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的每个阶段,挑战是必然的,舒适是暂时的。这些挑战贯穿于我们的职业生涯,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自我的迭代。
然而,职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忙。忙,意味着我们可用的时间有限,意味着我们必须“好刚用在刀刃上”。所以,我们需要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在职场上不断破局。
今天,我想分享书中的第一个观点,也是大家要最先想明白的问题,就是:职场人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假设你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需要挑选一位员工参加总经理座谈会。在这个会上,总经理想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对公司的建议。你有3个下属,你将从哪几个维度来筛选出适合的员工?
有的人关注“表达能力”,因为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表达不利索肯定容易出丑;有的人关注“业务能力”,因为自身业绩不够硬,很难说出有价值的内容;还有的人关注“忠诚度”,老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有更深的理解;也有人会关注“个人意愿”,把这个信息发到部门群里,谁报名就让谁去。
每个人的答案,其实都反映出他对职场的理解。在职场上,什么最重要?作为员工,我们很容易从自身角度去理解“核心竞争力”。有的人会强调专业度,因为它是立业之本;有的人会强调资源,因为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也有的人会强调交际能力,比如会喝酒、会察言观色,因为总要求人办事。
这些答案都不能说错,因为它们都是我们人生经历的提炼,也都曾帮助我们获得过认可。不过在今天,我想提供一个大多数人很难接触到的视角:企业到底是怎么看待人才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一个更核心的问题:人是怎么产生绩效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表达:
绩效=我能够x我想要x机会
比如,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他渴望写出一本独立署名的书,那么当一位优秀的编辑向他发出邀约时,他一定会同意,并且努力写出一本好的作品。在这个案例里,“擅长写作”对应的是“我能够”,“渴望写出一本独立署名的书”对应的是“我想要”,“邀约”对应的是“机会”。
对企业来说,它有的是机会,核心就是要判断员工是不是“能够”和“想要”,这就需要有一套评估机制。
有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开发了一套KF4D模型,该模型通过四个维度评估员工的“能够”和“想要”,被广泛应用于人才招聘、晋升选拔等场景中。
维度一:能力(Competence)。即在某个岗位上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对于客户关系岗位,沟通能力就是必选项;对于销售总监来说,团队管理能力则是必选项。
维度二:经验(Experience )。即与某个岗位相关的业务经验。例如,某个人之前在竞企做销售总监,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那么在应聘同行业相关岗位时,便会更“合适”。
维度三:特质(Trait)。即一个人对外部环境与各种信息的反应方式、倾向与特性。比较常见的是性格特质。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外向、内向就是如此。对于一个销售总监来说,外向肯定是更好的,因为经常需要对内对外打交道。
维度四:动力(Driver)。即他为什么想做一件事或不想做一件事。比如,一个人的动力是希望有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不希望有太多挑战,那么这个人便不太适合销售总监的岗位。
在这个模型里,能力、经验和特质对应的是“能够”,动力对应的是“想要”。有了这个模型,企业便可以针对特定岗位,描绘出对应的“人才需求画像”,继而评估某个人是否合适。回到开头的案例,我们可以怎么来评估一位员工是否适合参加总经理座谈会呢?一张简单的“人才需求画像”就是:
— 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合格,能够把事情说清楚;有战略高度,能够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
— 经验:工作业绩上不错,绩效考核排名靠前;如果之前参加过类似的会议最好,能更快适应环境。
一 特质:最好是性格开朗,乐于沟通的人;当然也不要过于大大咧咧,否则会让人觉得不稳重。
一 动力:个人有晋升动力,也希望通过这个场合展示自己。
有了标准,部门负责人便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哪一位下属更适合参加会议。对于职场人来说,也可以利用这套工具反思:自己与公司的要求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完成自我提升?
至于具体应该怎么理解和使用这些维度,在这里就不剧透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购买实体书,继续阅读!
-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