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湾村位于平塘县牙舟镇,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6.66亩,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水稻、玉米等,202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156.84元,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陈家湾村的群众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四月八”“端午节”和“七月半”。“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传说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所以也称“牛王节”,村民身着民族盛装,制作节日特色美食——五色糯米饭,族人齐聚举行各种活动欢度这个节日。陈家湾村过“端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过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过农历五月十五。节日这天家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祭祀祖先,村民上山采药或走亲访友,包的粽子有灰粽、板栗粽、肉心粽等。每逢农历的七月十三、十四两天,陈家湾村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酒、肉过“七月半”,做酿豆腐供奉祖先,到了七月十五这天,家家举行祭祖仪式,给祖先烧纸钱和供奉“刀头”(肉)、酒、菜以及糖食果品。到了傍晚,各户用一根长竹竿插上一个大南瓜,把点燃的数十支香插在南瓜上,高高地竖立在自家的庭院当中,俗称“插香瓜”。用来祭天地、祭寨神、山神,以及在战争中死难的族宗。
陈家湾村的文物遗迹有陆氏族谱碑。陈家湾村现存陆氏族人重要纪念物——陆氏族谱碑。此碑位于陈家湾村兰垦寨樟木树脚,碑为青石质,四楞碑,有帽。墓额横向楷书阴刻“玉月台”,碑正面竖向楷书阴刻11列,满行22字,共约250字,主要记载陆氏家族字辈排列,各分支所在地。碑帽高0.21米,宽0.6米,碑通高1.40米,前后0.48米,左右0.42米,保存完好。此碑对研究民族发展、分布提供了参考和佐证的实物依据。
陈家湾村实行一夫一妻家庭婚姻制度,一般同姓、同宗不通婚,少数同姓不同宗可以开亲,儿女姻亲讲究门当户对。国家倡导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意愿后,男女青年可自主选择伴侣或经由他人介绍,双方达成婚姻意愿,可由父母或族亲长辈组成求亲小组,前往女方家庭,交换双方生辰八字,称为“讨八字”,将男孩的出生年月日写在鸾书上,求亲成员一般以猪头肉、白酒、白糖及少许钱款、彩礼等表达求亲诚意,由媒人和族亲送到女家。女方父母及族亲接受即为达成意愿,同时女方家庭会宴请宾客,而后将女孩出生年月写在男方家送来的鸾书上。男方家带回后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双方家庭会告知亲朋好友喜讯。婚礼当天男女双方家庭都会摆酒席,约定接亲与送亲的时间,男方及亲友团成员会按时到女方家庭接亲,为增进来访成员间友谊,女方亲友会设置拦门酒,在载歌载舞的气氛中升华友谊。亲朋好友到婚礼现场后会向主家赠送棉被、米酒及礼金,表达对他们的祝福。这里的小家庭大多“男主外女主内”,所生子女往往随夫姓,也有两个子女各随父母双方姓氏的情况。
陈家湾村的特色美食有血灌肠、腊肉及豆腐。血灌肠家家户户都爱吃,其历史悠久,距今300余年。古时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吃到猪肉的机会较少,贫苦人家在春节到来前宰杀一头猪来庆祝,为最大限度的食用猪肉,会把杀猪时留存的猪血加工制作成血灌肠。血灌肠在制作之前要精心备料,先到集市采买五香粉及淀粉,制作时先将猪血放入30%的盐水溶液里,用木棍搅拌,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适量地灌入洗净的猪肠之中,待其血浆、面汁混合体在肠内凝固后,即可放入锅内用小火温煮食用。这里的腊肉深受广大食客喜爱。选择新鲜的猪肉,将猪肉切成5厘米宽的肉条,用盐、花椒、麻椒等进行腌制。在腌制的同时,给猪肉表面均匀涂抹高度白酒,然后将炒好的盐、花椒等混合物研磨成粉末,再次均匀涂抹在猪肉上。腌制过程中需要每天翻动猪肉,确保腌制均匀。三天后,将猪肉挂在通风良好、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晾晒一个星期,直到腊肉表皮变干,再准备一个锅,底部垫上锡箔纸,加入米、白糖、茶叶、橘子皮、松柏树枝等,放上晾晒后的猪肉,盖上锅盖,用中小火慢慢烟熏,直到腊肉达到理想的颜色和口味。烟熏后的腊肉需要再晾晒几天,以确保风味更加浓郁,就可以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需要时可以将其蒸熟或煮熟后食用。
陈家湾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和“党支部+农户”的模式,与建档立卡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葛根种植产业,规模从500亩扩大到800亩,目前葛根系列产品有葛根茶、葛根粉、葛根面、葛根月饼等,其产品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效带动全村232户群众增收。该村将种植收益的15%分红给建档立卡户,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在基地打零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的收入。陈家湾村的肉兔养殖存栏1万余只,客户近200家,销售额预计200余万元。
山水黔南
编辑/朱金花 审校/岳大铮 审核/李正东
▼滑动查看更多
点亮在看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