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管房东叫“吃瓦片儿的”,租客叫“串房檐儿的”,中介叫“拉房纤儿的”,一堆中介则叫“拼砖缝儿的”,他们的聚会地点叫“攒儿上的”。
因为在没有网络和通讯工具的年代,想同时找到业主和客户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基本都是第一个中介得到一方的消息,然后就到攒儿上去发布消息,基本都是茶馆儿,相当于是发了个信息帖子。然后其他拉房纤儿的就去散布或打听其他人的消息,隔很多道手才有可能做成一笔生意。
所以老北京还有句话叫“十纤九空,拉上不轻”,相当于红货行(珠宝)和古玩行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就因为成交一笔生意太难了,能自己从头吃到尾的生意更难。
现在的中介其实也是这种模式,只要成交,那一堆人等着分钱呢,都是拼砖缝儿的。平台公司要抽成儿,然后店长自然也少不了,还有给登记房源的,拿到钥匙的,上门拍照的,平时维护的,找到客户带看的,边上跟着敲桌边儿的,负责审核上报的,全都有分成的点数,蛋糕是必须分着吃的。
不过现在毕竟是通讯发达的年代了,信息成本低,所以中介费才大幅下降。而在解放以前,老北京的买卖房子的中介费是5%,租房则是三个月的房租,基本都是现在三倍的标准。就因为信息成本高,而赚钱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差。
当然也有不花中介费的,那就得自己费鞋费嘴的打听了。比如想租某个地段儿的房子,那就先去附近的茶馆儿,找伙计或掌柜的打听有没有房源信息?这得看房东跟茶馆的交情好不好,好的话人家自然管传播,关系一般的那就只会把中介给招来。
如果在茶馆儿没打听到消息,那就自己去胡同儿里转悠。无论租房卖房的一般都在门头贴着告示,自己联系就行了。当然也有一些好面子的业主不好意思贴告示,只是敞开一点门缝儿,暗示找房的可以推门询问。
但是,就算是私下里成交了,那无论租房还是买卖,签合同时都必须找个中间人当保人,万一出事儿了好有人能担责。
当然这笔费用就看着商量了,像租房的可以一个月房租就行。买卖的则看着办,最高一般就是2%,相当于打了个4折,也就是只收卖家这“破二”的钱,买家“成三”的就算省下了。但其实这笔钱都是买家出,北京自古以来都是房东强势,租客或买房的是弱势群体……
__________THE END__________
章哥说买房超级会员权益:
1.章哥本人一对一买房全流程咨询,前期梳理需求,确定方向,落地执行方案,买房全程不限次数线上线下沟通,实时解决疑问。
2.卖房-买房置换全程陪跑。业内顶尖线下团队从数据到实操,站在单边立场解决卖房-买房过程中的全部问题。
卖房:卖房从挂牌定价、竞争力分析、中介沟通,到最终斡旋谈判。
买房:根据需求匹配度,筛选锁定意向房源,比对性价比;买房谈判,成交低佣金签约 0.3%。
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