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青” | 科学与艺术的两种解释

民生   文化   2022-06-18 11:48   浙江  


三国越窑青瓷胡人骑羊插器

安吉县博物馆藏



“天青色”等烟雨是怎样的“青”色,它又有怎样的历史与起源,包括它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内里有什么样的联系......本文想探究的就是青色之“青“的由来,让我们回到源头,回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历史与文化中去探源我们民族的颜色审美基因。




青瓷之“青” | 科学与艺术的两种解释

 




陶瓷不只是器物,它承载历史与集纳精神。中国是陶瓷的国度,且更准确的说是“瓷的国度”,陶器地域的源头已很难考证,那更多的是新石器时代各文明的自发而为,但我们却能溯源世界上最早的瓷诞生于中国,考古学家证实东汉1800年前,中国的江南,浙江上虞一带首先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青釉瓷器。考古学家亦称它为“汉瓷”(《中国陶瓷史》叶喆民)。


东汉 越窑青瓷罐

上虞博物馆藏


唐代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青瓷之美如“千峰翠色”,这样如青山的釉色不止于汉唐时代的越窑,也后来影响至宋代的官窑、汝窑、龙泉、耀州等窑口,以至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也是受越窑青瓷影响。它们多为灰胎青釉,釉色由青黄至青绿之间,也会伴有浅浮雕的刻花,这釉色纯净如冰,温润如玉,遂有“雨过天晴色”之美誉。


战国 青釉兽首鼎

上海博物馆


西汉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唐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唐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好奇于秘色之“青”从何而来,是偶然所得还是故意求之,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对青瓷之“青”有了科学与艺术的两种解释。


釉在科学上是一种玻璃质,可使器有光泽而不渗水,通“油”或“泑”,有清洁美观的作用,最早的釉应是窑火的灰烬自然落灰偶然成釉,它可能来自松木枝叶与凤尾草的灰烬,主要成分为氧化硅,主要作用是耐高温。在高温下(1100℃)胎中的铁质会渗透出来与草木灰合成玻璃质,而青瓷的色离子的主要成分恰恰为“铁离子”,古人正是在这样的偶然所得的“落灰成釉”中不断摸索,慢慢形成了草木灰为主要原料的施釉工艺。



宋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宋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对上虞早期青瓷的泥胎化验分析,主要的构成为绢云母、长石、石英的混合矿物质,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和硅酸盐(H4SiO4与SiO2),它们的熔点高,纯瓷土的熔点在1700℃至1800℃,它们的有机质少,黏性与吸附性小,且更重要的是上虞的瓷土含铁量高,大约在2%(高岭土的铁含量为0.1%—1%)。胎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三氧化二铁(Fe2O3),在还原焰气氛中与窑炉内的一氧化铁(CO)合成还原成氧化亚铁(FeO)。青色便是氧化亚铁在硅酸盐中的色彩。但我们也会发现早期的青瓷有青黄或黄绿的效果,这是因为胎与釉含铁含量不纯,或还原气氛不足的原因。


古窑址瓷片


化学性的分析自然是在近代科学以后,在古人那里偶然形成里却有着技术工艺发展的必然性,成瓷要求为温度达到1200℃,这要求窑炉的形制,烧制的过程中火的控制,还原的气氛,对泥土与釉料的选择与纯化也要达到这个耐火的程度,这是一种综合的技术成熟,历经千年的心手相应与火的幻化


早期的青瓷之“青”是材料与技术的偶发,但之后从三国两晋一直到宋代的青瓷发展来看,我们看到对青瓷之“青”的遵循,更多地是美的追求与美的自觉。于是,青瓷之青也便有了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解释的可能。



曹娥庙


秦汉时期是中国在地域上真正实现大一统的时期,而文化思想上的统一与认同要到西汉中期或东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时期,权力中心的南移,带来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及至三国两晋,三国的东吴两晋的东晋等政权的相继建立,古代的吴越地区渐成为经济上繁荣,文化上成为儒家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再是战国时的相对独立的吴越文化。在上虞地区东汉时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为大儒王充,一为孝女曹娥,他们都是儒家认识论与孝德观的重要代表人物,而此时,也正是青瓷诞生的时期


东汉时期的青瓷为青黄釉色,愈到后来愈是纯净的青色,并有类玉的光泽,这或与中国的玉文化和礼乐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华夏文明是唯一赏玉的国度,玉者,石之美具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孔子言:“君子比德于玉”,在文化的品质上瓷与玉是相通的



三国 吴 青釉堆塑谷仓罐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三国吴 青瓷狮形水注

南京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在“礼”的层面,青瓷器的产生本身一部分功能就是作为礼器或明器存在的,它可以称之为青铜器的承继者,青铜器的工艺复杂与原材料的匮乏促使替代品的研发,这在上周的原始青瓷已有所发现,到了汉六朝成为两张器物的交接点,这在东吴和东晋时期的王公贵族墓中出土的青瓷器皆有所例证。


上虞尼姑婆山三国西晋窑址出土的青瓷樽


在“乐”的层面,青瓷器的审美也趋向玉的审美,特别是到了魏晋时代,人物品藻、骈文歌赋,绘画书法,这是一个审美大迸发的时代,如王羲之的书法谢灵运的山水诗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而历史上的东山谢氏(谢安、谢玄、谢灵运)恰恰与当时的越窑窑址仅有一江之隔,也正是此时上虞地区的早期越窑青瓷也走向成熟。青瓷之青也是美与文化的自觉。



如今的曹娥江两岸,西岸古窑址

东岸为东山谢氏古村落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思维的两面,一理性一感性,一求真理一表情感。科学求真理的普遍性,艺术表情感的炙热与真诚。陶瓷的历史发展里有着科学与艺术的同时在场,它本身便有着“工”与“艺”的结合,由泥到陶,再由陶到瓷,每一步的质变都含有有对泥质对火性的极致探索与控制,也有着对器形对釉色美极致追求


青瓷之青,是氧化亚铁在硅酸盐中的色彩,也是千年未解的“秘色”,是偶然的化胎成釉,也是人们雨过天晴类玉如冰追寻。我们发现,科学与艺术的伟大,科学帮助人们探索世界,而艺术则帮助人们欣赏世界。


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参考文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早期越窑青瓷》中国书店出版社

郑建明《上虞汉六朝窑业及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现代国际

陶艺中心


中 外交流之窗

世界青瓷之源




上虞青


网址:www.shangyuceladon.com

电话:0086-575-82973910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江西路617号


艺术|陶瓷|文化|>>>|研究|创作|交流



白明老师在上虞青陶艺中心和外国陶艺家交流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座落于素有“青瓷之源”美誉的上虞,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共建,系中国第一个专门服务于中外陶艺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与交流的公益性学术机构,由绍兴市上虞区龙盛青瓷文化发展基金提供支持。中国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清华美院陶艺系主任白明教授主持中心工作,每年邀请中外知名艺术家入驻研究创作。 



上虞青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世界青瓷之源,中外交流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