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的立场、表征及体系构建
王菘1 杨苓2 何明3 曹莉4*
1.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2.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
3. 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运动促进健康部
4.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摘要:为更好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展示昂扬自信中国风貌、汇聚民族复兴人民伟力等方面的作用,以“中华体育精神相关话语”为研究对象,紧扣“面向世界、立足国家、心系人民”的主线,系统探讨了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的立场与表征。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立足传递“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展现“昂扬进取,可亲可信”的时代风貌、坚守“凝心聚气、浸润人心”的传播理念,具有鲜明的“自立性”“自信性”“自强性”表征。据此,研究构建了以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为经,以国际、国家、人民为纬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话语立场;话语表征;话语体系
习近平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赛场上,大家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等誓言掷地有声……你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国至上、敢于拼搏”的精神特质。中华体育精神话语作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记录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彰显着我国自信开放、包容昂扬的时代风貌,诠释着我国团结奋进、以和为贵、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前,学界在不断厘清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付志铭 等,2023;裴蓓 等,2023;赵富学 等,2023),认为应创新中华体育精神的叙事方式与创作立场(付志铭 等,2023)134,运用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充分说明,总结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立场,深描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特征,学理性建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具有深刻的时代性、紧迫性和科学性。
为此,本研究旨在以“中华体育精神的相关话语”为研究对象,回应中华体育精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诠释团结奋进中国精神、汇聚民族复兴人民伟力的时代诉求,阐明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立场,总结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征,构建“纵横交错”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以期将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1 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的时代诉求
1.1 深化文明互鉴,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世界处于团结与分裂激荡、挑战与机遇交织的时局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时指出,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传播,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这明确了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应落实全球文明倡议,跨越政治、种族、观念、文化等重重屏障,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始终坚持自立自信自强的文化初心。
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汇聚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西方文化思想在奥运赛场上角逐数年所交织形成的体育精神体系,具备“民族性”与“世界性”,其话语在进行跨文化、跨种族、跨语境的表达时,也更易于被世界所接纳(游迎亚 等,2021)。如我国抓住北京2022年冬奥会契机提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北京冬奥精神,通过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话语表达方式,以“胸怀大局”“自信开放”点明了我国化解中西体育之争的理性态度,以“迎难而上”“追求卓越”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交相辉映,以“共创未来”阐明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另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通过“赛事+科技”的话语表达思路,巧妙地将精神内涵与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相融合,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充分显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付志铭 等,2023)130,显著增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自信。数据显示, 北京冬奥会上包含“尘风战鼓急,一闻战鼓意气生”“一啸云腾翻虎跃,五环裁雪傲巅峰”等金句的相关视频在抖音海外版(Tik Tok)的浏览量超过21亿万次(新华社,2022)。
1.2 诠释中国精神,彰显新时代力量
习近平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以“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看到了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等表达(新华社,2024),明确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应表达好、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记录好、叙述好中国体育事业从“体育救国”到“奥运强国”的时代缩影,彰显出“闯”“创”“干”的时代力量。
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变迁坚持与时代相通,话语实践始终与国家建设相连。革命战争时期,“勇敢有为,厚德载物”的尚武精神话语鼓舞中华儿女抵御倭寇,保家卫国(陈永辉 等,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容国团精神话语鼓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全力以赴投身国家建设大业;改革开放初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取更大荣誉”的体育精神誓言勉励时下运动健儿为国图强、金牌报国的坚定信念。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如果各位选择北京,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求是网,2021)的大国精神话语,宣告着中华民族从“孱弱”迈向“富强”的伟大变革。
