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曼谷的商业不烂尾?

文化   2024-10-17 07:30   四川  

文化背后的共情,才是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

撰文/显微镜

 编辑/梁贝卡Rebecca 73


火了整整一年的曼谷Emsphere,终于在九月迎来第二个小高潮,5F的EM WONDER开业。


回想去年看到该区域的场景,不禁感叹,像这样开业率50%爆单,还能坚持不烂尾的项目实属难得。


一年前的EM WONDER前后对比


今天我们就从EM WONDER开始,聊一聊曼谷那些有耐心,有持续力的商业和品牌故事,看一看,是否这才是商业应该的样子。


又或者,除了那些土地政策和历史的加持,还有没有什么共性的因素,是我们可以去剖析,理解和借鉴的。



这几年都在突破商场里的夜生活

聊聊EM WONDER


十年前AMPM的概念从港资中冒出来,这几年各大城市也都在提倡夜生活。


商业地产商们同样“不安分”,大大小小的商业体,都在把“夜生活”的标签往自己身上贴。


比起开放式街区的顺理成章,购物中心里的夜生活,总是充满了挑战。


INS新乐园(左)西安量子晨(右)

 ©图源小红书 Victoria悦悦、Lionfaceboy


从顶楼的CLUB,到整栋夜生活酒吧的概念,从上海到长沙,再到西安、成都各种探索。


顶楼Club的TX淮海出世,到24小时大人欢乐场的INS新乐园,从印象汇Play House,到打出十个酒吧找餐饮广告的长沙云玺潮汇,再到西安的量子晨,以及成都正在筹备的INS新乐园2.0 …


概念创新上,国内总不缺前仆后继的探索者。


NINJA长沙 云玺潮汇开业 ©图源小红书生NINJA长沙


商业方总是希望,把人们的时间,更多的握在一起;总是希望,把赚钱的内容,都聚到一起。


商业地产的本质,从来都是通过非刚需的体验,培育出比刚需粘性更高的习惯,最终,反哺刚需。


这几年“卷”,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变得挑剔,但也因为他们越来越包容。


▷ 向左滑动 ©图源小红书 

购物中心里,可以滑雪可以游泳,当然也可以蹦迪;酒店里,可以做月子中心,也有可能开互动剧场;写字楼里,可以做SPA也可以做跨层的密室逃脱。


拆解开,购物中心也就是一个有屋顶的大盒子,哪有那么多规则,都是前人赚钱后,给后人设计的入行门槛。


回到EM WONDER,整个挑高的5F像是一个空中的度假娱乐地:多元社交餐酒空间SPHERE HALL、私密 CLUB、度假风泳池全时段TRIBE餐酒吧......除了层高、除了曼谷的好天气、除了开放商永久地权的舍得花钱,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我想,应该是:不过度依赖品牌,但,又把自由度交还给品牌的操作手法。



传统购物中心有个特点,一定要保持一个定位,一种风格,每个楼层、每个品牌的表达、动线规划......几乎都要刻意维持风格的标签“我是年轻活泼的”、“我是精致奢侈的”、“我是大众热闹的”。


这在过去,能够很快筛选和聚拢客户,但是在如今,购物中心超级密集,定位难免打架的一二线城市里,一味强调和谐统一,反而让人束手束脚。


特别是大部分购物中心,习惯了依赖品牌的内容,去塑造个性,去迅速让人感受到级次和文化的区别。


因此,走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购物中心要确立项目定位,确立消费群体,就不得不受到品牌的制约和挑战。


本该是Party的主人,成了服务员,怎么会做得好一场盛宴。



“内容和人才是商业的主角”


EMSPHERE,没有在刻意造旧做景,反而靠着做减法,把关注点还给了品牌,产品和体验。


这是一种聪明的克制。


要让自己成为吸引商业内容的载体,让它们好好表达这样的吸引力才是可持续的才会更有价值。


认清主角是谁之后,下一步就是大方地展示出来。


在EM WONDER,任何场景都没有被收起来。


一年前的EM WONDER刚出电梯 前后对比


从电梯刚上来的、酒吧走出来的,都能被气氛感染到,你是来喝酒是来玩,不是来赶时间买东西或者果腹。


LED灯带、色彩鲜艳的美陈、裸露但干净的管道,都在表达了一种“反精致”的空间内容,把这座舞台交给了租户和品牌。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边界,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


充分享受探索感的你,在这里,很自然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似幻似真,这是不是另一种虚拟宇宙?


