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娟娟、贺王鹏等:新工科电气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实践——以“信号与系统”为例

文摘   2024-11-19 07:05   北京  







阅读提示:本文约5100字,建议收藏后阅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朱娟娟、贺王鹏、郭宝龙在2024年第10期《电气技术》上撰文深入研究电气电子类课程改革思路和实践方法,目标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综合学科知识、高阶创新能力和浓厚家国情怀的人才。以“信号与系统”为例,提出兴趣激发、问题驱动、高阶实践、思政渗透四维导向的课程内容优化理念,采取基于BOPPPS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高阶课堂,挑战任务。针对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全过程综合考核方式,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指标,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随着新工科技术的创新发展,许多复杂工程问题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推动了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高校课程的内容优化和模式改革。对于电气电子类课程,不仅注重电学基础和系统分析的基本知识,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需要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信号与系统”是电气电子类等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色,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理论”“自动控制”等专业课程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数理推导和公式证明,讲解的案例较为零散且探究深度不够,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兴趣不足也难以有收获感。

另外,课程思政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落实到各章节知识点的含义、应用、故事等,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新工科人才需求,提出兴趣激发、问题驱动、高阶实践、思政渗透四维导向的课程内容优化理念,以取样定理为例进行基于BOPPPS(bridge-in, objectiv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ement, summary)的教学实践;最后设计多元化综合考核方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给出科学评价,支撑工程认证。


1  四维导向的教学内容优化

课程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以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和课程思政育人[7]为目标,提出“四维导向”教学内容优化理念,如图1所示,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

图1  四维导向教学内容优化理念

1)兴趣激发导向

教学内容中存在大量数学定理和公式,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也难以理解,通过建设丰富的波形图、思维导图、动画等资源,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公式之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傅里叶级数分解公式的波形示例如图2所示,通过波形展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信号分解后的各次谐波分量,以及谐波叠加生成方波的吉布斯现象。

图2  傅里叶级数分解公式的波形示例

2)问题驱动导向

提出每章开篇问题、课前预习问题、知识点疑难问题、跨域综合问题、瓶颈技术问题、课后进阶问题等,难度不等,适合分层教学;学生求解问题时,会主动查找资料,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素养。

3)高阶实践导向

将科研融入教学,从课程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应用中进行案例实践。各章节综合案例如图3所示,各章加入的高阶案例包括: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反馈系统的设计,图像处理,含噪信号的滤波等。结合仿真实验,制作工程案例实践库,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3  各章节综合案例

选取有挑战度的“直观性、典型性、工程性、前瞻性”的项目问题作为大作业,引导学生给出设计思路,通过跨域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充分考虑性能与代价问题,建立起研究型学习的良好氛围。从大作业的反馈结果来看,学生的解决思路体现了较好的创新性、问题抽象建模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思政渗透导向

在各章结合重要知识点,制作课程思政案例集,包括课程本身的科学家故事、变换域方法的多角度思考,从而加强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思政教育。各章主要课程思政案例见表1。

表1  各章主要课程思政案例

以第三章为例,在卷积和知识点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均自然融入课程思政。课前:介绍国家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学校雷达脑的成就,打破国外对我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图像产品处理的封锁,激发学生的专业责任感。课中:启发学生思考卷积的日积月累的哲学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卷积具有提取特征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雷达图像的卷积滤波实践,知行合一。课后:发布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报告,进一步激发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基于BOPPPS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理念

基于BOPPPS模型进行教学设计,该模型是一种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收获感。该模型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分别是导入(bridge-in)吸引学生的兴趣,目标(object)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到达的教学目标,前测(pre-assessment)知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掌握知识并提升能力,后测(post-assessment)检测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并对知识进行延展,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总结(summary)本节课的知识点。该模型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图4所示为基于BOPPPS的课程设计思路,教师课前发布预习任务并制定课程目标,学生线上备学了解导入内容;课中线下研学课堂通过雨课堂平台进行检测和互动,老师对重、难点进行深度讲解,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对案例进行实践,以及学生翻转汇报等;课后线上拓学环节进行课后测试,教师发布拓展资源包括科技文献、前沿案例、实验代码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指导。

图4  基于BOPPPS的课程设计思路

2.2  教学案例

本案例选择课程第四章取样定理的教学内容,从音频信号处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出发,基于BOPPPS模型进行教学设计。

1)导入

导入本节课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打电话为例,声音如何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采用的是什么数据格式?提出这个问题后,给学生展示如图5所示的模数转换过程,使学生了解声音从模拟信号经过采样变为离散信号,再经过量化变为数字信号。

2)目标

设定目标需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来考虑。本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取样定理的时域和频域分析过程;能够利用取样定理分析音频信号的取样率,了解量化和码率,具备噪声处理等工程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具备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

图5  模数转换过程示意图

3)前测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前测,激发学生思考。课堂上给出取样的模型,前测的问题有:①写出时域和频域的取样公式;②画出周期单位冲激函数串的频谱图。通过上述问题,学生基本掌握取样的原理,对即将开展的频域分析做好了知识储备,有助于老师协调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进度。

4)参与式学习

参与式学习是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重、难点进行辨析、讨论、练习、分组实践、展示汇报等,强化学生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本案例的参与式学习活动有:①分析取样过程的频谱搬移,思考如何避免混叠;②思考为什么前进的车轮看起来像静止或在倒转;③给出如图6所示的CD数字录音系统案例,思考44.1kHz的取样率和1 411.2kbit/s的码率的含义;  ④对音频信号测试不同取样率的播放效果。通过上述有深度和挑战度的问题,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后测