另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诠释中国精神的时代定调。国家兴则体育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新华社,2024)。为此,中华体育精神话语也理应表达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体育强国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好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荣光,诠释好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新时代中国力量。
1.3 汇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复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在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应发挥其凝聚人心的独特表达优势,激励以青年群体为典型代表的全体中华儿女,深度激发其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与奋发向前的昂扬斗志,汇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复兴伟力。
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需承接“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强国建设思路,调动并汇聚全民参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团结性、主动性及创造性。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仅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奠定了以民为本的话语基石,也明确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人民性特质。新时代以来,随着强国战略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场合屡次作出“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要继续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等重要论述,进一步巩固了“群众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心地位。充分说明,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需要以夯实全民健身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参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动力与活力。
另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在更深层次上,需担当起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伟力的历史使命。1954年颁布的“劳卫制”提出“努力锻炼身体,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号召不仅彰显了体育与国运的荣辱与共,也初步构建了体育精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话语框架。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报》用整个头版着重书写“女排精神”相关事迹,以坚定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宏伟决心。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体育精神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等方面的价值予以高度肯定,为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指明了方向。当前,面对国际单边主义抬头与国内经济增速小幅放缓的“双重”挑战,亟需通过富有感染力与号召力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将全国体育战线工作者所展现出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勠力同心、拼搏奋进、不畏困难等宝贵精神传播至各行各业,构筑起以体育精神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星火燎原之势。
2 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立场
新时代以来,世界话语中心的“东移”趋势为我国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展示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力量提供了机遇,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遵循。为此,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秉持回应“促进文明互鉴”“塑造中国形象”“汇聚人民伟力”的根本原则,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文明观、历史观为指导思想,形成面向国际、立足国家、心系人民的话语表达立场(图1)。
2.1 传递“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
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文明观为指导,传递“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以及“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社会理想。
2.1.1 传递“以和为贵、兼济天下”的东方智慧
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运用“谦卑和逊、知行合一”的表达方式向世界深刻传递了以和为贵、兼济天下、化干戈为玉帛的东方智慧与人文情怀。一方面,“谦卑和逊”的表达方式体现于中华体育精神在进行话语建构与传播时,绝不因强调中华体育精神的独特内涵与深厚底蕴,而忽视或贬低奥林匹克精神及其他国家体育精神所蕴含的文明价值与普遍意义。相反,它以一种开放包容、平等互鉴的姿态,积极寻求与世界体育精神的共鸣与对话。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新华社,2024)、“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团结应对国际社会共同挑战”(人民网,2022)等殷切嘱托,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同频共振,更体现了我国“兼济天下”的东方智慧。
另一方面,“知行合一”原则在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通过行动践言,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与展示“以和为贵”的人文情怀,从而实现话语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中国羽毛球选手何冰娇手持西班牙奥委会徽章登台领奖的行为,与“我希望在领奖台上的时候,马林能和我们在一起,无论什么结果,我都想与她分享这个荣誉”(周圆,2024)的诚挚话语相互呼应,向世界清晰地传递出中华体育精神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公平、尊重与奥林匹克精神核心价值间的相融相通。
