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得·而立之前」Vol.03:紫此星河,平步以歌

学术   2024-06-27 19:58   四川  

邀得·而立之前

第3期

紫此星河,平步以歌


2024/Vol.3



点击上方链接收听「邀得·而立之前」紫此星河,平步以歌



ERLIZHIQIAN

01 嘉宾介绍


张罗紫平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22级社会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学法学硕士,现任《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省级立法项目负责人。

曾获“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优秀辩手、寻找百生讲坛主讲人冠军、“法理争鸣”高校法学专业辩论赛冠军。

从最初的本科生活到现在,做过无数次的决定,但每一次的决定都不会让我后悔,因为每一种选择对我来说都有积极之处,又何必去浪费时间后悔?



 紫荆花会在人生的任何时候开放




ERLIZHIQIAN

02 采访录音


本期内容一览:

●  00:32 ⏩️   第一部分 问学之路

●  07:29 ⏩️   第二部分 悟思之步

●  16:11  ⏩️   第三部分 山河之赴

●  20:32 ⏩️   第四部分 立世之度

●  28:43 ⏩️   第五部分 而立之前

本期金句集合:

● 你想好了,你觉得有意义,那么你就去执行它。

● 成长是一个“祛媚”的过程。

● 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过得很顺利,但是我希望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

● 年龄只是一个符号。




ERLIZHIQIAN

03 采访精要




         ⏩️ 第一部分 问学之路

香港中文大学求学

问题一:

可以先讲一下您从本科开始到现在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吗?

点此展开

我本科是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硕士是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然后所学的专业一直都是法学。



问题二:

师姐,其实我们之前(私下)交谈中,了解到您去香港就读了硕士研究生,那您当时是为什么想要去香港呢?

点此展开

首先是我觉得针对于法学这门学科而言,去接触不同的法律体系以及教育体系会更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在去香港读研究生之前,我有接受四年本科的这个内地的法律的学习,加上已经通过了国内的司法考试,可以说对国内的体系是初步入门的这个阶段,然后对于普通法系呢,我们只能是在书本上去了解它,我是希望可以自己在目前有的基础上去更加深入的学习,这样可以获得普通法系先进的一些学术理念和研究的成果,这样我们亲身的融入去学习他呢,也可以加之这个人文社科他的本身的融会贯通以及博采众长的这样一种精神。

第二点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为了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在内地读了很多年的书,加上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很喜欢探索、很喜欢去体验多样人生的这样一种性格,所以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想法,我匹配了一下自己本科的经历和学校的要求,加上一些比较丰富的课外活动的经验,所以我就开始了雅思的考试,以及各种材料的申请准备,当然当时我不仅考虑了香港的学校,也去申请了英国还有澳洲的学校,但是因为港中文一直是我的理想院校,加上当时疫情的一些原因,综合就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去读研。



问题三:

师姐你刚才说,香港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本人是没有去过香港的,就想知道在香港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点此展开

第一个点,肯定是语言方面的不一样,这个主要是涉及我们上课,其实生活语言的话,你说普通话或者说粤语都是可以的,但是因为我们是全英文的,教学老师也都是外国人,所以说在考试,或者上课跟老师的互动上面都得去用英文作答,这个是需要去适应的地方,加上涉及到生活化的一些英语的交流,可能是我们平时锻炼的比较多的,但是关于这个专业的法律英语、学术英语,是稍微有点吃力的,哪怕你过了他们雅思的录取标准,但是因为你没有经过专门化的训练,所以说你在一开始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适应阶段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去拿录音笔录下一些课上我听不懂的地方,在下课的时候我也会反复的就这些点去听,这也是一个磨耳朵跟逐渐熟悉的过程,那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就会比较熟悉这样一个英语的教学环境了。



问题四:

师姐,我们发现您在香港读书和我们在大陆读书其实是不一样的,您可以具体说说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吗?

