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第二题透视

教育   教育   2024-11-28 09:36   甘肃  

文字∣张红艳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考点设置、设问方式、答案拟定等,都剥离了过去所谓“考点”和术语堆砌的模式,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文化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在做题时要形成“去模式化”的思维意识,针对不同试题总结出不同的规律和方法。下面笔者对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第二题做一个分析总结。


一、试题分析

从近几年高考小说主观题可以看出,第二题呈现出的特点有:

1.考查角度多种多样

近几年的试题几乎覆盖了小说形象、情节、环境、主题、手法等各个方面。

2.问题中蕴含了基础性特征

无论试题如何变化,都跟阅读能力相关,都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比如:“文学效果”“艺术手法”从哪些角度考虑?

3.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设计了单元任务群,强化了“群”的探索取向,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比较阅读就成了重要手段。2022年全国三套试卷考查内容全涉及了比较阅读,认真落实了新高考“教考衔接”的理念。

4.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

这一特点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江上》在第9题给学生补充了一个历史故事,演绎出伍子胥出逃路上的另外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价值取向。

针对以上特点,本文对“去模式化”试题总结规律。

二、读懂文本,做好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学会围绕小说四要素做批注,这样才能迅速感知文本,并且抓住设题重点。为了进一步提升做题的准确性、批注的有效性,建议整体阅读前先审视主观试题,做到对主要问题心中有数。

例1.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2022年全国乙卷)

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审清题干,找准信息区间,确定批注内容。

①弟弟先后在上海、山西两段生活。

②将弟弟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中来叙述。

③两次叙述有怎样的不同感受。

阅读文本内容并进行批注: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巧妙地切换人称,从对弟弟的“你”,到对进步青年的“你们”,从对弟弟的关切担忧,到对中国新青年的关注。“万分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刻画出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抗日青年们的群像,也表现出作者对这群中国青年的敬意,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开始读懂弟弟)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叙述年轻人虽然勇敢无所畏惧,但是处境困难)

……

(在上海期间与弟弟的短暂相处,弟弟虽冻馁交加,但内心充满力量)

……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同在山西抗战前线,但没有看到弟弟,看到了像弟弟一样充满理想、热情的青年,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作者将对弟弟牵挂惦念的缱绻亲情,升华为抗战必胜的炽烈的家国情怀)

(山西抗日前线,姐弟近在咫尺却未能相见,但从与弟弟一样的年轻战士身上,作者对弟弟的成长深感欣慰,并看到中国的希望)

基于批注内容整理答案如下:

9.①由个体到群体,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代青年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

②不同感受:在上海时,“我”对流浪青年们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状态充满担忧;在山西时,看到年轻群体的革命生活充实、快乐而有朝气,“我”深感欣慰,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三、熟悉二元关系试题的答题思路

最近几年,小说主观题多在二元关系上设置问题,比如: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微纪元》;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好处—《赵一曼女士》;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理水》。

除此之外,还有真实与幻觉交织,真实与荒诞结合,叙述与议论结合,叙述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等。

解答这类试题要先分解题干有效信息,再合并信息总结效果。

例2.鲁迅的《理水》(2019年全国Ⅰ卷)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分解信息:文本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如何进行新编的?

合并信息总结效果:“故事+新编”的作用。

整理思路如下:

①故事:鲁迅讲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大禹治水”,富有历史内涵;

②新编:鲁迅加入了新的元素对历史故事进行再创作,比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作品充满时代气息;

③“故事+新编”: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体现了作者的现实思考,达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此题需要三点齐全,因为题干问“‘故事’与‘新编’的角度”)

参考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例3.海明威《越野滑雪》(2020年全国Ⅰ卷)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分解信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什么,另外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是什么(题干隐含的信息)。

合并信息的效果:这样写的作用。

整理思路如下:

①“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表层内容)

②隐藏的八分之七是通过小说表面的八分之一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深层内容)

③这种情节安排的作用: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四、分析情境任务,理清思维角度

这类“去模式化”试题的共同特点之一是以情境任务为试题的主要载体,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要读懂题干设置的情境任务。

例4.冯至《江上》(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江上》这道题创设了两个情境,一是文本,二是以前的历史故事。需要对这两个情境进行比较,然后从几个角度去梳理思路。文学效果关涉的思考角度有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

整理思路如下:

1.原来的历史故事

①人物角度:表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渔夫诚信善良,伍子胥急切的复仇心态。

②情节角度:激烈的矛盾冲突。

③表达效果:故事传奇性强,引人入胜。2.文本的故事

①人物角度:渔夫闲逸善良,伍子胥急躁的复仇心态。人物对比鲜明,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暂时放下仇恨,才能心平气和,做好长远打算,暗合了抗日的时代背景)。

②情节角度:淡化情节,矛盾冲突不激烈,关注人物内心的塑造。

③表达效果: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参考答案:①借无意施恩的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复仇世界构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体现作者的创作目的;②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而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③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例5.王愿坚《支队政委》(2022年全国甲卷)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此题与《江上》第九题是类似的,只不过比较项是以另外一个文本呈现而已。首先分析两个文本的文体特点,文本一是回忆录,文本二是新闻访谈。

艺术表现关涉的思考角度有环境渲染、情节特点、描写手法、叙述方式等。

答题思路整理如下:文本一:

①故事情节完整。

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老胡同志刚毅果敢、意志坚强、信念坚定。

③利用多种描写手法描写人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文本二:

①情节简单。简要概括陈毅同志疗治腿伤的过程。

②人物形象鲜明。陈毅同志刚毅果敢、意志坚强、乐观幽默。

③叙述事件真实,手法简洁。

参考答案:①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文本二叙事情节简约。②文本一重在艺术性,有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还有环境的烘托;文本二讲究真实性,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

多文本比较阅读的试题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文解题,这也是“去模式化”试题的魅力所在。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能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综合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所以,挂一漏万,仅用些许文字不可能全面概括小说的命题特点,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及时整理类似试题,让解题更有规律。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