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十一,你是不是也经历了“条条大路通淘宝”?拿起手机,不管打开什么APP,好像都能感知到你轻微的摇晃,然后跳转到那个著名橙色软件——跳到红色软件的也不少。
购物软件为了跳转无所不用其极,生怕你错过了一年好几次的优惠力度;在动物界,也有一些选手很能“跳”,今天就来评选一下这些跳进榜单的动物们。(这个转折也是蛮跳的。)
最高、最远
无论是跳高还是跳远,动物界的冠军可能都非跳蚤莫属。一般来说,跳蚤能跳到自身体长38倍的高度,即7.62厘米,跳跃加速度达到100G(普通人在5G加速度下就晕过去了)。若是人类有相同的能力,可以轻松跳上20层的大楼。
跳蚤为什么这么能跳?还真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利用高速摄像机,生物学家Sutton和Burrows发现,跳蚤似乎或者同时用膝和足发力,或者只用足发力,两种跳跃效果相同。而数学模型证明,实际的跳跃是靠将能量输送到腿末端,也就是“足关节”处来完成的。[1]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下次你跳远的时候,或许也可以试试寻找这种“足部发力”感觉。
最意想不到的目的地
另一个把“跳”写进了名字里的物种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也就是狭义上的三文鱼。
大西洋鲑由著名的“分类学之父”林奈于1758年命名,属名“Salmo”在拉丁语中意为“上升”,即代表其在洄游过程中逆流而上、飞越瀑布时出色的跳跃能力;种本名“salar”则得自拉丁语中的“sailo”一词,意为“飞跃者”。由于其洄游习性,人们在欧洲北部沿海(北大西洋)、欧洲北部和北美洲东部的河流山涧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捕食者也正是利用了鲑鱼洄游的习性,会在鲑鱼出没的河流当中蹲守今年的美味。当然,鲑鱼也并不会坐以待毙,有时,它们也会出现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棕熊的脸上……
摄影师:John Chaney丨Comedy Wildlife Photography Awards 2022
最意想不到的选手
若是不那么严格定义“跳”的方式,那么一些意想不到的选手也能参赛。
是的,这是一条正在飞翔的蛇。更正确的说法是“滑翔”。金花蛇(Chrysopelea sp.)生活在东南亚茂密的丛林中,演化赐予了它们在林间滑翔的能力。金花蛇可以用肌肉力量张开肋骨,把圆筒状的身体“压扁”,从而增加降落时的阻力。这种滑翔有时能持续上百米远。
金花蛇滑翔时张开的身体丨jeb.biologists.org
最稳
如果你看过社交媒体上猫咪滑跌的小视频,可能就会发现它们总是能四脚落地。凭借着灵活的脊柱,猫可以在空中弯曲旋转身体,从一开始的面朝天空轻松转变成面朝大地,最后微屈四肢,做好着地姿势并最终四肢落地。
两套旋转动作的叠加丨reddit.com
BBC做过一期名为《Life in the Air》的节目,其中有一组慢镜头揭示了猫是如何克服万有引力,以四肢着地的:
图片来源:YouTube
节目里身姿矫健的猫科动物,就是广泛分布在非洲、亚洲的狞猫(Caracal caracal)。狞猫体型苗条,四肢长而有力,它的毛皮一般为赤褐色、褐色、浅褐色,也有少数黑色的个体。亚洲狞猫的体色相较于非洲的更浅一些。狞猫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头顶那竖立着的尖尖长耳,耳背是黑色的。
狞猫丨animamia.jp
狞猫是猫科动物中捕猎的一把好手。它的耳朵上的天线可不仅仅是好看的装饰,而且能帮助收集猎物发出的声响,感知猎物的方位和距离;它的四肢肌肉强壮有力,为每次出击提供了惊人的弹跳力,让它可以轻松跳到2米高处捕捉空中的鸟类。
狞猫抓鸟。图片:YouTube
最烦人
每个被鱼刺卡过喉咙的人,恐怕都要发出一句质疑:为什么鱼要长鱼刺?
