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提问:自从我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之后,宝宝流口水就变得比之前频繁了。这是正常现象吗?
2岁以前的宝宝,口水偏多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最常见的就是宝宝“出牙”了。
✔另外在添加辅食之后也会出现口水增多。
✔喜欢吃手、吮安抚奶嘴也会刺激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此外,宝宝在趴睡、侧卧时,由于睡姿不当,腮部唾液腺受到压迫,嘴唇不能合拢,也会出现流口水的症状。
这些原因多是宝宝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暂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好转,因此是不需要干预的。
但是宝宝跟同龄孩子相比流口水情况更严重,或者超过2岁了,仍然流口水不断,那可能是病理性原因导致的,爸爸妈妈们就要引起重视了。
口腔问题:水痘、手足口病、或口腔卫生不良引发口腔炎症的宝宝,局部的炎症会促进唾液分泌,导致流口水。
呼吸道疾病:有鼻炎、腺样体肥大、或受凉感冒的孩子,容易出现鼻塞的症状,孩子不自觉张口呼吸,也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
神经性疾病:不幸患有面瘫、癫痫或智力缺陷等孩子,由于神经性的原因,不能控制嘴部及脸部的肌肉时,也会忍不住流口水。
舌系带太短:舌系带过短会造成宝宝舌体不灵活,也会造成宝宝大量流口水的现象。
宝宝口水过多的现象,中医称为“滞颐”,也称为小儿流涎。
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脾胃失调,不能摄津时,便会导致小儿流涎。
小儿流涎的原因,多为三种:脾胃虚弱、脾胃虚寒或脾胃有热。
宝宝口水清澈,量多不臭,面色萎黄,啼声低弱,大便不成形,舌质淡。
调理原则主要以健脾养胃,促进脾胃运化为主,少佐收涩之味,可选用北芪、党参、茯苓、山药、莲子加瘦肉炖汤或熬粥,1周可食用1-2次。
长期脾胃亏虚,以致脾阳受损、脾胃虚寒,脾阳调控失常也会导致孩子口水流出不止。
脾胃虚弱的孩子伴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虚寒症状,常见于过敏性体质的孩子。
治疗当以温补脾胃为主,在保证孩子的正常消化状态下,可适当给孩子煮泥鳅粥、栗子山药粥、炒白术益智仁粥等,1周也是食用1-2次即可,或适量给孩子吃龙眼肉、金桔等温性水果。
如果宝宝口水黏稠,略带臭味,甚至口角潮红糜烂,有口气,面色红赤,哭声响亮,口干多饮,小便黄短,大便硬臭,舌质红,苔黄,指纹色紫,多是脾胃有热。
治疗当以消食化滞、清热健脾为主。食疗上多选用性味平和之药,忌过于寒凉伤脾胃正气之品,可选用白萝卜煲瘦肉或排骨汤,佐以麦芽、谷芽、莱菔子、山楂加适量冰糖煮水当茶饮。
对于流涎不止的宝宝,我们在推拿上要注重口颌部的操作,通过掐揉局部的穴位,促进口齿发育,抑制和调节局部腺体的分泌,以此来约束口的闸门,口水就不会外溢。
✔ 掐揉廉泉、承浆——拇指置于承浆,食指置于廉泉,两指同时稍用力掐揉,每揉3掐1,约1分钟。
✔ 点揉地仓、扁桃点——扁桃点位于颈部,下颌角直下约5分处,约喉结上方两侧。拇指与中指相对,置于地仓穴或喉结上方两侧扁桃点处,轻快点揉约1分钟。
✔ 振按颊车——两掌相对,以手掌尺侧(小鱼际侧)置于两颊车,同时用力振按,每振按3-5s,放松,再振,约1分钟。
局部操作的手法宜轻快,不宜太重,太重可能会刺激加重孩子流涎的症状。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孩子口水增多,操作后,便能得到缓解。
辨证加减
✔脾胃虚弱的宝宝:加补脾经、补肺经100-300次,运板门100-300次,顺逆时针摩腹各1分钟,揉足三里1-3分钟
✔脾胃虚寒的宝宝:加补脾经、补肾经100-300次,运板门100-300次,推三关100次,上捏脊3-6遍
✔脾胃积热的宝宝:加清脾经、清胃经、清小肠100-300次、掐揉四横纹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