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评析

教育   2024-11-24 09:30   甘肃  

文字∣张硕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作文题评价

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材料采用“一句话思辨”的形式展开,相较于全国其它作文试题,可以说特点十分鲜明,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谓“一句话思辨”,指的是语言简洁明了的同时,又保持了材料的思辨性特征,基本上延续了上海卷作文题的风格传统。具体来说,今年的作文题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了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作文材料指出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表面看好像与立德树人关系不大,但深入思考后会发现,人们作为判断的主体,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如何让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判断,背后就有立德树人的要求。

再者,“认可度”如何把握,怎么认可,是否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认可机制,在具体操作中又该如何呈现,人的认识和观念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样也需要立德树人的助力。

(二)彰显时代生活真实面貌

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中,大部分人对上海卷作文题的认识都是思辨特点鲜明,题目显得很抽象,不聚焦具体问题,但其实大家忽视了上海卷作文题生活化的一面。

如果我们完整思考2024年这道作文题就会发现,材料的开头是“生活中”三个字,这就已经非常明显地把考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去思考这道题了。

其实早在2018年,上海卷作文题的材料“被需要”中就已经出现“生活中”的准确表述了,只是那时的作文材料还不像今天这么简洁,但思辨的风格已经颇具雏形。我们经常会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考题也是来源于生活,这符合当今高考命题要求和趋势,贴近时事与生活,让考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感悟社会,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纵观今年高考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只有上海卷作文题明确出现“生活中”的表述,足以见出题目的生活化倾向。再者,人们判断事物这一行为,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认可度”,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认可情况。

例如阅读一本书之前,会在豆瓣上看看这本书的得分和评论;去餐厅吃饭之前,会用手机查一下这家店的评分和留言;去看一部电影之前,会问一问身边朋友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如此看来,这道题的材料处处彰显真实的生活味,尤其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更不能把目光局限于课本与课堂,应该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三)强调概念理解与思辨性

上海卷作文题今年依然保持了浓浓的“上海味”。作文材料简明扼要,笔者认为简洁但不简单。

一是在概念理解上需要考生下功夫,这其实也是上海卷这几年作文题的命题风格和思路。

纵观上海卷近几年的作文题,2017年的“预测”,2018年的“被需要”,2019年的“中国味”,2020年的“转折与事物发展”,2021年的“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2022年的“发问与结论”,2023年的“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2024年的“认可度”,

其中有的是以概念为核心展开讨论,即我们所说的单一概念材料作文,有的是以概念为桥梁建立思辨关系,都需要考生对材料中的概念做充分的思考与分析。例如今年的“认可度”,作为材料的核心词,必然是考生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认可”这个词语或许考生并不陌生,但是“认可度”似乎又没有那么生活化,甚至有些专业化的成分在其中,

考生如何理解“认可度”这个词,关系到文章的立意和构思。从这个层面来说,上海卷作文题可谓细中有细,从一个词语入手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二是保持了上海卷作文题的思辨传统。或许会有人反驳,单一概念的作文材料也能思辨吗?殊不知,恰恰是单一概念给了考生极大的思辨空间。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樊新强认为,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事物的价值都有真切、深入、全面的认识和判断,如何“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认可度”就是其中之一。

因而,使用“认可度”评判事物,自然带来时间、精力成本的节省,也是在考量能力范围之后的必然选择。然而,使用“认可度”时,要不要注意“认可度”形成的群体特点,要不要注意“认可度”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因素,一味信任“认可度”会不会带来个性色彩和创新思维的缺失,这些都值得细细分辨。

二、作文题解读

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可谓短小精悍,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延续了近几年出题的语言风格。但是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的广阔天地,这并非一道简单的作文题。具体展开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以核心概念为突破口破题

绝大部分考生都会关注到材料中的“认可度”一词,并以之为核心展开文章的构思。什么是“认可度”?简单从字面来说就是认可的程度。更专业一点的表述为: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让公众在观念上认同的同时转化为实际选择性行动的程度,表示组织形象最终被公众接纳的广泛程度。

具体而言,认可度不仅反映了公众对组织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体现了公众将这些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以上两种解释似乎都不太符合这道题目的命题意图,对“认可度”较为合理的解释可以是:社会或个体对某一事物或观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它往往通过舆论、评价、销量、关注度等方式体现出来,如各行业的量化指标与排名、权威或大众的评价、网络的数据流量(点赞、转发量等)。考生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理解“认可度”的内涵,形成对这道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前提。

单一概念型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可挖掘的空间,这道作文题便是如此。“认可”一词考生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可听可用,但是“认可度”就增加了规则、原则、方案、程式化、流程化、专业化等客观理性的因素,后者显得更为专业、抽象。

命题人让考生在陌生与熟悉之间思考,既让考生有话可说,又让考生觉得想说得好、说得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真正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性,这才是一道好的考场作文应有的样子。

如果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分析“认可度”,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为什么会形成认可度,影响形成认可度的因素有哪些。也就是说,认可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给出的直接目的是判别事物、区分高下,除此以外还有没有更多的目的或者动机;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是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不是,那么形成认可度的目的的最终指向又是什么。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林博士认为,认可度可以体现于外在价值,也可表现于内在价值。认可度的内涵值得深挖细分,可以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接受;第二层次,喜欢;第三层次,认同;第四层次,信赖并形成同理心;第五层次,信念坚定,形成精神同构。可见,围绕“认可度”一词的思辨空间还是很大的,需要考生细心深入挖掘。

(二)关注作文材料中的“边角料”