答案可能就是:为了跳。
许多我们常见的食用鱼都具有肌间骨,也就是常说的鱼刺。肌间骨细小但尖锐,外观类似于Y型树杈;但依据品种不同,树杈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和演化外观。
不同样子的肌间骨,光看图片吃货们都能感到万一扎了喉咙的痛感丨ejpau.media.pl / Andrzej Dowgiałło
不同的鱼类拥有的肌间刺数量不同,一般能反映出鱼类的进化程度及所处的生息环境。许多常见的具有肌间骨的食用鱼,肌间骨数量非常可观,比如鲤鱼约有99根,鲥鱼约143根,白鲢约123根……密集程度让不会挑鱼刺的人直呼劝退。
箭头所指,就是肌间骨丨researchgate.net / Baolong Bao
肌间骨多的鱼,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千辛万苦剔尽骨头,却发觉得到的丁点鱼肉肉质松软……这与肌间骨本身发挥的功能分不开。
目前科研界主要的观点认为,肌间骨的作用是用来支撑鱼的肌肉,协调鱼的运动,尤其是纵向运动。许多本身运动量(游泳程度)不高的鱼类,因为有了肌间骨,关键时候也能具有较强的肌肉运动能力。最常见的便是那些一受惊就能跳出水面一米多高的白鲢鱼——你说白鲢平日也只是在湖里兜兜转转,从来都不进行长途游泳等“身体锻炼”,哪来这么好的体力。其实,白鲢的高跳表演中,肌间骨的功劳不可忽视。
正是由于肌间骨有如同骨架般撑起鱼身体的作用,肌间骨间含有的许多分散小块肌肉自然就不需要过高的弹性和紧实度,鱼的肉感也就相对松散。
纷纷蹦出水面的白鲢鱼丨wikipedia
最极致
为了在严酷的澳大利亚沙漠地区生存下去,很多动物都演化出了独特的能力。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动物——袋鼠,就是一种把跳跃当作生存本领的动物。
现存最大的袋鼠是红大袋鼠,喜欢生活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沙漠、草原、灌丛和开阔林地等,除了较为湿润的地区,几乎在澳大利亚全境都有分布。
红大袋鼠丨pinterest.com.au
红大袋鼠虽然和人类一样也是两脚兽,但并不会直立行走,只会跳跃。成年雄性一跳可超过9米远,近2米高,时速可高达每小时65公里。
跳跃对于红大袋鼠而言,是一种非常节省能量的行进方式——跳得越快,能量利用率越高。它们全速前进的时候,能量回收率可高达70%左右。
跳跃中的袋鼠丨The World Safari / youtube
红大袋鼠主食是草,也吃一点树叶,能长时间不喝水,仅从食物中获取水分,肾脏也能高度浓缩尿液;在旱季,它们会沿着水道找寻食物。
红大袋鼠大多在夜间活动;天热时,它们会躲在阴凉处,减少运动,并不断舔舐自己的小短手,这是因为小短手的皮肤很薄,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样口水在蒸发时就能有效地带走热量。此外,它们还长有一层隔热的毛。
“好热啊,没有冰淇淋舔就只好舔小手手了。”丨Jami Tarris / photoshelter.com
最假
小学课文里让人最印象深刻的一篇童话,可能就是《斑羚飞渡》。一大群斑羚被猎人逼到悬崖边,在头羊的组织下,小羚羊踩着老羚羊的背跳到悬崖对岸逃生,老羚羊却为此甘心坠崖。
这画的也不是斑羚
但幸运的是,这样壮烈的场景并不会发生在现实中。首先,生活在郁密丛林里的斑羚和鬣羚并不聚成大群。《斑羚飞渡》中所描述的“一大群”不会出现。其次,斑羚擅于攀岩,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难不住它们,用不着这么舍命。
斑羚在林地里的分布非常稀疏,在泰国Om-Koi野生物避难所这个有效保护的山区里,灰斑羚的密度大致只有每平方公里5头左右,在当地记录到最大的一群,只有8头成年斑羚和2头小羊,在印度,最大的灰斑羚群也未超过11头。
斑羚的蹄子很尖,因此只要找到一丁点儿“平面”,它们的蹄子就可以像钉子一样踩在上面。斑羚的蹄是“偶蹄”,蹄上长着两个间距相当宽的趾,这样一来即便一时找不到平面,斑羚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偶蹄插进岩壁缝隙,以固定身体。
岩壁上舔盐的中华斑羚(N. griseus)你找到了吗?|摄影:马文虎
最魔性
今天参赛的不仅有跳跃的选手,跳舞的选手也被发掘出来。不少动物在求偶时都会用舞蹈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但要论里面最魔性的,艾草松鸡(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一定能拔得头筹。
有“鼻毛”的艾草松鸡 | Wikimedia Commons
在求偶时,艾草松鸡虽然也会抬起并展开尾羽来炫耀,但必跳的“抛胸舞”才是吸引雌性的独门杀器。只见雄性艾草松鸡在挺胸的同时用力吸入空气,让胸前的两个黄色气囊膨胀得像荷包蛋一样。艾草松鸡的头部本来就比较小,当膨起气囊的时候,不知情的围观群众很难一眼发现它的头在哪儿,容易把气囊看成臀部甚至睾丸,尾羽看成翅膀,觉得这种鸟的姿势过于奇葩。
妹子,看我的胸!| Wikimedia Commons
随着挥动翅膀的辅助动作,雄性跳起了“抛胸舞”,最主要的动作是不断地向前抛起、抖动两个大气囊,营造出“波涛汹涌”的激烈效果,再伴以喉咙中发出的咕咕声、气囊缩小时发出的类似爆破的哨声作为配乐,头部在气囊缩回时向肩膀后甩,再重新吸起气囊,重复一遍原来的动作。为了彰显自己的耐力不凡,这一套求偶舞蹈要跳上几个小时。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叹:拼就一个字。
大丈夫,萌大奶 | globalzoo / youtube
动物界的跳可能是它们的生存手段,作为人类,买买买或许也是活下去的期盼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购物软件的跳转好像也没那么面目可憎了。如果明年的双十一还有这么无孔不入的跳转,那么我们就明年再见吧!
参考文献
作者:Argus、少侠小黄鸡、开水族馆的生物男、海鲜知道、瑶华、Brooke、王放、Greenan
编辑:七月
题图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