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原广告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副教授,文学博士。
点击下方查看视频内容
我们都是“hiangnei”
叶凤琴的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于1996年8月至2004年期间任职于福建经济学校,担任广告学教研室主任。2004年传播学院成立之际,学院需要各科目任职教师,叶凤琴经恩师陈培爱(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介绍,给当时在学院任职的刘泓老师发去简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课,叶凤琴正式加入传播学院,她说“这算命运的步伐”。
刚成立学院的时候,老师们每周要去闽南科技学院上课。闽南科技学院在泉州市康美镇,“我自己基本上是当天下午两点从老校区出发,坐车三个小时,到泉州吃个食堂,第二天上一整天课,晚上六点半坐车返回师大,到福州大概十点,第二天再开始上师大的课。”叶凤琴说,专业创办之初,所有老师的教学都经历这样的奔波“磨砺”。
最初老师不多,学院像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白天上课,晚上同事们经常有各种聚会,每天都挺快乐的。”叶凤琴回忆,“临时办公地点在仓山校区的游泳池上面,我们探讨完学院的事情之后,从游泳池‘空中’走下来,跑到学生街去找个大排档,要三两瓶啤酒,几个烤串,就在那聊了侃了。特别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精神自由,学术也自由,像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按福州话说,我们都是hiangnei,兄弟。”
福建省传播学会第一任会长的归属问题让叶凤琴印象深刻。“颜纯钧院长和陈培爱老师互相谦让,两个老同志都很可爱。那时候厦大跟师大之间成为了很友好的兄弟院校。”叶凤琴回忆道,“第一届开会的时候,福建省内开设传播学的院校并不太多。现在队伍不断壮大,外省高校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正是在这种“我们都是hiangnei”的氛围中,年轻的师生们和年轻的传播学院彼此结缘,共同成长起来。
“强关系”的“忘年交”
叶凤琴提到师生之间近似家人的关系,“没有年龄界限,没有师生边界,像朋友一样分享成长的糗事”,是一种“忘年交”。在老校区,老师和学生住得近,学生可以随时找到老师一起沟通。在没有微博、微信,只有电话跟邮件的年代,师生沟通更多是线下面对面。“按照传播学来说,我们应该叫强关系,不是弱关系。”叶凤琴笑着说。
回忆起第一届32个学生,叶凤琴还历历可数。“第一届学生有很多好玩的事,比如说一个学生那时候就开始创业,类似校内跑腿平台,现在他回老家创建自己的品牌,直播卖土特产之类。还有一个最开始在广州开广告公司,现在好像做一些自我觉醒教育。还有一个学生一直在广告公司,职位现在挺高的。”谈起学生们,叶凤琴很骄傲。“我现在都还很怀念蚁巢。我12点下课,下课后就过去和学生一起讨论。晚上为了研究比赛,学生们组团熬夜,培养出很深厚的情谊和团队精神,最终也收获了学院奖、金犊奖等优异成绩。”
在她眼里,当年的相遇,成为后来生命的不断回馈,不断滋养彼此的能量来源。每年教师节群里的祝福和数字小蛋糕,就是她的小温暖小幸福。“我认为师生关系,对于学生,除了家长,只有老师会无条件原谅学生。而作为教师,我觉得这是在普通生活之外的另一种人生,这个人生里你永远不会老去,学生永远反哺给你最新的思想,我觉得这是一种最幸福的生活。”
叶凤琴形容学生们是蒲公英种子,清风吹到哪里,他们就能够在那里滋养自己,再成长为一株株完整的蒲公英,“我们不一定教出大导演、企业家,但是我们教育出温暖周围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回馈社会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小小的成功之处,这就是很完美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以衡量这份快乐。”
与时俱进的“小火苗”
回忆起广告学创办经历,叶凤琴说,“我想应该有几个原因。一是起初我们有很多层次的办学。刘泓老师在协和学院帮忙创办了文产系,老师很多是本部派出去的,所以算是先在协和教广告。”她回忆,当时还开设各种函授班、自考班、专升本班,和闽南科技学院合作办学,同时还伴随着网络教育学院跟福建省广告协会的创办。
随着各大高校开办广告专业,广告学老师的需求量增加,于是学院在2006年进行广告学专业申报,起初只有叶凤琴和刘泓两位老师,之后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并且伴随当时各层次班级的教学“孵化”,学院的广告学也逐渐形成较成熟的培养模式,最终在2008年正式成立了广告学专业,开始第一届招生。
