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脉动
孕育绿洲
让这座古镇有了最初的形态
这里自汉以来便是边塞军事重镇
明代,原生活在南方、中原一带的家族
陆续迁入
在这里铺起石板路
修起大宅院
建起老祠堂
把江南藏在这片极边之地
这里就是位于黄河兰州段下游
地处榆中县北部的青城古镇
青城,源于此——
九曲黄河与万里丝路共舞
西北雄奇和江南秀美交融
在这块黄河冲积绿洲上
西汉开始移民戍边、屯田固疆
唐朝筑龙沟堡
北宋名将狄青在龙沟堡的基础上
顺黄河再筑新城
后人为纪念狄青
将新建城池命名为青城
这是青城古镇营建的起点
也是古镇得名的由来
晨曦中的黄河兰州青城古镇。王生晖 摄
在漫长的岁月里
丰沃的土地
孕育了古镇“鱼米之乡”的美誉
发达的码头
打开了古镇对丝绸之路的畅想
西北土特产从这里装上
浮力好、载重大的羊皮筏子
顺黄河而下 商通南北
青城,兴于此——
“水烟兴青城兴”
明代,青城古镇开始栽种水烟
凭借得天独厚的
气候、土质、光照等自然条件
青城所产烟叶膘丰厚实
逐渐畅销南方
于是水烟制作工艺和
水烟作坊应运而生
鼎盛时期
青城古镇水烟作坊多达200余家
产品销往全国
甚至远销东南亚
那时的青城见证了无数水烟产业创造的辉煌
青城开始以富庶闻名陇上
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
罗家大院中展示的水烟工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周、罗、吴、高
四大水烟作坊的故事也在这里传承
如今
站在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罗家大院里
遥想当年多少勤劳的烟匠在这里忙碌
多少家族的喜怒哀乐
多少烟坊的兴衰荣辱
在这里交织共鸣
从繁荣到落幕
如今空蒙寂静的深宅
仿佛是另外一个时空
青城,风雅于此——
“风雅青城,仁义之乡”
因水烟兴盛一时的青城
也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的遗存
城隍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摄
富丽堂皇的隍庙 庄重肃穆的祠堂
青石铺就的巷陌 飞檐翘角的戏楼
古朴典雅的书院 鳞次栉比的民居
其建筑风格多样 南北荟萃
保存完好 数量众多
高家祠堂。(图/榆中县融媒体中心)
2007年青城古镇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3年青城古民居建筑群落
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若说建筑之美是造物之功
那么青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雕一塑一画”
(注:砖雕、木雕、石雕,面塑,麦秆造型画)
实乃人文之趣
青城面塑。(图/榆中发布)
其点缀于厅堂楼宇、庭院台阁
每一处都是
都是沉淀的历史
都是厚重的底蕴
民俗文化 古香古色
民间艺术 触手可及
让人浑然置身于历史的瞬间
古民居“五子登科”照壁。(图/兰州文旅微信公号)
还有青城小调、英雄武鼓
一曲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一曲是仁义忠厚、家国情怀
青城书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另外
自清道光十一年,青城书院建立
这里先后走出
翰林1名 进士10人 文举人24人
孝廉方正8人 贡生83人
还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
学风悠扬
民情雅致
是书香在这座城酿出的气韵
青城,烟火气于此——
古镇陈醋
调佳肴色正味悠香
青城长面
宴亲朋情深意更长
青城长面制作过程。(图/吃喝玩乐在兰州微信公号)
青城臊子面。(图/吃喝玩乐在兰州微信公号)
青城的烟火气至凡至简
正应了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碗长面
佐以豆腐、黄花、木耳等调制的臊子汤
承载着雕梁画栋间的烟火可亲
盛满了美好祝愿和欢乐祥和
一壶陈醋
将香酸绵长融入生活智慧
把平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如今的青城古镇
有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有“老柿子树”的动人故事
盛夏时节,青城古镇荷香四溢。(图/榆中县融媒体中心)
有凭栏十里 荷花飘香
有稻禾千亩 田园牧歌
有荡舟湖心 自渡从容
有吟诗举酒 醉卧茅亭
庭院景致。(图/榆中县融媒体中心)
在繁华时尚的都市边缘
向人们提供最安逸温柔的水乡
黄河绿洲 江南风雅
烟火漫卷 往事浩瀚
这,就是青城古镇
青城古镇古民居。(图/榆中县青城景区管理委员会)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薛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