2.1.2 传递“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共同体理念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欢迎宴会上致辞时强调,“我们应该践行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持续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到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杭州亚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起向未来”“分享青春,共筑未来”“心心相融,@未来”等口号都始终坚守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共创未来的话语立场,传递出中国致力于促进全球体育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积极信息。
另一方面,为有效消除“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误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精准的论述,明确指出:“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央广网,2015)、“我们要以体育促包容,增强文明自信,坚持交流互鉴,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新华社,2023),阐明了弘扬体育精神在破解“文明冲突”迷思,推动全球文明和谐共生中的重要价值。
2.2 展现“昂扬进取,可亲可信”的时代风貌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话语伴随我国从1人参赛的艰难时期,发展至中国代表团以716人的庞大阵容参与奥运盛世,从最初收获的1枚金牌,到如今累计获得303枚金牌的辉煌成就,其话语表达也经历了深刻转变。当前,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不再拘泥于让世界看到中国、让世界尊重中国的“立国”叙事,而是站在与世界平等对话的高度,自然流露出的“昂扬进取、可亲可信”的国家叙事立场。
2.2.1 彰显中华民族“敢于斗争、乐观昂扬”的自信风貌
一方面,巴黎奥运赛场之上,年轻运动员言语中流露的个性与勇气背后,是新时代中国充满志气、锐气、底气的大国自信。在面对外国记者关于兴奋剂问题的刻意质问时,杨浚瑄回击:“世界泳联、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和中国反兴奋剂中心都给了很明确的声明和解释,大家有质疑的时候都可以去看看”,表达出中国面对无端挑衅的泰然自若;张雨霏则通过反唇为讥的回问,充分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祖国至上的底线思维。
另一方面,体育战线工作者同向发力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方式,映射出由强带弱、上下齐心的发展思路,展现了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同频共振、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发展路线,蕴含着新时代中国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从对人民领袖、体育部门主管领导、体育一线工作者等话语分析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新华社,2024)的殷切嘱托,高志丹局长“全国体育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不负使命,感恩奋进,努力推进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高志丹,2024)的真诚回应;陈若琳“身份转变,但为国争光的心永不变”等铿锵有力的话语,都充分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越性及全国体育战线工作者团结奋进的昂扬风貌。
2.2.2 展示中华民族“崇尚和睦、见利思义”的可敬形象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体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办好人民体育的坚定信念,全面展现了我国人民领袖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可亲”形象。第33届奥运会的接见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熟悉每一张为国争光的面孔,面对举重运动员李雯雯时,他讲:“力拔山兮气盖世”;面对绝地反击的樊振东时,他讲:“打得不错”;面对拳击运动员常园时,他讲:“我年轻时候也练过拳击”,话语间的亲切质朴,像慈爱长辈般的循循善诱,温暖了在场所有运动员的心,鼓舞了全国体育战线工作者的气。张雨霏接受采访时道“没有想到他当时走在我们跟前,每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和名字他都记住了,每个人交谈的内容都不一样”。领袖话语的“朴素可亲”、运动健儿的“感恩奋进”共同擘画了崇尚和睦、人缘相亲的可亲中国。
另一方面,奥运征程中我国运动健儿创下“零阳性”的傲人记录与舆论战场的及时回应共同展现了中国克己复礼、君子之争的“可信”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与尊重。面对西方国家就“兴奋剂问题”的舆论挑衅,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合理呛声:“停止以所谓的‘法律手段’搞威胁施压和滥施‘长臂管辖’”(中国反兴奋剂中心,2024),“道德金牌”“干净金牌”“清者自清”“双重标准”等词汇高频出现在中国各大媒体,话语间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打好舆论反击战的“硬气”。
2.3 坚守“凝心聚气,浸润人心”的传播理念
心系人民,如哲学家楼宇烈的观点所言,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2024)。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本性”的精神特质决定了中华体育精神“凝心聚气,浸润人心”的传播理念,使中华体育精神无需依托任何意识形态教育或政治规训方式,便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增强人民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感的强大力量。
2.3.1 坚守人民初心利于凝心聚气
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坚守“以民心为心,以民愿为愿”的传播立场,使其无需任何“洗脑式”“灌输式”“填鸭式”的表达,便可产生凝心聚气的文化力量。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名领导人对群众体育工作的系列讲话可发现,其所呈现出的鲜明人本精神。随着新中国75年来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变迁,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经历了从“增强人民体质”的初步定位,到“全民健身,利国利民”的广泛动员,从“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的基本定位,到“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的战略导向。这一系列表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点与方向,更深刻地揭示了其背后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即面向人民、尊重人民、迎合人民的话语追求与实践旨归。
