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所长翻开了黑塞的代表作《悉达多》,这本书在网上的评价非常高,黑塞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此,所长对这本书本来有极高的期待,可刚翻开没几页所长就很想弃。
因为所长很久之前就看过《佛陀传》,对佛陀的生平还算有点了解,而佛陀的俗家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所长下意识以为《悉达多》是以佛陀为蓝本进行的小说创作,由于此前看过《佛陀传》,免不得会下意识拿两者情节进行比对,然后对《悉达多》进行“否认”。
正是看到太多的不符,让所长有点想弃,甚至觉得这小说和真实是不是出入有点大?
正当要放弃的时候,所长忽然想到,如果自己没有读过《佛陀传》,是不是就可以很丝滑地读《悉达多》了?如果自己不拿两者进行比对,是不是也就可以好好地享用它了?如果自己不带有色眼镜去评判,只单纯地看,是不是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
于是所长决定重新拿起它,就当自己之前从来不知道佛陀这个人,就只把它当作一本全新的、完全没有读过的小说来读。
而后,所长很顺利地读完了,尤其是读到中间,所长完全确认这真的就是本小说,只是取了悉达多这个名字而已,和佛陀的生平几乎可以说没有关系。这本书带给所长很多感动、很多深思,看完后所长深深庆幸自己当初还好没有弃,被封为神作果然是有道理的。
想到这里,所长不禁想起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年纪越长,好似会变得越有智慧,其实不然,更多只是变得越蠢、越来越不开心,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头脑里既有的“程序”就会越来越多,不仅会使得我们难以接纳新东西,也会让我们更难快乐,因为每当看到新的东西,总是会不自觉地拿旧标签去贴,拿旧东西去比对,最后越来越固执、越来越不快乐。
小孩子总是很开放、很快乐、很容易满足,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世界的一切都是新的,这就意味着什么都可以接纳,也很容易满足,第一次吃KFC、第一口榴莲、第一回恋爱,都让他们觉得新奇和满足。
而成人的世界,看什么都是旧的,哪怕是新的,也会让他们觉得这是新瓶装旧酒,哪怕是好的,和过去无数个老的最好的一面相比较,那也会显得一点都不好。
所长想,如果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可以像读《悉达多》一样清空过往,那这个世界对于所长而言该是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