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84岁老人花67年寻找106个债主,只为替父亲偿还800斤菜籽油1111

文摘   2024-12-08 11:30   江苏  

点击下面公号直接关注,我们将继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内容。

1996年的一天上午,在江西省上饶市的黄沙玲村,发生了一件怪事:

一个挑白色油桶的农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他身后,跟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人边走边打听,然后,走进村子里的小卖店。

老人迫不及待地对店老板说:

“你好,我是来还债的!”

老人的话让店老板感到十分诧异,因为店老板并不认识眼前的这位陌生老人。

老人拿出一本破旧发黄的账本,向店老板说明了来意。

听完老人的解释,店老板竟然感动得落泪。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位老人叫郑宜栋。

他来这里替死去的父亲还债,而债主居然是小卖店老板的爷爷。

老人说,他父亲的债主一共有106位,为了替父亲还债,他已经奔波了67年。

那么,这位老人为什么要替死去的父亲还债?

老人奔波还债67年,背后哪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今天,就为您讲述江西“还债老人”郑宜栋的传奇故事。

事情还要从80年前说起。

那一年,是1942年,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

那时候,郑宜栋老人才只有17岁。


他们一家人住在江西上饶,他的父亲在村子里开了一家榨油作坊。

每年五月,当地的村民们会把收割好的油菜籽送到郑宜栋父亲的榨油作坊。

郑宜栋的父亲会按斤称重,然后记录在账本上。

菜籽被炸成菜籽油后,会储存在作坊的仓库里,等村民需要用油的时候,郑宜栋的父亲再按照账本上的记录,给村民们称油。

当地的菜籽油作坊有很多家,但是郑宜栋父亲经营的作坊生意非常的好。

郑宜栋老人自豪地说道:

“这是因为我的父亲做生意非常讲究买卖公平,从不短斤少两,所以村民们都很信任我的父亲”

靠着勤劳的双手,郑宜栋家的日子过的还算可以。

然而,1942年8月27日的一场灾难,彻底改变了郑宜栋的生活,也让他的心里背负了一笔60多年的债。

那个年头局势动荡。

8月的一天,村里的保长带着进村的散兵游勇,挨家挨户地抓壮丁。

郑宜栋有个比他大几岁的亲哥哥,成了被抓的对象。

得知消息后,郑宜栋的父亲赶紧从榨油作坊里跑出来,掩护大儿子往山里跑,

只可惜迟了一步,抓壮丁的兵已经快到家门口了。

父亲和哥哥刚从家跑出来就被他们发现了,父子俩没有停下来,从水稻田里绕着跑。

这时,抓壮丁的兵突然就朝郑宜栋的父亲开枪了,父亲的脖子被击中,当场死亡。

紧接着,郑宜栋的哥哥也被打中了,倒在了水稻田里。

仅仅不到一分钟的功夫,父亲和哥哥就接连遭遇不幸。

父亲和哥哥死后,郑家只剩下了郑宜栋和他的母亲。

虽然郑家已经遭遇不幸,但是村里的保长并没有就此罢休。

他们把17岁的郑宜栋也抓走了,关在一处破房子里。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到了第二天的晚上,郑家的不幸再次降临。

或许是听说了郑家遇难的消息,一伙盗贼趁火打劫。

他们在夜里潜入了郑家的榨油作坊,将储存的菜籽油全部搬运一空。

这些菜籽油全部是当地老百姓储存在郑家的,如果找不回来,郑家就没办法向乡亲们交代。

但当时的郑宜栋已经被关了起来,哭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一个月后,抓壮丁的风波已经过去,郑宜栋在亲戚的帮助下逃了出来。

摆在他眼前的,只剩下一个破碎的家,还有数百斤菜籽油的“债务”。

郑宜栋不服气,他首先想到的是替死去的父亲和哥哥伸冤。

于是,郑宜栋变卖了家里所有的财产,开始向县里打官司。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七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七年里,郑宜栋寝食难安,因为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家里亏欠乡亲们的数百斤菜籽油。

郑家遭遇这样的不幸,乡亲们也都非常理解。

所以,菜籽油被偷之后,没有一个乡亲们上门讨要。

虽然乡亲们没有讨要,但这件事依然是郑宜栋最大的心病。

郑宜栋老人说:

“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了,但是父亲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直不敢忘记”

“我的父亲曾多次对我说,穷要穷得有志气,欠人家的钱不还人家,那是最可怕的。”

正是因为父亲说过的这句话,24岁的郑宜栋暗暗在心里发誓:

“等以后有机会了,我一定要把菜籽油还给乡亲们。”

在那个年代,数百斤菜籽油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为了还清这些债,郑宜栋老人却足足花费了67年,这又是为什么嗯?

