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长三角“鲜”字第一号

文摘   2024-08-30 21:00   中国  


图源|图虫创意

制图|钟阳白雪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在江浙沿海,不乏许多与盐有关的地名,如浙江海宁的盐官镇,嘉兴市的海盐县。甚至还有与“盐灶”相关的港口,如江苏南通的‌东灶港。


盐,作为古代重要的经济与战略资源,地位举足轻重。吴越之地以产海盐而闻名,盐业发达的地区,经济往往富庶。在江苏,有着一座直接以“盐”命名的地级市——盐城。与“盐”相伴千百年,盐城的历史可以说是半部中国冶盐史。颗颗洁白如雪的盐粒,借助运河抵达千家万户。


 请横屏观看

建湖九龙口由蚬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溪河、莫河、涧河、城河等九条自然河道汇集而成

图源|图虫创意


产盐,只是盐城的一面。坐落在长江三角洲中心区,盐城还是全国唯一一座没有山的城市,也是一座在不断“生长”的城市。因地势和缓,流经此地的众多河流携带泥沙淤积,长此以往造出新的陆地。广阔的沿海湿地滩涂涵养了众多水生动植物,珍稀候鸟丹顶鹤、野生麋鹿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沿海发达地区难得的“生态绿肺”。


临近黄海,这里因盐而兴,也因深谙用盐调味食物的秘诀,创造出盐城之味。醉泥螺、芙蓉蟹,脆嫩鲜香;鱼汤面、虾米羹,尽显淮扬特色。这座带着海盐味的城市,堪称长三角“鲜”字第一号。



盐城的城市历史,与中国冶盐、产盐的历史息息相关。因为盐业资源的“一招鲜”,这座苏北的滨海城市得以在多个历史时期“吃遍天”。


条子泥湿地位于黄海生态区南侧

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湿地

图源|图虫创意


因毗邻黄海,海岸线漫长,早在秦汉时代,盐城一带“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出现诸多盐场和运输的盐河,为周边地区供给盐产品。盐业的发展带来人口增长,汉武帝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一一九年,始设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盐渎更名为盐城。此后数百年,虽然几经区划变动,“盐”却始终是盐城贸易与文化的根基。


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来源。盐城东台一带最新发现的缪杭遗址,向人们复现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古代制盐生产方式。考古发现卤水池临近河道,整齐的形制,统一的深度和开口方向,便于引蓄水、晒灰制卤淋卤,制盐作坊还进行了功能分区。由此可见,盐城的冶盐业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流水线生产体系。


盐城市东台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形成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下有渔业养殖的“风光渔”立体开发模式

图源|图虫创意


盐城的冶盐业考古发现,也从侧面反映了海岸线向东迁移的历程。江苏省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就是盐城,东台西溪一带,曾经一度是唐代海陵盐监所在地,明代设置有西溪巡检司。而随着泥沙淤积,陆地不断向海洋扩张,在经历了黄河“夺淮入海”等主干河流大改道与泛滥历程后,沧海逐渐变成桑田。曾经的沿海盐田成为内陆地区,盐业逐渐凋敝,新的盐田则继续向东推移。盐城大丰区一带退潮后的“潮汐森林”景观,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海与陆的纠葛。考古出土的瓷器、陶器等器物也告诉我们,盐城的市镇经济呈现出逐“盐业”而居的特点。盐,是盐城经济发展的“一招鲜”,也是其城市文化的内核所在。


东台鱼汤面传承百年

汤白味鲜、面条筋道

摄影|小樱冲呀


制盐产业的精细化使得盐城的盐品质上乘,盐城处于吴地,“吴盐”一度作为宴席上的奢品被文人墨客吟咏。李白在《梁园吟》中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唐朝时人们流行将盐与杨梅等水果就着吃,洁净的吴盐衬出杨梅的鲜甜,令人口舌生津。


盐城善制盐,也善用盐制作一道道美食佳肴。东台鱼汤面,就是“咸”与“鲜”的平衡典范。制作一碗鱼汤面的秘诀,在于不见食材,而将食材的最佳风味化入浓郁的汤头之中。腥膻的鲫鱼、鳝鱼骨、猪骨,在文火熬煮与海盐的点化下,蜕变为汤白汁浓的一锅鱼汤。汤味的鲜甜被海盐充分激发,浸上细如银丝的苏式面条,撒上一撮葱花作为点缀,鲜美无比。