另一方面,全国体育战线工作者言语中所透露出的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以体育强国辐射健康中国的坚定信念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相呼应,形成了中华体育精神“上传下应”式的良性话语网络,为中华体育精神能够无形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力量奠定了良好基础。如高志丹局长在第33届奥运会总结大会的讲话时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的优异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归功于伟大时代”(高志丹,2024);刘国梁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讲话后表示,“体育的魅力不仅是拿金牌,更多的是让更多人参与,让大家身心健康”(央广网,2024)。言语间充分体现了体育战线工作者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以及对只有团结人民才能实现体育强国建设伟业的清醒认识。
2.3.2 厚植“爱国”根基自觉浸润人心
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厚植于运动健儿的爱国实践,延伸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使其话语表达相较于其他爱国话语更具有铸牢民族团结的持久力与内驱力,而这种“自发性”的话语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将中华体育精神、国家精神、人民精神有机结合(陈力丹,2016)。如1981年中国男排与韩国争夺“世界杯”资格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绝地反击、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感召了北大学子自觉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口号(毕靖 等,1981),成为激励各行业中华儿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话语力量。同时,该口号的产生过程也充分阐明了,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并非源于刻意叙事,而是发轫于人民对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层认同。
另一方面,人民共话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方式,是其能够将民族精神与中国精神内化于心的关键。巴黎奥运会期间,全国人民通过多家社交媒体平台展现了“共同参奥,携手观赛”的集体话语群像,据《巴黎奥运会观赛热点报告》显示,赛会期间共5 521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超23万名微博高影响力用户参与讨论,#我为中国队骄傲#成为最受网友欢迎词条,单条转发高达1 323万次(咸宁新闻网,2024)。微博统计数字与各大媒体平台网友留言区的热烈讨论共同折射出中华儿女心系国家、以国为傲的体育爱国精神,使其自发形成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也更具“浸润性”。
3 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的表征
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深植于民族复兴的历史脉络,根植于中国体育发展成就。基于语言的时代性特征,本文聚焦国际视野、国家发展、人民立场的三维坐标,将时代背景设定为话语分析的宏观语境,以具体的话语内容为分析语料,把握其话语表征。具体来说,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呈现出“自立性”“自信性”“自强性”的鲜明特征。从国际发展史看,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拥抱世界”的表达过程,记录了中华体育精神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独立走向自立的国际化进程;从国家发展史看,在“体育救国”到“体育强国”的话语变化中,“自强性”内核映射着中华民族从弱到强的自信风貌;从人民立场看,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实现了从“含蓄内敛”向“昂扬开放”的深刻转变,展现了中华体育精神在中华儿女心中从默默无闻到广泛认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过程。
3.1 从“初步探索”到“拥抱世界”话语演进中的自立性
“自立”意为自持自守,不为外力所动。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表达始终与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相互交织,可被划分为从“初步探索”到“重返世界”再到“迎接世界”最终“拥抱世界”等四大话语阶段(表1),呈现出鲜明的“自立性”表征。
1)“初步探索”阶段。1952年7月17日,国际奥委会通过了邀请中国运动员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决议,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收到邀请时距离开幕式只有几个小时了。中央在充分考量此次运动会对于新中国的重要历史意义后,毅然决定克服“时间”与“路途”带来的双重挑战,前往赫尔辛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届奥运会。据张长禄回忆说:“当时考虑,只要五星红旗飘扬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上,就是我们的胜利。”(范佳元 等,2019)言辞之中,不仅蕴涵着中华儿女努力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伟抱负,也流露出新中国力求在国际竞技舞台上缩短与世界距离的自立信念。
2)“重返世界”阶段。1971年,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中国共产党并未因国际压力的减缓心存侥幸,反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通过奥林匹克舞台团结更多朋友、获得更多认可,掌握国际关系话语权。正如邓小平指出:“现在进去了,比赛可能打败仗,但是可以团结一批朋友嘛!”(余果,2012)1979年,陈肖霞在墨西哥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冠的消息振奋国人,《体育报》专门设置头条专题写道:“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取更大荣誉”(朱中良,1981),再次表达出国人对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力量的渴望。同年,我国经不懈努力终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竞技体育成为新中国对外展示自身实力的最佳窗口。为此,《体育报》自1979年至1980年间,连续在其发行的近27期报纸上,以“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为主题发表了社论,这些社论深刻反映了在国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良好环境下,中国人民渴望被世界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迫切愿望。在这一阶段,无论是领袖的公开讲话,还是主流媒体的社论文章,无一不强烈地传递出中国人民立志重返世界、积极走向世界的坚定话语立场。
