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桥芦月
cultural relic
老郑州南关街上,横亘着一座百年古桥——熊儿桥。该桥始建年代无考,目前保存的是清乾隆十年(1745),郑州知州张钺重修之双孔石桥。
内容有点长~~~~但都是干货!!!!!
桥
古
韵
名辩证
cultural
relic
关于该桥的名称,主要有三种叫法:一曰“熊耳河桥”,见于王国奇著《河南古代桥梁》;一曰“熊儿河桥”,见于《管城回族区文物志》;一曰“熊儿桥”,见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地名志》。第一种叫法并未详细考察熊儿河的名称来源,属以讹传讹。第二种叫法虽考究了熊儿河的历史来源,却误以河名来命名桥名,先后关系有误。
该桥名称最早出现在清康熙《郑州志》上,其卷三建置志桥梁篇,名曰“熊儿桥”。其次是民国《郑县志》卷三建置志桥梁篇,也沿用此名称。同时,民国《郑县志》还收录了一篇碑文,名曰《重修熊儿桥碑记》,记载了清乾隆十年(1745)郑州知州张钺为解除水患重修熊儿桥一事,可见清时官方和民间均称之为“熊儿桥”。之所以出现其他名称,大概是后人在解读熊儿河来历时,多以河道酷似熊耳为由,自然而然形成了熊耳河、熊耳桥的称谓,这一称谓在古文献亦或古碑刻等资料里是无实证的。
历
古
韵
史渊源与形制演变
cultural
relic
熊儿河桥自元至清,经历了土桥(木桥)——单孔石拱桥——双孔石桥的历史演变。
第
一
阶
段
第一阶段,土桥或木桥。据《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地名志》载:“传说古代有名熊儿的人,带领群众挖河排洪,保护了村庄和良田,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治水功绩,故名熊儿河。”古代郑州河流密布,湖泊纵横,每逢雨季,水患甚胜。传说中的熊儿,带领百姓挖河排洪,并在南门外修桥,后人为纪念熊儿,取名为“熊儿桥”。最初的“熊儿桥”应是土桥或木桥,因修建石桥所耗费的物资与人力甚巨,并非一般乡绅可为,这一点从民国《郑县志》所录《重修熊儿桥碑记》中可以看出一二,清乾隆年间,“州南城外有桥曰熊儿……余叔祖一再修,前郡守张公且三修之矣,皆旋即于圮。余伯凌霄有志兴造,因岁比不登工程浩钜,逡巡未敢发。”郡守和当地富绅多次想大修,皆因耗资巨甚而作罢,何况传说中的熊儿只是一般乡绅,出身贫苦,靠勤劳积攒的财富,很难完成建造石拱桥的工程。所以,最初的熊儿桥,极有可能是土桥或者木桥。
第
二
阶
段
第二阶段,由土桥(木桥)改为单孔石拱桥。金元时期,战乱频繁,桥梁因关乎军事、政治、经济之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工部设有专职管理机构,对桥梁的维修、建造等立项及经费开支均有明确定制。据嘉靖《郑州志》所录《黄公德政去思之碑》载:“郡之境内有京水、须水、梅、泰、栾、巴诸水,横于路者有八,历古及今,各建土桥,有司定例,春毁秋修,所需材木、薪刍、人力,皆赋于民,复坏复修,民不堪扰。”元至元年间,郑州郡守黄廷佐“乘农隙,运贾峪之石,再月而梁成。”元代的郑州州治设在管城,熊儿河横亘于管城南门外侧,流经通往州府方向的主干道,元统治者十分重视桥梁运输,熊儿桥极有可能在此时由土桥或木桥改为单孔石拱桥。
并创立。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第
三
阶
段
第三阶段,由单孔石拱桥改为双孔石桥。民国《郑县志》所录《重修熊儿桥碑记》载:“州南城外有桥曰熊儿,其来久矣……余叔祖一再修,前郡守张公且三修之矣,皆旋即于圮。”乾隆乾隆十年郡守张钺“悯行人治病涉也,慨然起而修理之”,此次修桥,将原单孔石桥修为双孔石桥,为桥之远计,用牛车数百辆,从郑州北东赵镇废弃水闸处,捡回寻丈巨石,排桩架木,“扩旧址而稍长之,南堍之联岸者易土以石,捍冲刷也。向一月者,今增为两,分其流以杀水之势也。逾半载而工竣,约费数百金”。
建
古
韵
筑结构与建造年代
cultural
relic
熊儿桥的北孔和南孔,从建造体量、砌筑方式、装饰三方面看,存在明显的差异。
建
造
体
量
熊儿桥现存桥体长18.7米,宽8.6米(不含现代拓宽部分),高7.1米。北侧桥孔跨度6.35米,拱高3.04米,通高5.88米。南侧桥孔跨度5.88米,拱高2.7米,通高5.53米。
砌
筑
方
式
北孔为分节并列砌筑,南孔为镶边纵联砌筑。拱券呈半圆形,两侧均施券脸石。北孔两侧券脸石均雕有飞禽、花草、海石榴花、凤鸟等图案,中央龙门石浮雕吸水兽头,造型凶猛古朴。护拱石左右两角各雕一龙,龙头向上,呈欲飞腾之状。南孔无雕饰。
北孔
南孔
从这些明显的差异分析,南孔的建造年代要晚于北孔,结合《重修熊儿桥碑记》记载,应是清乾隆十年(1745)新增的一孔。北孔拱券上所雕飞禽、花草、海石榴、凤鸟,龙门石所雕兽头及护拱石所雕之龙,从雕刻手法和生物形态来看,应早于清代。北孔净跨度为一丈四尺,矢高七尺,整券基本上呈半圆形,与宋代建筑法式相吻合,推测北孔可能建于元至元年间。
熊
古
韵
桥芦月
cultural
relic
清末的一个黄昏,郑州诗人司星聚驻足桥头,月色之下,河畔芦花似雪,桥影婆娑动人,便写下了动人的诗句:“一白沉沉月色饶,芦花萧瑟傍溪桥。霜凝野渡华鲜洁,星落寒潭影动摇。”霜凝的野渡、星落的寒潭,以及桥边摇曳的芦花和皎洁的月光,共同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熊桥芦月,自此成为郑州的古八景之一,在郑州人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
维修前的熊儿桥
维修后的熊儿桥效果图
策划:区委宣传部思想道德建设科 区文物局
中共管城回族区委宣传部
编辑 丨王璐
来源 丨郑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