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原 | 《秦山里的中国》:从秦山读懂中国,从中国感知秦山

时事   2024-11-29 09:01   北京  


原标题:

丁晓平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一座核电站的强核报国之路》:从秦山读懂中国,从中国感知秦山


在《秦山里的中国》中,“秦山”与“中国”是双向“凝视”的,作品叙写的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秦山核电事业的创业史、发展史,而秦山核电的历史恰好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宏大历史的一个经典缩影,体现着国之荣光,彰显出国之硬核,表征了国之大者。


《秦山里的中国:一座核电站的强核报国之路》,丁晓平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4年9月


曾经的秦山核电站,有许多人不知它在什么地方,误以为“秦山”是“泰山”。后来,我们知道了它地处浙江嘉兴海盐。“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秦山也因此遐迩闻名。但我们大多也只是知其地其名,而无从详细地了解秦山与中国内在深度的关联。丁晓平新近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一座核电站的强核报国之路》,为读者打开了一条可以走进中国秦山核电基地的通道,由此可以一探它的大端和细节。

2025年即将迎来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40周年。在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丁晓平思维敏锐,注意到核电题材所深蕴的中国价值,将目光投向杭州湾畔的秦山,聚焦实录从这里发端的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发展核电科技和工业艰难曲折而前行辉煌的历史。

秦山不只是秦山。丁晓平对作品的命名,显示出他对秦山核电于中国民族工业独特而重大意义的认知和把握。正如作者所言,秦山核电体现着国之荣光,彰显出“国之硬核”,表征了国之大者,以国之名片为我们赢得了国之骄傲。在《秦山里的中国》中,“秦山”与“中国”是双向“凝视”的。秦山是中国的。就秦山而言,作品叙写的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秦山核电事业的创业史、发展史;而就中国而言,秦山核电的历史恰好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宏大历史的一个经典缩影。读《秦山里的中国》,我们能从秦山读懂中国,也可以从中国感知秦山。

无疑,《秦山里的中国》是一部极具书写意义的作品。这样的“书写的意义”,不只是题材本身的某种“赋能”,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设置与题材及其内容相适配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书写”,实现客体对象的自在意义到非虚构文本建构意义的有机转换。核叙事在文艺作品中较为多见,报告文学的核书写则更多地叙写“两弹”与“两弹”功勋人物。而核电题材的写作还比较少,像丁晓平《秦山里的中国》这样以60万字的篇幅,将题材内容置于宏大的时代进程和全球视野中,作全程全景的深度厚重记写,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还不多见。作品的结构设计,显示出作者对于叙事历史化的追求。全篇共18章,分设为“起承转合”四部分,分别是“零的突破”“世纪跨越”“国际接轨”和“零碳未来”。这样的叙事设定,反映出的是秦山核电自身发展的历史流脉,有它过往的峰回路转,也有它未来发展的愿景。这里显示出叙事的纵深和完整,奠定了作品历史性叙事的基本价值。自然,《秦山里的中国》不是企业史或企业大事记,而是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作品的历史性价值需要经由有机的故事性叙事才能实现。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企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因此,作品的叙写除了企业的维度,主题和主体还是高立于民族工业和民族科技的维度,以及时代的维度和人的维度,且有创业史、发展史背景的开拓,更有人的叙事的开挖和深描。这样多维共生的立体建构,生成了作品内存丰富的信息容量和文学谓之文学的感人魅力。

秦山核电站(图源:“秦山核电”公众号)


如果说原子弹核武备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金色盾牌,那么民用核电就是实实在在的和平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绿色能源。民用核电的发展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它也是现代化国家建设所需能源保障的重要方案,因此意义特别重大。中国的核电建设发端于1970年,《秦山里的中国》将历史切入彼时“周总理的嘱托”的语境,直接的起因是作为经济大都市的上海能源告急,供电短缺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营和人民的生活。周恩来提出在国内“要搞核电站,要靠发展核电解决上海用电问题”,由此开始启动名为“728工程”,即秦山核电厂的建设工程。秦山的故事,也就是中国的故事,它从这里起笔开篇。这样的背景预设了秦山不一样的使命,昭示了“国之大事”的任重道远。秦山工程立项50多年的历史,是一段引人入胜、令人振奋的中国核电传奇,它的梦想与荣光也值得我们铭刻于心。

历史叙事作品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出它独特的历史性和时代性。阅读《秦山里的中国》,我们可以感知到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它的史料价值来自于对书写对象全过程的记述,来自于对历史存在真实性的再现。作品“起承转合”的四大部分相应记录了秦山核电每一期建设的具体情况和秦山核电“走出去”的故事,凸显了各个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存在。经过数十年砥砺奋进的建设,秦山已成为拥有9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66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的重要核电基地。丁晓平采用了一种高密度的叙事方法,不仅以史笔实录秦山核电建设全过程中的重大时间节点和事件,刻画了重要人物及场景等,也不回避其中由于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和核电建设本身的复杂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矛盾和变异。“一份内部简报惊动了中南海”“切尔诺贝利,‘环球同此凉热’”“中国核电建设困难的总和”等章节,详细地记述了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遭遇的困难,真实还原了中国核电之路曲折前行的历程。《秦山里的中国》的时代价值可以从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中洞见。党的二十大全面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务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其支撑要素是科学技术,尤其是核心高新科技的自创自立和自强。秦山核电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核电自主创新发展的历史。它是民族核电的开端,也是它的标志标高。解决“卡脖子”、扔掉“洋拐棍”,“核心技术是拿钱买不来的”,新时代中国的科技和工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秦山核电都曾经经历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山核电创造了核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秦山样本”,也生动有力地诠释了高新科技发展的“中国之道”。

秦山核电站(图源:“秦山核电”公众号)


《秦山里的中国》是一部有温度有高度的致敬之作。秦山核电传奇是由中国人民谱写的,是由《秦山里的中国》中的主人公创造的。秦山的故事,就是一代代中国核工业人二次创业的故事,特别是“老秦人”筚路蓝缕创新奋斗的故事。他们不仅创造了中国核电事业的历史,而且更创造了核电人的精神丰碑。对其业绩和精神的书写构成了《秦山里的中国》的核心。作品塑造了秦山核电人的群像,其中有参与其事的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既有高级科技专家、院士,也有把控关键岗位的“黄金人”,还有诸多身怀绝技却心怀“小石头精神”的大国工匠、技术能手。作品通过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表现出秦山人“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精神,是最能照亮读者心灵的璀璨光芒。

除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精神感染力以外,《秦山里的中国》还是一本具有核科学和核电知识含量的科普读本。作为科普读物的《秦山里的中国》,既有专业精要的表述,也有通俗生动的比喻,还有作者深入核岛内部的亲身体验,深入浅出地让我们对核电知识有所了解,体现了新时代报告文学作家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29日3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