3)“迎接世界”阶段。1991年,亚运会的圆满举办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完善,极大提振了我国申办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开放中国的信心。1992年,北京奥申委正式公布2000年夏季奥运会主题口号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崔乐泉,2008),以“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等修辞表达着经历改革开放洗礼后的中国是开放、包容的,中国期待通过奥林匹克向世界展示全新的中国形象,更期待能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2001年,随着中国步入飞速发展时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作为申奥代表向国际奥委会坚定承诺,“2008年奥运会需要的任何帮助,中国政府都会提供。……如果发生赤字将由中国政府承担”,这一番话语,不仅流露出对中国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成功举办奥运会的自豪与自信,更彰显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依赖于外部力量、敢于担当世界责任的自立气魄。
4)“拥抱世界”阶段。2022年北京鸟巢上空再次燃起的灿烂烟火,照出“天下一家”字样。2022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指出:“中方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话语中彰显着“民殷国富”的底气、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胸襟,以及中国与世界相互成就、与各国相互拥抱的决心。
从“开门迎客”到“天下一家”,从“能被看到就是胜利”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尽管积贫积弱期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与国泰民安期截然不同,但与世界平等对话、自立挺拔的表达方式却一以贯之。
3.2 从“含蓄内敛”向“昂扬开放”表达转变中的自信性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特点也由“含蓄内敛”向“昂扬开放”深刻转变(表2)。巴黎奥运会期间,以95后运动员为代表的中国青年通过“奖牌献给伟大祖国”“整个中国带给我力量”等话语向世界展示了开放自信、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形成了特属于新时代的体育精神话语,表达出中国平视世界后对“奖牌得失”的从容、对“强大祖国”的信赖、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呈现出鲜明的“自信性”特征。
1)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对“奥运精神”的强调与“金牌主义”的淡化,折射出新时代我国“平视世界”后的自信心态。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拿到金牌奖牌的,值得尊敬和表扬;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央视网,2016)的深切嘱托,还是“我提倡中国运动员哪怕不拿竞技场上的金牌,也一定要拿一个奥林匹克精神的金牌,拿一个遵纪守法的金牌,拿一个干净的金牌”(国家体育总局,2019)的明确表态,抑或是郑钦文“体育精神就是挑战最好的自己,更快、更强……在自己所能及范围内做到最好,不辜负自己”的深刻感悟,其话语都深刻诠释着当今中国对竞技之美的享受、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向世界传递着祖国至上也祝福他国、无缘奖牌也顽强拼搏、追求金牌更追求道德的中国奥运观。
2)95后运动员言语中的乐观自信是对新时代中国开放昂扬精神的生动体现。巴黎奥运会期间,以邓钦文、潘展乐、张雨霏、全红婵等为代表的95后运动员,凭借风趣幽默、大方得体的采访话语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除“中国金牌”之外的一道“中国话语”风景。与前辈相比,他们不羞于接受他人对自身的赞誉与认可,也更敢于表达自身的追求与渴望,其话语表达方式既保留了“谦虚含蓄”的话语传统,也糅杂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锐气与志气,充分体现着中国青年一代生逢盛世的强大自信。
3)从“振兴中华”到“背靠祖国”,95后运动员所表达出的体育精神话语生动记录着爱国情感的转变。正如邓雅文所说:“因为我们国家的强大,我在比赛中才更有底气。”话语的背后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的高度认同,是对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强大祖国的信赖。潘展乐赛后微博发文写道:“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话语背后记录着中国青年一代融在血脉里的赤子之心、生于华夏的民族自豪。显然,95后青年运动员的爱国情感中不仅蕴含着对伟大祖国给予自身坚实支持的真挚感谢,也充斥着自身能够为伟大祖国再添风采的追求与渴望。
以我国95后运动员为典型代表的中国青年,生逢民族复兴及国家盛世之际,怀揣着“背靠祖国”的深厚底气与“平视世界”的从容姿态,以“献给伟大祖国”“整个中国带给我力量”等一系列掷地有声的话语,向世界诠释了中国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源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衷心认同、对新型举国体制的高度信赖、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3.3 从“振兴中华”到“戒骄戒躁”话语意指中的自强性
“自强”意为不甘落后,奋发图强。从“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的奥运三问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根本在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2024)的强国话语,中华体育精神始终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从“体育救国”到“体育强国”的话语脉络(表3),经历了从“振兴中华”到“戒骄戒躁”的话语意指,呈现出鲜明的“自强性”特征。
1)“体育救国”语境下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的“自强性”体现于对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表达。1932年,在“满洲国”的蓄意阻挠与日寇威逼利诱的重重阻碍下,刘长春只身一人远赴美国,旨在向国际社会昭示中华民族的存续与坚韧不拔。《大公报》中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苦难!”字里行间充斥着中华儿女在国破家亡之际也绝不气馁与懈怠的民族气节。
2) “体育兴国”语境下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的“自强性”体现于对不甘落后、共克时艰的信念表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中华体育精神话语成为鼓舞人民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1952年朱德在讲话中指出:“锻炼自己成为铁的体质,保卫我们最可爱的国家”(刘显 等,2024)440,1959年贺龙在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上强调:“鼓足干劲、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刘显 等,2024)441,激励奋进的话语回荡全国上下,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地表达出中华民族不甘落后世界、不屈西方势力打压,党民连心以全民运动实现强国强种的前进信念。