在课程即将结束前,组织综合性的测试练习,教师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从雨课堂答题数据中得到反馈,若学生存在不懂的知识点,课后可以答疑或者下节课再集中讲解。

图6  CD数字录音系统框图

6)总结

组织学生对本节课进行简练总结,加深重、难点的印象,本案例总结主要包括时域取样定理内容、奈奎斯特条件。

课后进一步让学生从工程实例出发,利用如下开发的音频信号综合实验平台,自主完成实验,给出实验报告,提升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本实验借助于Matlab软件及其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工具,开发一款“音频信号处理器”。音频信号综合实验平台如图7所示,学生通过该综合实验平台可以进行音频采集、频域分析、采样率转换、音频加噪、滤波器设计、滤波去噪等实践与开发,加深对信号分析与处理等相关理论的掌握。

信号实时采集模块设计的功能主要包括参数选择,采集、保存和读取音频信号,显示音频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图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时域变换模块主要实现对信号的时域压缩、展宽、反折变换,并且能够播放处理后的音频信号。

图7  音频信号综合实验平台展示

取样定理是第四章频域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采样量化模块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取样率的改变对音质的影响,同时拓展了量化的概念。噪声处理模块选择添加正弦噪声,采用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对噪声进行处理,具体功能有打开音频信号、添加噪声、设定滤波器的参数、显示处理前后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波形,同时添加了回声处理单元,对纯净音频信号添加回声并消除回声。男女变声模块调用函数来更改采样率,使音频信号的基频改变,通过相关参数修改,可以实现男声和女声的互变。


3  多元综合考核方法

提出多元综合考核方法,明确知识、能力和素养指标,强化过程评价,重视能力考核,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本课程成绩满分为100分,综合考核方式见表2。

表2  综合考核方式

知识考核占70%,包括期中10%、期末50%、雨课堂5%、慕课测试5%;能力考核占25%,包含3次小组翻转讨论、5次计算机仿真练习、1个自选项目的答辩汇报;素养考核占5%,组员互评和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工程伦理和探索精神等。


4  实践效果和反思

校内7个学院近20个班级,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到各学院平均能力和素养指标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综合指标均逐年提升,取得了课程育人的良好效果。

近三年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如图9所示,从毕业要求指标点设定五个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达成情况分析,学生的问题分析和系统设计指标分别提升了约17%、2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约19%。通过随堂测试、翻转课堂、课内外实践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升了教学水平,学生参与度提高,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良好。

图8  各学院平均能力和素养指标

图9  近三年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从图9可以看出,针对课程目标12.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成情况为74分,未达到良好的标准。统计团队500名学生的线上视频学习人数和讨论区回复数据,部分数据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知,38个视频平均290人观看,观看率为58%,平均回帖率为29%。学生对于非考点的内容、有难度的小波拓展等,学习视频不积极;讨论区不占分数,学生回帖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当教师明确地将线上拓展内容作为考核项时,学生才会重视。

综上所述,线上学习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类型,进行针对性调整。面向教改班学生,可以将基础讲解内容转为线上学习,课上只讲解重、难点、讨论和实践;对于普通班级学生,今后将线上学习内容作为课上前测,强化课前预学、课上内化、课后巩固的闭环,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让学生深刻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将部分讨论话题转为课堂弹幕实时推送,或者课后作业,并组织学生互评,促进学生辨析思考,形成批判思维。


5  结论

图10  线上自主学习部分数据

本文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电子类专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四维导向的教学内容优化方案,结合BOPPPS教学模式,以信号课程中的取样定理为例,给出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重点介绍了课后拓学的实验平台。通过工程项目的训练,在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命感与担当精神。此外,还提出了多元综合考核方法,重视过程考核,增加能力考核,更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后续的工作中,将研究线上助学和考核评价等环节,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管理工具,逐步推进人工智能辅助教学。

本工作成果发表在2024年第10期《电气技术》,论文标题为“新工科电气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实践——以“信号与系统”为例”。本课题得到2024年度陕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的支持


下载论文PDF版,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期刊网站。



推荐阅读

🔗 三峡大学贲彤、陈龙: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电工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河南科技大学史敬灼、付艺玮:基于机器学习的课程学习预警与帮扶

🔗 西南交通大学陈民武教授:面向行业未来的轨道交通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湘潭大学谢佳、段斌 等:神经网络认知测量在工程教学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 湘潭大学杨一帆、段斌 等:工具变量因果测评方法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 兰州理工大学申富媛、李炜 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目标达成度统计分析与持续改进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新媒体平台




学会官方微信

电工技术学报

CES电气



学会官方B站

CES TEMS

今日头条号



学会科普微信

新浪微博

抖音号


联系我们

☎️ 《电工技术学报》:010-63256949/6981;邮箱:dgjsxb@vip.126.com

☎️ 《电气技术》:010-63256943;邮箱:dianqijishu@126.com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机与系统学报(CES TEMS)》:电话:010-63256823;邮箱:cestems@126.com

☎️ 编务:010-63256994

☎️ 订阅:010-63256817

☎️ 商务合作:010-63256867/6838


CES电气
本号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技术》杂志社开设,发布《电气技术》杂志原创技术文章、电气产业与装备技术信息及刊社动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