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儿童团到民兵连
李恒彪生于革命家庭,家中共有父母亲以及弟弟妹妹六人,父母亲均为中共党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恒彪的父母均参加了冉庄的地下工作。他至今还记得父亲对母亲说过,“我们县政府的同志每天从日本鬼子鼻子底下穿行很危险,说不定哪天就碰上我。如果我不幸遇难,要带领家人跟共产党走,只有跟着共产党我们才能生活下去”。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年仅十岁的李恒彪加入了学校成立的儿童团并担任团长,李恒彪说:“那会儿每天带领儿童团上操场练步法,唱抗日歌曲,在县城里接受训练,返回村内教团员们用木枪练习刺杀”。
1939年,因叛徒出卖,李恒彪的父亲被日寇残忍杀害。父亲牺牲后,母亲将他送进了冉庄民兵连。当时,李恒彪年仅14岁,尚未成年,民兵连长起初并不愿意接收他,在他母亲的一再坚持下,民兵连长终于同意了。李恒彪到民兵连以后,把儿童团训练刺杀使用的木棍换成了钢枪,正式成为连队内年龄最小的一位战士。
02
担任爆破排排长,深入敌后
进入冉庄民兵连后,李恒彪作战勇敢,争着做最危险的拆炸弹引信工作,成功炸毁了平汉铁路上必经的铁路桥,切断了敌人的运输线。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李恒彪很快成为了民兵连中最年轻的爆破排排长。
在敌后进行游击战,需要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在采访过程中,李恒彪为我们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在一次深入敌后的游击突围战中,李恒彪不慎将一个装有子弹的子弹袋遗落在老乡家。在当时,子弹是相当稀缺的,连长得知后交给他三颗子弹并说道,“战场上千变万化,你是排长把一排人扔了,谁负责你的排,我给你三颗子弹用,虽然很少,但是咱们游击队、八路军都有仅凭刺刀、手榴弹打败敌人、战胜敌人的本事”。突围成功后,李恒彪和战友背着柴火,巧妙伪装后返回敌占区,最终返回老乡家找回了子弹袋。这件事让李恒彪深刻地认识到,对敌斗争,要不得一丝马虎。
1942年日军展开了泯灭人性的“五一大扫荡”,面对残酷的“扫荡”和严密的封锁,冉庄民兵决定制造“土大炮”来打击敌人的气焰。大炮是需要钢铁才能制造的,由于敌人封锁,重型物资无法运输进来。李恒彪回忆道,冉庄民兵锯倒了一棵生长多年的榆树,将其树干从中间剖开掏空,镶上炮膛,合起树干,用铁丝箍紧,在后面钻上安装导火索的孔,制成了一门看似简陋却威力巨大的榆木“土大炮”。冉庄民兵使用这门大炮攻打耿庄炮楼时,敌人误以为是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攻击,都乱开枪壮胆。
李恒彪参与央视《国家记忆》节目拍摄
03
挖凿“地下长城”,抗击日寇侵略
地道战是冉庄民兵抗击日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采访期间,李恒彪向我们回忆了冉庄民兵连挖掘地道的故事,“最初,冉庄人民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开始挖掘地洞作为藏身之所。随着战争的发展,这些简单的地洞逐渐演变成了更为复杂的地道系统,当敌人从一个洞口进入地道时,村民能从另一个洞口逃脱”。
为抗击日寇,冉庄全村动员了2000多户家庭,有600多人口参与了地道的挖掘工作,最终挖出了长达32华里的“地下长城”。挖掘地道工作并不容易,“最初的一天只能挖掘七寸,后来进度逐渐加快,从七寸跃进到五尺。民兵连战士分工合作,男女老少齐上阵,地道挖掘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谈起地道战的经历,李恒彪回忆起,“ 冉庄地道口开始是隐蔽的,敌人发现不了,后来被敌人发现后,我们就设置了公开的和隐蔽的两种类型的地道口。公开地道口是为了让敌人看见走进来。但是这种入口就像《地道战》里电影演的一样,我们早早在下面做好了埋伏,下来一个敌人我们就击杀一个。因此,敌人也害怕进入地道。一直到日本投降,他们也不知道冉庄民兵是什么模样”。
在敌后战斗中,面对日军大规模的进攻,李恒彪和民兵连战士在乡亲们支持下,巧妙利用地道战战术,依靠手榴弹、地雷、撅把子枪(民间制造的一种土枪)与敌人展开了平原游击战。抗战后期,敌人在一周内三次进犯冉庄,冉庄人民在地道战中,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据李恒彪回忆,在最后一次地道战中,日军以清苑县大白团为据点集结了1500多名日军对冉庄民兵连进行围剿。在这场战斗中,李恒彪和战友刘大雨沿着地道突袭敌人,两人仅使用撅把子枪和地雷,发挥聪明才智,与逼迫村民挖掘地道的日军周旋,成功战胜了入侵冉庄的敌人。
整个抗战时期,冉庄军民利用地道和敌人作战80多次,杀伤敌人2100多人,而冉庄参战民兵没有一人牺牲,仅有一人负伤,李恒彪回忆道:“凭撅把子枪、地雷、手榴弹战胜了日本的洋枪、洋炮”。
★
抗战馆工作人员在采访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谈起对年轻人的寄语,李恒彪语重心长地说道:“教育后代不光要在口头上教育,更要落到实处,希望年轻人不能忘记过去,要把我们当时仅使用撅把子枪、地雷、手榴弹打日本鬼子,上了战场敢拼敢闯的这种精神贯彻到现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抗战老兵口述史项目持续进行中
感谢中共北京市委老干部局
对本次采访活动的大力支持
撰 稿:黄新伍
编 辑:邹占兵
审 核:亢 宁
监 制: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