盐水鹅杂是盐城老字号餐馆的常见菜品

皮嫩肉紧、咸香可口

摄影|颜有方


盐水鹅杂,同样是盐城一绝。人们常食鹅肉,而少食鹅杂,很大原因是无法去除鹅杂的异味,而海盐却天然有着去腥解腻的作用。新鲜的鹅肝、鹅肠、鹅爪等,以盐水卤制,再加入料酒增香。由此制作的鹅杂不仅无杂味,而且口感十分丰富,是盐城人家宴必备的下酒菜。



驱车在路上就能遇到野生动物结伴往来迁徙,欣赏旷野上飞鸟翔集,这往往是在我国西南地区的318国道,或是新疆的独库公路才能见到的场景。而此刻,这样的情景正发生在“黑河-腾冲线”以东,人口稠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丹顶鹤是鹤科鹤属的一种大型涉禽

盐城是全球最大丹顶鹤越冬地

图源|图虫创意


盐城,拥有着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面积达到六百八十多万亩,占到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十分之七。滩涂中孕育着花蛤、泥螺、沙蚕等卧沙动物,这些鲜美的海产不仅是盐城人桌上的常客,也是许多季节性的“饕客”——丹顶鹤、勺嘴鹬、鸻鹬、大雁等候鸟的美味佳肴。“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张九龄在《羡鹤》中所写,正如盐城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之景。


盐城境内为何能保有如此可观的湿地资源?一方面的原因是沿海滩涂的盐碱化使得其耕种价值较低,所以尽管平原广布,盐城的土地却并未被大规模开垦。另一方面,或许是一座城市的价值观使然。时至今日,盐城已拥有六百余万人口,而人与自然的天平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失衡,甚至可以说,盐城向长三角超级城市群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麋鹿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

善游泳,湿地是其理想生存环境

图源|图虫创意


这种“野生感”,或许也来自盐城独有的野性。在盐城大丰区,还常常可以看到当地人称为“四不像”的动物——麋鹿群跨过马路,去另一侧的水塘饮水。在水草丰美的黄海湿地上,生长着上千头野生麋鹿。野外的雄鹿会用树枝、水草装饰高大鹿角,以展开声势浩大的“鹿王”争夺赛。这样的生态奇观,唯有在这片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才得以有幸一见。滨海公路两岸的行道树上,栖息着成百上千的白鹭。白鹭在水田中捉虫,庇佑着庄稼成熟。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盐城,确实是一座可以一洗城市刻板印象的生态之地。


盐城泥螺体大壳薄

以酒腌渍,咸中藏鲜

摄影|未来酱


或许正是这一份对于自然的礼节,让盐城在今天依然拥有可观的渔业资源,并且有着众多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黄尖菊花清热降火,‌弶港文蛤肉白壳薄,还有脆嫩的‌响水浅水藕,多汁的恒北早酥梨……吃腻了千篇一律的连锁店菜品,来到盐城,尝一道农家炖土鸡,呷两片清炒的本地藕片,就能感受到食物的治愈。


盐城海岸线漫长,滩涂中的螃蟹、泥螺,黄海中的各类海产,自然是应有尽有。然而海鲜的鲜味难以保存,稍纵即逝,于是盐城人就用盐腌制各种海味。在社交媒体平台深受喜爱的憨憨“相手蟹”,盐城人又称为“蟛蜞”。作为佐餐下酒的重要食材之一,人们往往取生抽、黄酒,加适量海盐,将新鲜的蟛蜞腌制一周,即可食用。腌渍后的蟛蜞、泥螺、梭子蟹等,咸鲜下饭,别有一番风味。在这一片自然水土的孕育下,瓜果飘香,鱼虾遨游,在养殖业高度流水线化的今天,盐城的食材却天然带着泥土的质朴之味。



当繁华的大都会逐渐沦为美食荒漠,许多食客纷纷将目光移向小城,常常能收获味蕾的惊喜。在味觉模式化的现代城市群中,盐城以新鲜的菜肴、独到的烹饪,独创了自家的咸鲜之道。