▷ 向左滑动


就像我们在赌场玩耍,气味灯光以及恰到好处身边传来的叮叮声,时间成了最容易被遗忘的东西。


是的,做到让大家遗忘时间,遗忘外面的时间,是酒吧的核心,也是商业本质。


其实,这也是人们感受商业,感受游乐的核心:不管是有钱人,打工人,年轻的,年迈的,谁不会在旅行中,走上同一条有趣的街道,有趣的一家家小店,逛的不亦乐乎?



书店潮反反复复

我们到底需要营造什么

看看如今的Open House


今年恰好是Central Embassy开业的第十年, 多少人惊艳过的Open House怎么样了呢?


这个书店,加餐厅,加We work,加策展的空间,其实大致上的没有特别多的改变。


但,正是这份持续不走样的坚持,突然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大部分做生活方式的书店,到最后都不赚钱,只有少部分能活下来。


Central Embassy 场内Open House 

©图源小红书弗拉基米尔图拉杨


在国内,十有八九的书店,会把自己比喻是茑屋或诚品,即便这两个品牌在进入国内市场后,好像也丢了曾经的灵魂,问题出在哪里呢?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书店的本身,不是卖书,但一定要在需要卖书的时候,有书可以卖,有好书可以看。


就像如果我们的房子足够大,80%的朋友都会想在家里设计一个书房或者书房+的角落,这里的书可以是装饰,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疗愈香气。


©图源小红书弗拉基米尔图拉杨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对于书店或者有书的空间,都寄托了一种松弛感和规则感的想象,它似乎可以让我们更接近内在的自己。


而最大的商业变现问题是,如何让消费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允许消费者真正接近内在的自己。


©图源小红书长毛的宣师傅


看看Open House,十年过去,可以凹坐进去的沙发座位依然很经典;公共区域的设置变得更多了。


儿童区,一直保留下来,但经典的细节是,在这个区域的吧台比其他收银咨询台更矮,成年人要蹲下来,但小朋友就刚刚好。


再仔细逛一圈,品牌紧跟了阶段性人们消费的偏爱,设计和菜单都在更新,但不容易被看到的是,每个区域,都是不同的椅子设计。



公共区域里,有圆桌、有方桌、有长条桌,还有吧台桌;

同样的就餐区,有坐着更适合办公的椅子,有高效快餐的高脚凳,也有带扶手可以挂包,更轻松和朋友吃饭聊天的椅子;

不同款式的临窗座位,有适合一个人发呆的Sofa;有适合情侣聊天的Couch;有对谈坐着的沙发,也有成排不打扰的单人设计。


是啊,这种不同又不冲突的装修,没有功能区的公共空间分布,反而营造了一种真正的Cozy感。


这里的运营和服务的内容,分时段但不分区域,自由穿梭,是能够让人获得迅速的融入和做自己。


想一想,你在家里,白天不一定很多时间在卧室,但没有人会把卧室门锁上不让进去,。


又或者,一个带吧台凳的开放厨房,往往比客厅的桌子更吸引独自在家的你,看看书写写字,不是吗?



回到书店的话题。


不是刻意分类,营造一种文化感,要安静要分门别类。要知道,我们最喜欢的不是文化人,而是没有架子雅俗共赏的文化人。


OpenHouse之所以在这个高楼层一直经久不衰,不仅靠游客也有忠实的本地粉丝,一定是源于它的坚持。


并不是某种标签文化,比如文艺,比如潮流,比如先锋,比如通俗,比如国内外…...而是温柔,都不需要语言统一的表达方式。



不烂尾的核心,是创造力

创造力的核心,是做自己


看别人都是参考,大家的基础条件不同,生搬硬套很容易东施效颦。



先聊聊我眼中的泰国,这个充满文化缝合感的国家。


有人说它是佛教国家,天然悲悯乐天,又充满宗教想象;


有人说它是夹在印度和越南之间,唯一没有被殖民又不断被影响的国度;


还有人说,它的广告独树一帜,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洞见;


我们喜欢曼谷商业的活力和热情,归根到底是喜欢它的创造力,它那些奇思妙想的壁画和色彩运用或许受到了印度教的一些影响,但并不是完全的模仿,反而结合了泰国王权、现代佛教、甚至日本文化的一些交融。



经过二战后亚细亚的文化浸染,以及四小龙时期的携手,在曼谷,我们刻意找到了很多日本文化痕迹。


日式建筑,日式咖啡厅,日式拉面馆,日式设计师品牌,日式买手店......在Ari,在Ekkamai街区。


甚至在The Commons,在Emsphere这些购物中心里,日本消费文化似乎深深的影响着泰国,但,我们又能轻易的看到这其中,泰国人融入了自己的文化风格。


▷ 向左滑动 杂货铺good goods


比如最近火到不行,集合了泰国传统手工艺的杂货铺 good goods,像不像记忆中日本流行杂货niko and…有轻餐有服装有杂货,热闹街头感加一丝丝文艺范儿,但是它有很泰国,应用场景都很夏天,色彩更丰富,陈列表达更强调温暖而不是温柔。