3)“体育报国”语境下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的“自强性”体现于对奋勇进取、振兴中华的方针表达。1981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事中夺冠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韧意志与坚定信念,“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正是当时广大中华儿女真实情感的写照。同时,邓小平在第五届全运会上“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题词也明确传递了当时国家领导层对竞技体育领域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考量。“振兴”“争光”等词汇所迸发出催人奋进的话语力量,有效促进了“体育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激励了各行各业团结奋进推动经济、国防、文化等多领域建设,展示全新中国面貌的坚定决心。
4)“体育强国”语境下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的“自强性”体现于对不骄不馁、砥砺前行的初心表达。纵观当代,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驾马车”齐驱,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奥运强国之列。然而,回观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的表达风格却由“锐利”转为“低调”,内蕴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新华社,2024)的殷切嘱托;高志丹局长“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本届奥运会取得的优异成绩而自然消失”的循循善诱;体育战线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提高训练和比赛水平……把我的接力棒交接好”(央视网,2024)的坚定表态,无不彰显着中国自信却不自满、霸气却不傲气的优良传统。
从“单刀赴会”到“群英赴会”,从“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苦难”到“愿昨日诸位先辈得见这般辉煌”,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始终坚持激励中华儿女保持永不懈怠、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叙事宗旨,记录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难历程。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近在咫尺,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叙事也更加多元,其“自强性”的展现既继承了一以贯之的“慷慨激昂”,也保留了中华文明的“张弛有度”,激励与警醒着全中华儿女牢记保持复兴定力、坚持实干兴邦的自强初心。
4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好回应中华体育精神深化文明互鉴、彰显中国精神、汇聚人民合力的时代诉求,立足传递“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外交理念、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创造“浸润人心、凝心聚气”的话语立场,延续自立、自信、自强的话语特征,中华体育精神应以国际话语为外宣标识、以国家话语为叙事航标,以人民话语为共识基础,构建以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为经,以国际、国家、人民为纬“纵横交错”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体育精神的感染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图2)。
4.1 以新闻媒体、各级体育工作者、运动员为话语主体,共话中华体育精神时代内涵
4.1.1 以主流媒体、新媒体为国际话语表达主体,形成广泛话语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华社,2016),中华体育精神话语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脉,连接国家与人民、中国与世界的话语通道,应以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为国际话语表达主体,占据“国外话语前线”,扭转话语“失声”困境。在展现“中国运动员与他国运动员的亲切互动”“中国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尊重他国文化”等叙事内容之时,发挥好新闻工作者巧妙、及时、柔性的主体传播优势,从而使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更具影响力,激起海内外人民的文化共情与精神共鸣。
4.1.2 以各级体育工作者为话语宣讲主体,明确精神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立足国家,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应以各级体育工作者为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的领航主体,整合各方话语资源,明确中华体育精神话语思想的连续性,依托各级体育工作者的公信力,明确传递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要义,在弘扬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我国在体育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育服务大国外交、体育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丰富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内涵,保障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的时代性。
4.1.3 以奥运健儿为感召人民的号召主体,提升精神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新华社,2024)。以运动员为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中连接群众、感召群众的话语主体,有助于提高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说服力与感染性。一是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用实际行动所充分展示出的竞技实力、顽强意志、道德风尚、爱国情感不仅是对体育精神的直接表达,更是对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极佳诠释,使其在进行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时更具说服力(刘叶郁,2022)。二是“冠军效应”使围绕奥运会运动员进行的专题报道、体育专访更具有“话题性”,进一步提高了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的感染力。例如,巴黎奥运会结束后,以潘展乐、全红婵、邓钦文等运动员为话题标签的短视频,均在社交平台上获赞10万次以上,足以说明奥运健儿的话语表达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4.2 以体育强国故事、体育报国故事、体育外交故事为话语内容,共叙中华体育精神故事
4.2.1 “兼济天下、和合共生”的体育外交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习近平,2015)如何解决好“挨骂”问题成为我国外宣工作的决胜点。因此,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理应诠释好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和合”思想,讲好体育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体育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育元首外交的大国故事,向世界表达好“兼济天下、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
