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064】免疫学: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和机制

文摘   2024-11-12 22:17   湖南  



诱发自身免疫病发生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认为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下自身抗原的改变和免疫系统的异常引起自身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从而导致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活化,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产生,最终破坏表达相应自身抗原的靶器官和组织,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自身抗原的改变:环境因素,如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物理因素(如寒冷、潮湿、日晒)以及局部组织损伤可导致自身抗原释放或性质改变,从而诱发自身免疫应答。


0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免疫豁免部位如脑、睾丸、眼球、心肌和子宫等由于其中的某些自身抗原成分(如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精子、眼晶状体等)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离因此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针对这些隔离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未被清除而存在于外周免疫器官中。存在于免疫隔离部位的自身抗原成分称为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隔离抗原可释放血液和淋巴液与免疫系统接触使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活化导致自身免疫病。例如由于眼的外伤使眼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CTL对健侧眼组织发动攻击引发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02

自身抗原的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从而产生针对改变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改变人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其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一些小分子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吸附到红细胞表面,使其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药物相关的溶血性贫血。抗原性发生变化的自身IgG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此IgGIgM类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RF)RF和变性的自身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发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过程中,如果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可使其胸腺嘧啶二聚体增加,使自身DNA成为自身免疫应答的靶抗原紫外线还可促进角质细胞产生IL-1TNF-α等细胞因子,诱发自身免疫应答。

03

分子模拟

有些微生物与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分子模拟可引发多种自身免疫病。如EB病毒等编码的蛋白与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MBP)有较高的同源性病毒感染可引发多发性硬化症(MS)A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M蛋白抗原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心肌间质和心瓣膜有相似表位该菌感染刺激产生的特导性抗体可与肾脏和心脏部位的相似表位发生交叉反应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脏病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细胞引发糖尿病。


04

表位扩展

一个抗原可能有多种表位,包括优势表位和隐蔽表位。优势表位也称原发表位,是在一个抗原分子的众多表位中首先激发免疫应答的表位。隐蔽表位也称继发表位,其隐藏于抗原内部或密度较低,是在一个抗原分子的众多表位中后续刺激免疫应答的表位。表位扩展指免疫系统先针对抗原的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如果未能及时清除抗原,可相继对隐蔽表位发生免疫应答。表位扩展是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针对自身抗原隐蔽表位的免疫细胞克隆可能未经历在骨髓或胸腺中的阴性选择,成为逃逸到外周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在自身免疫病的进程中,随着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不断损伤,表位扩展使隐蔽的自身抗原不断受到新的免疫攻击,导致疾病迁延不愈不断加重。SLE中可观察到表位扩展现象患者体内可先发生对组蛋白 H1的免疫应答继而出现对DNA的免疫应答。在类风湿关节炎、MS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患者也能观察到表位扩展现象。




免疫系统的异常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可使免疫耐受机制发生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从而发生自身免疫病。


01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清除异常

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经历阴性选择而被克隆清除。少数逃避了克隆清除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受自身抗原刺激被活化的过程中,通过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机制继续被克隆清除。若胸腺或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缺陷,阴性选择发生障碍,引起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克隆清除异常,则可能产生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如小鼠和人的FasFasL基因突变胸腺基质细胞不表达功能性FasFasL,阴性选择功能下降,易发生SLE。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基因突变或缺失可导致胸腺基质细胞的组织限制性抗原(TRA)表达降低或缺失相应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发生障碍引起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I(APS-I,APECED)

02

免疫忽视的打破

免疫忽视是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免疫忽视,针对低水平表达或低亲和力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没有被清除,进入外周免疫系统,成为保持对自身抗原反应性的淋巴细胞克隆。多种因素可打破这些淋巴细胞克隆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忽视。如在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下,DC可被激活并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分子DC若提呈被免疫忽视的自身抗原就可能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引起自身免疫病。多克隆刺激剂如细菌超抗原可激活处于免疫忽视状态的T细胞使其向B细胞发出辅助信号刺激产生自身抗体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忽视也可通过TLR的激活被打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出现的凋亡细胞碎片会被很快清除。若清除障碍,凋亡细胞碎片中的DNA片段被B细胞识别并内化。内化的DNA片段结合细胞内的TLR9启动TLR9介导的激活信号刺激B细胞产生抗DNA抗体,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03

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一些病原微生物成分或超抗原可多克隆激活淋巴细胞。如果自身反应性B细胞被多克隆活化即可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病。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和多种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HIV等均是B细胞的多克隆刺激剂。EB病毒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T细胞抗体、抗B细胞抗体、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AIDS患者体内可出现高水平的抗红细胞抗体和抗血小板抗体。

04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障碍

免疫应答都以大部分效应淋巴细胞的死亡(AICD)少数效应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淋巴细胞为结局。AICD相关基因缺陷时细胞凋亡不足或缺陷使效应淋巴细胞不能被有效清除而长期存在易患自身免疫病。Fas基因突变的个体可发生系统性自身免疫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和SLE相似。

