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医美行家。
临近双十一了,各家的医美团、项目低价都层出不穷,如果姑娘们有任何对医美的顾虑,自身方案的疑思,都欢迎找我们专业的客服咨询,买不买是其次,主要是别在自己的脸上随便动干戈,脸就一张,项目都有好坏,更别说机构与医生的挑选了。
我们是变美研究院,变美的自媒体赛道不谦虚的说我们应该是鼻祖。
为万名以上的姑娘提供过专业落地的美学建议,为每年做医美的姑娘省下百万,也劝了很多不需要整容的姑娘放弃这条不归路。
有很多无法在公众号畅聊闺房私话
关于女性自我成长、医美羊毛
都会在朋友圈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