第一,以“体育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体育对外援助”等作为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外交叙事的内容主线,在其框架下融入“胸怀大局”“勇于担当”“自信开放”的中华体育精神。同时,以文化溯源的形式,讲清楚中华体育精神中“和平和睦”的文化之本,弱化援助力度、援助效果等成就性表达。旨在以体育精神为基础,打通中西文明间因思维观念差异而造成的认知隔阂,消除“新殖民主义”等国际偏见。
第二,以元首体育外交故事为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外交叙事的内容基础,柔性表达中国“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思想,破除“国强必霸”的惯性思维。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观看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谊赛时,央视网新闻通稿特意将“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单独加粗,表达中国希望和世界各国携手同行的美好期待。
第三,以“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对话”为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叙事的内容亮点。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的专业性、客观性、全面性解读,让国际社会深刻理解二者的相通性,表明中华体育精神的“世界性”立场,以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理念的交织映射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合共生的东方思想。
4.2.2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翼齐飞”的体育强国故事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站位高远、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有力保障了中国体育事业成为满足人民生活美好需要的题中之义,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体系理应立足展示“昂扬进取、可亲可信”形象的国家立场,把握新时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翼齐飞”的国家叙事主线,诠释好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之力、产业之力、人民之力。
第一,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团结协作”故事为话语内容主线,诠释好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之力。各级体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工作讲话时,应坚持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总基调,贯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的团结协作精神,讲好“上下一心、精诚团结”的新型举国体制故事。
第二,以革故鼎新、厚积薄发的体育产业故事为话语内容亮点。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攀升、政策持续完善、体系持续健全。各级领导在总结新时代体育产业成就的来之不易时,应讲好“惠民”政策出台、新质生产力赋能等举措背后的故事,从背景中生动诠释全国体育战线工作者为释放体育产业经济潜能所做出的的创新求索。
第三,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群众体育故事为话语特色。诠释好中国体育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之本。自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体育精神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一脉相承。各级体育工作者在讲话时应接续“健康第一”精神,讲好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的共建故事,讲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人民故事,展示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特色。
4.2.3 奥运与国运交响、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交织的体育报国故事
中国强则体育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百年来从“奥运三问”到“跻身奥运强国之列”,奥林匹克赛场之上是一代代运动员夙夜不休的拼搏,是一辈辈体育战线工作者将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的接续奋斗。为此,奥运健儿、一线体育工作者应立足“凝心聚气、浸润人心”的人民立场,用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记录真实心声,在镜头前坦露纯粹情感,真诚、热烈、全面地讲好奥运与国运交响的体育报国故事,讲好奥林匹克赛场之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的奥运故事。
第一,充分挖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阶段体育兴国故事,构建以历史为脉络、以体育精神为标识、以运动员或体育工作者为创作者的中国体育事业回忆录。如许海峰在回忆录中详细描绘着自己从小到大的“神枪手”梦想与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真实场景,其中一段写道:“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无数国人都希望在奥运赛场上扬眉吐气,我从来没有如此渴望胜利。”通篇文字并未刻意强调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等词汇,却将“报国之志”滋润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第二,大力宣传“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话语背后的人物故事,以“人文奥运”为主要话语内容,加大对奥运友谊瞬间、遵纪守法等主题的系列报道。如通过对跳水比赛中国荣获傲人成绩后依然主动握手、拳击赛场之上中国运动员击败对手后的主动拥抱等事件进行故事性报道,展示中国代表团对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的践行,彰显中国昂扬进取、自信开放的时代风貌。
4.3 以构建标识化、模态化、数字化传播格局为路径,提升中华体育精神话语效能
4.3.1 创新中华体育精神标识性叙事思路,构建标识化国际传播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体育文明的精髓,形成标识性中华体育精神话语叙事思路,既是保障中华体育精神以自立自信自强文化姿态走向世界的基础,又是对外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与提升中华体育精神知名度的必要之举。鉴于标识的可视性、简洁性、代表性及独特性,中华体育精神标识性叙事思路的形成,应首先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为叙事抓手,以译介标准相对统一的项目为叙事介质,采用“简短、可视、活泼”的叙事方式,构建标识化国际传播格局。
