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民盟与云南大学

时事   2024-11-20 19:02   云南  

云南民盟从一开始就与云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南大学是民盟在昆明的主要活动基地,因而云大也被称为“民主堡垒”。


在云大加入民盟的一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民主同盟重要的领导人。

2011年是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2012年云南大学也迎来 90华诞。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民主革命时期,还是1949到1979年的建设发展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成就辉煌的新时期,民盟(尤其是云南民盟)与云南大学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国时期的民盟与云大



1943年5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昆明支部成立,1944年10月正式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云南省支部也是民盟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


云南民盟从一开始就与云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在云大任教的楚图南、吴晗、费孝通、周新民、潘光且、潘大逵等人参与了民盟云南省支部的建立和领导工作。尽管当时昆明还有西南联大、中法大学等高校,但它们都是因抗战而暂时迁到昆明办学,1946年便陆续离开了昆明,所以无论参与活动的人数,还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云大教师都是民盟云南省支部的核心力量。除了上述几位民盟的重要人物外,这一时期(1944-1949年)加入民盟并积极活动的云南大学(包括云大附中)教师还有李德家、范启新、赵沨、张光年(光未然)、尚钺、寸树声、冯素陶、吴征镒、姜亮夫、杨白仑、方仲伯、吴富恒等人。


正因为云南大学是民盟早期最重要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在云大加入民盟的一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民主同盟重要的领导人。早期的云大民盟成员中出过两位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和费孝通;有五人担任了省级主委:民盟北京市委主委吴晗(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主委潘大逵、民盟山西省委主委冯素陶、民盟山东省委主委吴富恒、民盟云南省委主委寸树声,另外还有一些盟员后来都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著名学者,如周新民、方仲伯、潘光旦、赵沨、尚钺、吴征镒、姜亮夫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盟与云大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大学没有民盟组织,所有盟员都直属民盟云南省支部。1952年6月,民盟正式在云大建立了基层组织(当时叫做“民盟云南省支部云南大学区分部”),并积极在教师中发展成员。民盟也是最早在云南大学建立基层组织的民主党派。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左右时间里,可以说是民盟在云南大学最值得骄傲的时期。这一时期,云大民盟组织发展很快,盟员在学校中的影响也很大。1950年全校只有盟员20人左右,到1954年便增加到了63人。即便是经过1954-1958年的院系调整,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先后脱离云大独立建校,到1960年云大仍有51位盟员。


上世纪60年代初,院系调整后的云南大学只有51位教授副教授和51位老讲师(另外还有230多位青年讲师和助教)。党委书记兼校长高治国多次强调,办好云南大学一定要“依靠这两个五十一”。而在这51位教授副教授中,民盟成员就有27人,占一半还多,51位老讲师中,也有12人是民盟成员。


当时不仅云大骨干教师中盟员多,而且还有多位盟员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寸树声是建国前就加入民盟的老盟员,担任云大副校长达20多年(1956-1978年)。寸树声还长期担任民盟云南省主委和省政协副主席。解放初期入盟的物理系教授杨桂宫后来也担任了云大副校长(1966-1983年)。1950-1966年间的两任教务长王士魁、朱彦丞是盟员,1950-1956年任总务长的张瑞纶也是盟员。此外,还有多位盟员担任系主任。可以说,这一时期,无论在学术方面,还是在行政方面,民盟成员几乎都占了云南大学的半壁江山。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即紧密的党盟关系。由于历史原因,从一开始民盟和中共关系就十分密切,云大早期的一些盟员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民盟盟员,又是中共党员。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1年04月15日第05版)

作者:肖宪

编辑:何健美

校对:杨泽琰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莹莹




    

云南政协报
政协组织的宣传窗口,政协委员的精神家园。作为云南省政协的机关报,《云南政协报》是云南省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大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省各级政协及政协组织的工作动态,也可以聆听政协委员心系云岭发展、关注社会民生的拳拳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