“认可度”是这道作文题应重点关注的对象,但笔者认为,即使是单一概念型作文,也不是只用一个词语就能组成作文材料的,因此不能够忽视材料中的任何部分。有时,往往是这些“边角料”构成了完整的文章立意和谋篇布局,这也是很多考生审题时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题出现的第一个词是“生活中”,2018年上海卷作文题曾经出现过一次,时隔六年,这个词再次进入考生视野。我们不禁会想,“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它是一个时代背景,也是一个友善提醒,意味着这道作文题是可以放在生活中去思考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具象的生活场景。

每个考生都有生活经验,尽管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从不缺少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所以“生活中”提醒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经验和思考,从生活的海洋中汲取、提炼、总结、阐发,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可依托的抓手。

再者,“生活中”也拉近了与考生的距离,写作其实就是写生活,无形中降低了考生的紧张感,也使得命题体现出社会时代与生活气息。

另外一个词是“人们”,很多考生会忽视这个词的存在。笔者浏览历年高考作文题发现,经常在作文材料中出现的、与“人们”相关的词为“一个人、个人、每个人、有人、我们、他们、大家、群体、集体、国家”等,这些词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从语法角度来说,“人们”是复数,不是一个人,指的是一群人,也可能是不同人群,是一个集体或者区域内的人。这就说明,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不是个人行为,是大部分人都会做的普遍行为,因此,认可度的形成就具有复杂性,需要考生做辩证分析。

再有,“事物”这个词在句子里作为宾语使用,是人们的行为对象,相对于“人们”这个主体是一种客体的存在,字典解释“事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事情和物体,即哲学上讲的客观实在。

人们用认可度来判断事物、区分高下,是因为事物本身有高下,还是因为人的判断有高下?如果对照来看的话,人作为主体是主观判断,用认可度来做判断这种行为联系客观事物,也意味着认可度带有主观性,这为文章的思辨展开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如果串联起作文材料中这些“边角料”,我们会发现,对认可度的思考不能脱离生活的语境,分析认可度的形成也不能忽视人的主观情绪和价值。用认可度判断事物这种行为能不能影响事物本身,抑或是反映了人的价值观,也是一个值得思辨的问题。

三、立意与写作建议

(一)文章立意

今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的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深入阐述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意义。

(1)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共识和价值取向。正如古人所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广泛认可的事物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这种认可度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追求卓越,激发我们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2)认可度的本质,是社会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价值判断。它如同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着事物的高低优劣。在科技领域,一项新技术的认可度,往往决定了其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领域,一部作品的认可度,则关乎其能否成为经典。因此,认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事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共识和时代的价值观。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风貌,映射出人们的审美和取向。在科技领域,一项技术的认可度高低,往往决定了其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在文化领域,一部作品的认可度,往往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传世之作,被后人传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认可度是社会评价的一种体现,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共同认知。

二是辩证分析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不足和问题所在。(1)认可度并非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认可度来评判一个事物的价值。

正如古人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丰富自己的认知和理解。(2)认可度并非绝对真理的代名词。它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时代背景、社会风气、个人偏见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被舆论所左右,盲目追求所谓的“高认可度”。这种盲目追求,不仅可能导致我们对事物价值的误判,更可能让我们在追求认可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3)认可度的追求可能导致个性的消解和创新的缺失。当所有人都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为目标时,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可能会被压制。因为创新往

往意味着与众不同,而这在短期内可能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但如果社会只看重认可度,那么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可能会被忽视。

三是重点阐述如何正确用认可度判别事物,侧重提出策略与方法。

(1)在追求认可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盲目从众;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认可度并非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2)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认可度是社会的一把尺,但每个人的心中也应该有一把尺,用来衡量自己真正看重的东西。这把尺可能不那么精准,也可能不那么普世,但它能够引导我们走向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

(3)认可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事物的价值,但过度依赖这一标准却可能导致我们陷入盲目和偏见。在评价事物和他人时,我们应保持理性、全面的视角,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二)写作建议

今年的作文题材料主体只有18个字,相较于去年的作文题在语言文字上还要精简,但是审题的门槛却没有降低。考生拿到作文题之后会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熟悉是因为“认可”一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陌生是因为想要对“认可度”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是有难度的。

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认为,“认可度”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考量的标准也不同。“认可度”可以有横向的比较,也有纵向的关联,无论是对别人的认可度,还是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度,都有比较大的思辨空间。想要写好这道作文题,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围绕核心词展开论述。今年这道题的核心词无疑是“认可度”,考生需要紧紧抓住对“认可度”的理解进行审题。如,什么是认可度,认可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形成认可度的动因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认可度,为什么要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怎么看待认可度等,都可以成为考生审题时关注的问题。

围绕材料中的核心词审题,可以把握住作文材料的重点,降低偏题跑题的风险。除此之外,深入挖掘材料中的核心词,还能加深文章的立意,容易写出比较具有深度的文章,观点相对集中且深刻。

二是形成写作的思辨意识。任何一篇议论文都离不开观点表达,而好的文章则更多体现对观点的辩证阐述。这道题虽是以“认可度”为核心展开,但是思辨的空间仍然很大。

考生可以着重于对“认可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思考,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又要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认可度的主体是谁,认可度本身是否被认可,如何判断认可度能否正确判别事物,是否只能通过认可度来区分事物的高下等问题,都非常具有思辨意识。

三是真实表达观点,切勿空话套话。每年阅卷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很多考生“不好好说话”,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一点生机,堆砌很多哲人的语录和思想,还有一些空洞抽象的术语,这些对于文章观点的表达而言只能起到负面作用。

其实,议论文的写作没有考生想得那么复杂,首先要把观点表达清楚,明确自己的态度和立场,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再去考虑适当的写作技巧,而不是一味用空话套话,今年作文题出现的“生活中”也应有此意。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