芋头虾米羹是盐城特色菜

芋头软烂调底味,香菇、虾米增鲜香

摄影|未来酱


盐城的菜肴融合了淮扬菜的风格,喜制汤羹。虽然盐城产盐,对于用盐的把握却十分克制,因而盐城菜往往清而不淡,鲜味自然。如盐城人家爱做的“芋头虾米羹”,便是取淡虾米、新鲜芋头、瘦肉制成。先将食材切成厘米见方的细丁,再用猪骨汤熬煮,除细盐外,不加一丝多余佐料。由此煮成的芋头虾米羹软糯清甜,虾米的鲜化入羹中,饱蘸着汁水的芋头丁入口绵软,余味悠长。


因制盐需要集体协作,盐城一带的盐民们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饮食习俗,便是各家制作一两道菜,然后几户盐民一起围拢开席。因人数众多,菜肴的分量自然更大,由此形成盐城“八大碗”,芋头虾米羹便是这“八大碗”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以骨汤煨制的烩土膘,色泽红亮的红烧肉,时鲜的红烧刀子鱼,萝卜烧淡菜,以及家常的鸡丝烩粉丝、涨蛋糕,最后再来一道顶饱的糯米肉圆。


盐阜一品烩被称为“江北头道菜”

骨汤煨炖、汤浓味醇

图源|图虫创意


烩土膘还有个雅称叫作“盐阜一品烩”。盐城靠海,且出产鱼鳔,历史上鱼鳔是贡品,十分珍贵。于是民间常常将猪皮涨发,制成鱼鳔的形状,谓之“土膘”。盐城人云:“无膘不成席。”在江浙一带用猪皮做的“土膘”作为食材,使用十分广泛。制作土膘时,需要选用有弹性的肉皮,将其炸至酥脆,便于干燥保存。需要使用时,以凉水浸泡,待其泡发后切成菱形鱼鳔状,再加入木耳、肉片、时蔬等熬煮。因炸过的土膘中富有空隙,吸收裹挟汤汁后,极易入味,食之咸津。


“八大碗”中的萝卜烧淡菜,也是盐城的一道特色。淡菜并非是蔬菜,而是贻贝科动物厚壳贻贝。“淡菜”之名的由来很有意趣,聂璜在《海错图》里认为淡菜的得名是由于“潮汐虽往来于期间,其性必嗜淡水于泉石间,故恋恋不迁”;《清稗类钞》里则指出,淡菜“以曝干时不加盐食,故名”。淡菜广泛分布于黄渤海海域,因此盐城人自古以来就能实现“淡菜自由”。因贻贝中自带的谷氨酸钠,淡菜是天然的提鲜剂。在清淡的萝卜中加入淡菜,即使不加一点调料,也能拿捏住这道菜的鲜。


 请横屏观看

盐城是国家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的交汇点

图源|图虫创意


盐城之味,在于咸与鲜。盐城人烹制美味的方式,不在于重油重盐的调料搭配,而在于借助食材的配合,获得浑然天成的鲜味。这种对于自然的借力,或许是自古以来盐城先民智慧的延续,也是敬畏自然的饮食哲学所在。

























作者

Article  author



邵叶凡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特约作者,生长于水乡绍兴,自然地理爱好者,喜欢探索江浙沪美食与民俗文化。擅长用文字与影像记录江南风物、四时节气。





 参考文献:

[1]何以盐城?揭秘江苏盐城盐业考古重要进展丨考古中国.封面新闻.刘可欣 雷蕴含.2024.7.21

[2]沙井头遗址考古新成果揭示盐城建城的源头 西汉“盐渎县城”位置初步确定.新华报业.新江苏讯.杨民仆.2024.7.13

[3]盐之有味丨盐城“八大碗”之农家烩土膘.盐城新闻网.2023.9.14

[4]“湿”意之城,打造绿色生态“盐城样本”.盐阜大众报.2024.6.15






往期推荐




撰文|邵叶凡

摄影|小樱冲呀 颜有方 未来酱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海报图源|图虫创意

主编|刘乾坤

编辑|陈玉婷

图片编辑|陈玉婷

设计|钟阳白雪

校对|李平波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和在美食地理领域的专家优势,探索中国地理之美,品读华夏美食之味,以独特的视觉解读区域地理文化、发现地域特产、美食风味和美食背后的秘密,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