广告学专业不断探索教学思路。叶凤琴回忆道:“那时候我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我当时对业界的认知是重视学生的创意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传统的策划人、创意人、客户服务人员。”叶凤琴说,从规整性来看,广告学被称为应用型文科,而从业界来看,偏向于术科,所以动手能力在业界实践中非常重要。“广告学大量理论是业界反哺的,我们希望学生参与到行业当中实践,然后跟学术理论互相对照,得到自己的体会跟领悟。”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老师们都自觉以赛促教。她说,“老师们会关注学期内有没有比赛,还有什么样的命题,如何跟课程结合。”为了紧跟行业趋势,当时还设有一门“总监进课堂”课程,学院聘请各广告公司总监负责部分课程,形成一些系列讲座,便于广告学专业根据行业的需求,来修改培养方案。
在暑假,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会去广告公司实习,老师们也会带队去相关高校、行业发达的省份,以及国际性广告大公司,学习广告教育的优秀案例。叶凤琴回忆道:“我记得我们去了广东省广电,旭日集团,拜访了深圳大学,在上海去了威翰和wnk,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我们去谈合作,去建实践基地,看他们的广告教育值得学习的地方。”2012年,我院广告学专业和台湾世新大学合作,采取“3+1”联合培养模式之后,教研室老师也去世新大学集体交流学习。
专业老师们鼓励学生勇敢走向行业,去“北上广深”等广告行业发达的城市学习。但在2019年左右,新媒体浪潮带来技术冲击,“传统的‘航空母舰’培养形式不太适合于行业的发展,开始出现很多‘小而美’的创业热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也随之有不同变化,涌现考研、考公、考编等等。于是这个阶段的广告学专业开始注重“素质的培养”。叶凤琴说:“我们会鼓励学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管走向什么方向,希望他们都可以跳跃着很可爱的人生的小火苗。”学院课程设置也紧随行业变化,叶凤琴回忆,“比如说微博出现的时候,黄果老师的社会化媒体营销课程就开设了,还有曾莹老师的文案写作课程来针对公众号的发展,还有张旭耀老师等都开设过跟新技术相关的课程。”
2022年,学院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前身就是广告学专业。叶凤琴说:“我们需要年轻的新鲜的血液,因为他们是最拥抱技术前沿的,他们的思想是最自由的,并且作为网络原住民来说,是最懂互联网的。”无论是与时俱进的专业,还是迅速更新的行业,都需要“跳跃着人生小火苗”的师生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努力。
“这是很温暖的工作”
“广告学”三个字和叶凤琴个人的生命历程紧紧联结在一起。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叶凤琴形容自己是“很纯正的广告人”,一路以来学广告、教广告、做广告,研究广告,叶凤琴笑说“青春献给了它,爱情献给了它,家庭献给了它”。不管是自己策划广告,还是学术研究和广告学教学,对于叶凤琴来说都是快乐的事情。“我觉得广告永远传达的精神都是快乐、真善美,都是社会的正面,它能唤醒人们的这种情感,引起人性的共鸣,这是很温暖的工作。”叶凤琴也与师生们一起,不断迎接更新的挑战,继续这份温暖的工作。
对于正值“20岁生日”的传播学院,叶凤琴说,“作为老师,我期望自己满怀情感过好教师生涯,以理性的标准来追求自己职业的成功。大家都坚守教育者的责任,学院一定会越来越好。”
心怀温暖,人生处处是跳跃的火苗。传播二十年,学院的星星之火也愈燃愈烈,向着光明永不凋谢。我们在强关系“忘年交”的温暖怀抱中成长,在行业和学界与时俱进的热烈氛围中进步。我们将继续以燃烧的热情和汗水,温暖每一个“二十年”。
|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工作组出品|
策划:郑文灿 谢宗贵
采访:卢佳音
撰稿:钱淼祺
拍摄:魏卓成 丘毅 刘国华
剪辑:齐全
视觉:缪诗洁 林政赫
编辑:聂蕊
指导老师:卢佳音 施蕾 魏倩怡
初审:钱淼祺 魏卓成 丘毅 刘国华
齐全 缪诗洁 林政赫 罗语宸
复审:林欣莹 钟莹 傅心悦
终审:卢佳音(师)施蕾(师) 魏倩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