第一,以“武术”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对外宣传的话语标识,体现其独特性。《“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向世界阐释以武术、围棋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连续9年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武术始终被海外受访者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项目。就精神层面而言,武术所蕴藏的坚强刚毅、尚武自强、百折不挠的体育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等民族气节的有力彰显。据此,可围绕“中国武术”提炼一系列中华体育精神话语标识,从“抱拳礼”“立德修身”“刚柔并济”等特有的中华武术话语符号中柔性传播中国传统体育的哲学意蕴。
第二,以“武术”为中华体育精神对外宣传的话语介质,增强话语标识性。鉴于“武术”的英译形式“wushu”已被收录于《牛津英语词典》,其在国际上的话语表述方式较为统一,能够有效避免译介标准造成的理解偏差。因此,在中华体育精神的外宣过程中,应综合借助“尚武精神”的先天文化亮点与“译介统一”的后天语言优势,整合武术所涉及的概念内涵、精神内容、文化范畴等,将其推广至各个国家,增强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记忆点。
第三,转变中华体育精神对外宣传的叙事思路,采用“简短、可视、活泼”的叙事方式,提升叙事标识性。长时间以来,中华体育精神叙事的外宣通道多以政府机构发言和主流媒体为主,中华体育精神外宣话语也多以国家的宏大视角展开,难以与国际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应有效借助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矩阵,采用短视频、微电影等呈现方式,以“个体”为叙事切点,奠定鲜活可感、质朴平凡的叙事基调,形成特有的话语叙事风格。如举重冠军吕小军日常训练视频在海外网站播放量高达400万次。
4.3.2 采用多模态叙事手段,构建模态化国家叙事格局
采用多模态传播手段创新中华体育精神话语表达形式,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情感链接性,使话语受众能够“体验式”与“沉浸式”地感受中华体育精神所承载的中国成就与时代面貌,构建模态化国家叙事格局。
第一,综合运用漫画、视频、海报、图片、访谈和演讲等方式再现官方文件、各级领导讲话中有关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建立互为补充的话语叙事体系。首先,依托非文字表意模态表述领导讲话中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的部分,运用图片或视频等形式提升趣味性。其次,针对非文字模态呈现不深入、不透彻的部分,以文本补充形式提升引领性,旨在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全方位释放领导干部话语力量。如陈可辛运用《夺冠》的电影叙事方式,对“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进行二次创作,利用电影情节使观众从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中感受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华儿女滚烫的爱国热情及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第二,以情感话语与理性话语交融的表达方式创新体育工作者宣讲结构。体育工作者所传递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是框定中华体育精神价值旨归与时代取向的核心。因此,需要将严肃冗长的理性话语与温情质朴的情感话语相结合,使各级体育工作者所传递出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例如,高志丹局长在2023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全国体育战线团结一心、拼搏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实现不了的目标”,富有情感地表达了全国体育战线工作者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和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
4.3.3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精神渗透力,构建数字化人民话语格局
运用数字技术放大运动员所展现出的中华体育精神力量,借助新兴技术手段,消弭“身体在场”与“非在场”的时空边界,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奥运健儿身上所具备的精神感召力。为此,应以运动员为圆心,以数字技术为半径,构建传播覆盖面全、内容涉及面全、受众话语接收渠道全的数字化人民话语格局。提升中华体育精神的渗透力,汇聚中华儿女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合力。
第一,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在运动员精神话语呈现方面,应探索体育赛事传承体育精神的数智化道路。通过全景VR观赛、沉浸式观影等新技术助力互动性话语叙事手法走向应用,营造赛事临场体验感,使受众即使没有身临赛事现场,也可深刻理解运动健儿赛场奋勇拼搏中所蕴含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感染力,激起民众心底深层次的爱国情感。例如,杭州亚运会期间,作为亚运会通信主力军的中国移动以视频定格精彩,以科技超越时空,以数智营造场景,深化群众的“在场感”,传递亚运精神(新华网,2023),让受众在体验与互动中感悟中国体育事业的非凡成就与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魅力。
第二,以运动员为传播圆心,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搭建多样化、实时化、定制化的中华体育精神话语传播平台。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多平台设置中华体育精神的热点议题,充分调动运动员等作为中华体育精神叙事者的积极性,增加体育精神故事的信息曝光率,将运动员所体现出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转化为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气、共谋民族复兴伟业的生活力量。
5 结语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新时代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华体育精神话语也比任何时刻都更加自信与开放,向世界展现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诠释着昂扬进取、自立自强的中国精神。在我国跻身奥运强国、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华体育精神话语理应面向世界,以文明之力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多彩文化世界;立足国家,以话语之力展示“胸怀大局、共创未来”的东方大国形象;立足人民,以精神之力汇聚“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民族复兴合力。从而以中华体育精神标刻体育发展的中国之路,使中华体育精神话语成为记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时空坐标。
想关注《体育科学》内容首发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
转载来源: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
原文制作:孟可馨
原文校对:丁 合 高天艾
原文监制:邱剑荣
学会编辑:莫俊俪
排版审核:徐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