05

调节性T细胞功能异常

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异常是自身免疫病发生的原因之一。Treg功能缺陷小鼠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包括1型糖尿病、甲状腺炎和胃炎等)将正常小鼠的Treg 过继给缺陷小鼠可抑制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Foxp3基因敲除小鼠的Treg不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06

MHCⅡ类分子表达异常

除了APC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若某些因素使非APC表达较高水平的MHC类分子这种细胞就可能利用MHCⅡ类分子将自身抗原提呈给自身反应性T细胞使之活化导致自身免疫病。健康人的胰岛B细胞不表达MHC类分子IDDM患者的胰岛B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类分子。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B细胞由于分泌IFN-γ刺激胰岛B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易自发糖尿病。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如同卵双生子中的一人若发生了IDDM另一人发生同样疾病的机会为35%~50%而异卵双生子间发生同样疾病的机会仅为5%~6%大多数自身免疫病被多个易感基因所影响其中对自身免疫病发生影响最大的是HLA基因。但有些基因AIRE基因其单一突变就可以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自身免疫病发生相关基因通过影响机体对自身免疫耐受的维持以及自身免疫应答的水平促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


01

HLA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

HLA-DR3与重症肌无力、SLEIDDM、突眼性甲状腺肿相关联HLA-DR4与类风湿关节炎、寻常性天疱疮、IDDM关联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关联HLA-DR2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MS关联HLA-DR5与桥本氏甲状腺炎关联等。HLA与人类自身免疫病易感性可能的机制如下:

(1)影响胸腺选择机制MHCⅡ类分子在胸腺的阴性选择过程中通过提呈自身肽诱导自身反应性T细胞凋亡。某些特定HLA分子的抗原结合槽不能有效结合自身抗原肽导致相应自身反应性T细胞不能被有效清除。这些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将引起自身免疫病。HLA-DR3HLA-DR4分子的抗原结合槽与胰岛相关性自身肽亲和力较低致使对胰岛细胞特异性T细胞的阴性选择不充分这种个体发生IDDM的危险性是不携带HLA-DR3HLA-DR4基因个体的25倍。

(2)影响抗原提呈作用HLA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通过抗原提呈作用活化效应T细胞。某些特定HLA分子能与类似自身抗原的病原体抗原肽更为有效结合,能以分子模拟的方式引发自身免疫病。HLA-B27结合及提呈类似自身抗原的病毒抗原肽的能力较强在病毒感染后更容易使自身反应性CTL活化,造成脊柱细胞的损伤,引发强直性脊柱炎。

02

HLA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相关性

HLA基因可通过影响自身免疫耐受如胸腺T细胞的阴性选择,以及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识别和提呈、淋巴细胞分化、活化和效应,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

(1)自身抗原基因胸腺髓质上皮细胞(mTEC)DC表达的自身组织抗原是一类组织特异性抗原(TSA),也是胸腺阴性选择的重要分子。此类抗原基因的异常,将导致胸腺的阴性选择障碍,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逃逸到外周引发自身免疫病。如胰岛素基因缺失与IDDM密切相关。由于TSA的表达受AIRE基因的调控因此AIRE基因突变或缺失可导致胸腺基质细胞的TSA表达降低或缺失相应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能逃逸阴性选择而进入外周引起APS-I

(2)固有免疫相关基因固有免疫细胞异常将不能有效防御病原体从而导致慢性炎症进而诱发自身免疫病。NOD2是表达在多种细胞(包括肠上皮细胞)识别细菌肽多糖的受体其基因异常使肠道病原体清除障碍使病原体能够穿过肠上皮启动肠壁组织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Crohn病。

(3)信号和转录因子基因免疫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可引发自身免疫病。如一种酪氨酸磷酸酶PTPN22其基因突变影响多种免疫细胞发生多重信号途径改变从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IDDM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病。

(4)细胞因子及受体基因T细胞亚群分化受细胞因子的调节,如IL-23通过调节Th17的分化参与炎症反应。IL-23R基因异常,则增加炎症性结肠病和银屑病发病的可能性。

(5)淋巴细胞调控基因免疫应答的调节受共刺激分子的影响。CTLA-4基因异常易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IDDM

(6)补体基因补体成分C1q()C4基因缺陷的个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明显减弱体内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增加易发生SLE



其他因素

1.性别因素:一些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和性激素相关。女性发生多发性硬化MSSLE的可能性比男性大10~20患强直性脊柱炎的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SLE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普遍升高 SLE小鼠应用雌激素可加重其病情。妊娠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通常减轻分娩后妇女有时会出现自身免疫病加重的情况。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女性在产后易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


2.年龄因素:自身免疫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发病非常少见。60~7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50%以上可检出自身抗体。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胸腺功能低下或衰老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ND






扫码关注
我们
一起学点医学知识
关注健康共同进步




往期精彩回顾




【文献阅读041】PSC患者中NK细胞CD57表达降低与细胞毒性增强有关
【基础医学063】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分类及基本特征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医学文献解读
不定期更新一些医学知识以及个人医学文献阅读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