原来,在郑宜栋老人还债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在等着他。

郑宜栋老人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偿还菜籽油的能力。

倘若是别的家庭,咬紧牙关省吃俭用,花费五六年,或许就攒够这些钱了。

但是郑宜栋的家庭有些特殊。

成家后的郑宜栋一共养育了7个儿女,加上夫妻两人,全家一共有9口人。

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要养活全家9口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回忆当年的日子,郑宜栋的儿子说:

“那时候我们家几乎是村里最穷的,白米饭都吃不起,红薯渣要吃半年左右”

抚养7个儿女,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根本就没有余力再去还债。

所以,在郑宜栋60岁之前,他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抚养儿女方面。

到了1988年,郑宜栋到了退休的年纪,家里的日子已经逐渐好了起来,他马上开始筹备还债。

虽然手里已经有了还债的钱,但是郑宜栋依然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当年,在郑宜栋父亲的作坊里,储存菜籽油的农户大概有一百多家,如今已经时过境迁,去哪寻找这100多个债主呢?

要想准确找到这100多个债主,就必须要有当年的账本。

但是早在几年前,郑宜栋的家就已经搬到了县里,当年的账本并不在他手里。

为了找到父亲留下的账本,郑宜栋赶忙回到农村的老宅里翻找账本。

在父亲留下的老柜子里,郑宜栋终于找到了那本破旧不堪、已经发黄的账本。

拿到账本的郑宜栋非常兴奋,他仔细数了一下,一共有106位债主。

那么,这106位债主,每个人要偿还多少菜籽油呢?

郑宜栋准备认真核算一下,但这时,他却傻眼了。

郑宜栋仔细一看,父亲当年的账本上,虽然清晰地记录了每个债主的名字和存油的数量,但是那些标记数量的地方,使用的居然不是数字,全是符号。

这些奇怪的符号郑宜栋从来没有听父亲说起过,所以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这些符号中,有的是一竖一横,有的是一竖两横,还有的是一个叉。

郑宜栋猜想,这些符号一定是父亲当年为了方便快速记录而自创的。

如果搞不清楚这些符号的意思,那么就没办法知道每个债主要偿还多少菜籽油。

那么,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

替父还债的计划只能再次搁置。

接下来,郑宜栋开始认真研究这些符号的含义。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郑宜栋都在研究这本账本。

前后花费了半年的时间,郑宜栋终于搞明白了这些符号的含义:

“一点一横代表六,一点两横代表七,一点三横代表八……”

按照这些符号的含义,郑宜栋算清了每一个债主要还的菜籽油重量。

按照账本上的记录,106位债主的菜籽油加起来一共是800多斤。

郑宜栋参考1942年菜籽油的物价,折合成1988年的物价,一共是1.3万余元。

也就是说,1988年郑宜栋开始还债的时候,需要准备1.3万余元,这在当时也算上是一笔“巨款”。

所以郑宜栋打算开一个家庭会议,想办法凑够这笔钱。

对于父亲要还债的计划,7个子女一致表示同意。

但是,郑宜栋的女儿却提出了一个意外的问题,那就是利息。

女儿说,如果去还债的时候,有人提出要加利息怎么办?

这倒是郑宜栋之前没有考虑过的。

郑宜栋觉得女儿说的话很对,按道理,利息是要加的。

于是,郑宜栋需要重新计算账目。

计算利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1942年到1988年,期间,每隔几年银行的利率都会变化,有的时候高,有的时候低。

为了做到相对公平,郑宜栋将这些年的利率算出了一个平均值——年利率5%。

如果按照这个5%的利率,再加上四十几年的存储年限,计算下来,光利息就要三四万元。

利息加上之前的1.3万余元,要还的债将近5万。

1988年的时候,郑宜栋全家根本就凑不够这么多钱。

郑宜栋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还是要还,借钱也要还。

此时,郑宜栋的老伴却站出来反对。

为了这件事,几十年没有闹过别扭的老夫老妻居然吵了一架。

老伴对郑宜栋说:

“这债是你父亲的,这都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有必要还吗?”