还有最近INS很火的主打撞色和褶皱设计的设计师品牌 Repleat,作为新一代的泰国“特产”,是不是有点三宅一生的味道呢,可是没人会这样看待它,因为学习的外表下,有一颗泰式的生活态度,五彩斑斓更街头更平价。



其实,消费世界的创造,本就是不断地交流,又始终坚持做自己。


就像我们喜欢日本的商业,是喜欢它的周到细致,是喜欢它的温柔和从容,而不仅仅是它受到美国文化带来的很多生活方式和审美体感。


文化背后的共情,才是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


但是如何把这种人类普遍的情感表现出来,从来都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才有效。



后记


回到我们自己的消费市场,真的不缺乏眼花缭乱的更新和创造。


我们是勇于探索的,但却不敢于坚持。


我们很喜欢泰国广告中,夸张的表现幽默的手法和神反转的剧情,这些都可以学习,但那份背后对生活的乐观和善意的理解是具有民族性的。


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内心,最贴切的那一份感动。


©图源小红书dazzen的旅行笔记


不管是从事消费行业的人,还是普通的消费者,我们都必须分清楚,“主观的幸福感受”与“实际生活质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将两者混为一谈,就会造成很多困境,但相反,将两者分开看待和把握,不解决实际客观问题,但解决主观感受也是一种能力。


坚持自己的定位,坚持本身打动自己和消费者的深层次共情,环境手法怎么变,人性都不会变。








商业项目/

上海·西岸梦中心GateM/前滩太古里/现所/

INS复兴公园/龙华会/张园/鸿寿坊/合集The Lightbox/

成都·神仙树Village/REGULAR源野/COSMO/CPI/

祠堂街/成都时光里/成都太古里/成都SKP/麓湖文旅/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金山岭·阿那亚/北海·阿萨卡/

杭州·玉鸟集/天目里/湘湖越界/嘉兴西塘·良壤/

天津·智慧山/苏州·仁恒仓街/景德镇·陶溪川/陶阳里/

合肥·大象哆/广州·中大门/郑州·inPARK/洛阳·魏坡新村/

深圳·欢乐海岸/南京·景枫中心/福州·烟台山/

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深圳·kaledo/

宁波·槐STAGE/THE PARK by K11 Select/

宁波·Demo Terra带梦陶然/DEMOHOOD带梦胡同/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高兴里/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东京·Share Lounge/

东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曼谷·EMSPHERE/


城市观察/

东京商业“吃瓜记”/太古地产在香港/香港“折叠”/

伦敦商业细节/首尔商业美学/北上成商业更新/

泰国商业反思录/泰国商业自定义/上海商业洞察/

成都商业的流变/北京商业冷思考/福州式“慢商业”/

广州商业新与旧/大理社群式商业/深圳商业的未来/

商业创新看曼谷/北京的街与店/巴黎的时尚日常/

西安的商业潜力/武汉商业新格局/成都2024商业更新/


品牌创建/

gaga·forest/蕉下/MEDISN·藥廠/Le Fame/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MEDISN·藥廠/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FREITAG/LE LABO/LOOKNOW PARK/


设计解构/

JZ-LAB介止设计·重构商业设计/

太古里的“撇捺之间”/商业空间的情感/

“街盒同体”的新商业/南昌路的诗与风/


创新趋势/

非标商业/衡量非标/小红书/策展式商业/艺术商业/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独立品牌选址/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居民社区更新/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公园商业/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熟年消费/潮流商业/

标准品牌非标表达/孤独者经济/媒体去线下/

快闪空间/性别友好空间/主理人的选址建议/

做新商业打破职能边界/“非商业”的商业场景趋势


观点洞察/

写给年轻商业人的信/Vol.2/在商业的纵深处/Vol.2/

再看主理人/美食广场/包裹消费主义/商业时机/

城市更新盈利?/商业讲故事?/策展式商业?/

“网红”商业的渡劫/商业回到真实/商业艺术/

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的语言困局/更新避坑/

公共性与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乐与苦/老街道商业/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商业/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放下对标执念/商业创新的需求/在商业的纵深处/

告别网红时代/品牌的基本是对人类的爱/如何破圈招商/

招商是结果不是起点/商业社区感/理解运动消费/







新商业场景研究

New Commercial R&D


新商业媒体内容

New commercial Media Matrix


新品牌线下拓展

New brands Offline consultant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合作咨询微信:zoffwalker

或扫码添加「感性城市」企业微信号

感性城市SCity
城市,是最为复杂和旺盛的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