但是,老伴的反对根本阻止不了郑宜栋还债的决心。

郑宜栋甚至再三给家人强调:

“谁也阻止不了我还债,就算我死了,做鬼也要把债全部还完”

最终,老伴拗不过郑宜栋,终于答应跟他一起还债。

增加了利息之后,郑宜栋重新计算了账本,终于把所有的账都算清楚了。

然后,郑宜栋回到老家,采购了第一批菜籽油,开始还债。

那时候,很多农村没有通公路,为了把一桶一桶的菜籽油送到债主手里,只能采用肩挑的方式。

郑宜栋年纪大了,根本就挑不动,于是他专门请来一个亲戚帮忙。

经过几年的准备,1996年,郑宜栋终于踏上了还债的路。

此时,距离1942年已经过去了54年,很多债主已经不在人世了,郑宜栋能找到的都是债主的儿子甚至孙子。

每次郑宜栋上门还债的时候,别人都会感到十分震惊。

很多人都说:

“在农村,人不死,债不烂,人一死,按理说债已经烂掉了,但是郑宜栋老人家却还记着他父亲欠下的债,实在难得!”

在郑宜栋还债的过程中,很多债主的后人表示,这债不用还了,但是郑宜栋坚持要让他们收下。

就这样,郑宜栋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8个村子,找到了大部分债主,并把菜籽油送到了他们家里。

有些债主的后人不在家,外出打工了,郑宜栋就打听到他们的联系方式,等他们返乡的时候再上门还债。

眼看这些债就要还清了,结果又出现了一个意外。

有一次,郑宜栋跟一个老乡聊天的时候,那个人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再次改变了郑宜栋的还债计划。

那个老乡说,在1949年之前,农村用的秤是老秤,都是16两一斤,现在用的都是新秤,10两一斤。

这句话让郑宜栋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债少还了。

原来,郑宜栋父亲当年是按照16两一斤计的账,但是如今他还债是按照10两一斤还的债。

也就是说,每个债主每斤少还了六两。

这样的误差让郑宜栋无法接受。

于是,他打算重新计算,把少还的债全部补上。

但是,这一年,家里却出现了意外。

郑宜栋的老伴因病住院,花了不少的钱,“补齐债务”的计划只能再次搁置。

老伴康复后,郑宜栋还需要不断的攒钱,才能再次凑够“补债”的钱。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到了2008年,郑宜栋终于凑够了“补债”的钱,开始了第二次还债计划。

这一次,郑宜栋打算用现金补齐债务。

他拿着父亲留下来的账本,挨家挨户地上门还债。

2009年的4月4日,这一天,是郑宜栋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他在这一天还清了账本上的最后一笔债。

这一年,郑宜栋84岁。

从1942年记下父亲的这笔债,到2009年彻底还清,郑宜栋老人一共花费了67年的时间。

虽然这笔债从来没有人管他要过,但是郑宜栋还是坚持着把债还清了。

还清最后一笔债后,郑宜栋高兴地说:

“还完债,感觉身上的包袱就没了,头抬起来了,腰也直起来了”

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叫做“父债子还”,但是在现代社会,从法律层面上讲,父亲的债跟孩子是没有关系的。

在大多数人看来,郑宜栋老人完全没有必要还这笔债,况且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很多债主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但是,郑宜栋有自己的原则和做人的准则。

有人会说他执拗,也有人说他太傻。

但是老人自己一定是最高兴的,因为他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灵魂,终于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的老赖人数已经超过了600万人。

当下社会,朋友之间“不提借钱”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一些朋友之间,甚至因为借钱和欠钱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

与这些人相比,郑宜栋老人活得是如此的坦荡。

点击下面公号直接关注,我们将继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内容。


特别爱健康
爱生活,爱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