点此展开

具体来说(首先)可能就是授课方式会不一样,像在香港读研,他可能每一节课都会有小组讨论的这个环节,在老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就会马上把大家分成不同的小组,去进行这个内部的讨论,那么同学讨论完了之后又会回到课堂的状态,老师就会询问大家刚刚交流出的一些想法或者是疑惑的点。如果是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更倾向于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以及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有一点点像我们现在的博士课堂的教学阶段,会更加注重知识获取的这样一种过程。如果是在内地读研的模式,可能还是更偏向于老师去传授这样的知识点,学生去接受。这样的话,知识点的获取可能会更加直接,这是各有利弊的一个情况。

然后另外一个点是,老师可能会要求你在课堂上课前去阅读大量的文献,这是他们的授课模式决定的,我们的课程的体系是比较紧凑的,所以说会在提前给你发一些阅读的全英文的文献,你需要去提前做准备,我记得刚开学的前一周,我的邮箱里就收到了老师发的各种普通法的文献,还有就是德沃金(罗纳德·M·德沃金)的《法律帝国》,就是全英文的。然后给我们布置了比较大的阅览量,那么上课的时候,他可能就直接讲这些内容了。如果说你不提前进行阅读准备的话,你可能就会跟不上这个课堂的节奏。


于2021年从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问题五:

就我所知,西政本校有很多师兄师姐本硕博都是一直在西政,但是师姐本硕博都是在不同学校就读的,师姐您觉得这两种求学道路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吗?

点此展开

这个确实就是涉及到个人选择的问题,如果说是本硕博都选择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学校就读,它的好处是你关于这个人脉的积累,学识经验的积累,包括老师,可能都是跟着同一个老师去学习,这样是更有体系性,但是我本人的性格是我更乐于去探索一些不一样的人生或者是每个地方的这样的一个风土人情。我也觉得只有你自己在亲身去体验了之后,你才能最终的去决定你之后要在哪里工作,去生活,包括每个学校他的教学风格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个就是纯粹的个人选择,我觉得两者都挺好的,主要是看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以及对未来的人生的规划是怎么样的。



问题六:

师姐其实我还是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西政,因为是专业型的一个学校,那像师姐你本硕其实都是在综合型大学就读的,你会觉得这两者有什么样的不同吗?

点此展开

像西政,因为我们就是以法律专业为主嘛,其他专业也有,但是没有那么多,学法的人可能有一个特性,就是会更加的严谨一点,但是也造就了大家的性格可能会更加偏向于保守,如果是在综合类的大学的话,可能就是各种课业活动啊什么的都会比较丰富,大家最后培养出来的性格的模式,就是根据你自己的选择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方式。





         ⏩️ 第二部分 悟思之步


2023年参加社会法学研究会年会

作为2022级新生代表参加开学典礼


问题一:

师姐您现在是博士二年级,来到西政已有大概两年的时间了,您在这两年期间,有没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可以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吗?

点此展开

确实时间过得挺快的,就是已经博士二年级了,印象深刻的事情其实就是我一直在接手做的一个立法项目,相当于是从我刚入学,然后一直到现在博士二年级都一直在跟进这个项目,因为立法项目它的周期是很长的,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也涉及到了一个我自身身份的转变。在团队当中,一开始我是作为团队的成员参与进去的,然后到了博一可能快到下学期的时候,就变成了整个团队的一个负责人、领导人的这样一个身份,那么对于一个被领导者和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来说,你自己是要去适应这个身份的转变的,我是带领着几位研究生的师弟师妹们在整体的去进行后期项目的对接,可能要包含跟工作人员的对接,然后跟老师的对接,以及要怎么样去跟师弟师妹们,他们有些情绪或者想法的时候,我要很好地去把一个沟通的桥梁要搭建起来。

所以说这个对于我自己很有挑战,是我觉得收获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是我来到西南政法大学之后遇见的第一份挑战,之前可能有做过一些小团队的领导,但是没有这么长时间,这么重的一个项目压在我自己身上,但是度过了这个时间之后,我会觉得我自己整体的领导能力,对于整个事物的一个提纲挈领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很感谢老师给予的这个机会。



问题二:

师姐其实刚才听您说,您也申请过英国和澳洲的学校,对于我们来说,师姐其实经验还是蛮丰富的,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申请的过程中的这些经验吗?

点此展开

其实整个国外院校的法学硕士的申请,包括港澳台,都是差不多的。首先,你自己去这个学校的官网上去看一下,他大概是需要哪些材料,然后你就根据这些材料去准备,但是他们可能跟国内有一点不一样的是,除了你要保证你的绩点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的同时,你还要更多的去增加一些实践经历,这里包含实习经历,也包含你在学校参与各种活动,各种项目的一些经历。

还有就是,你要写一份比较真切的个人陈述,这个个人陈述,我是不建议套词的,就是你要根据他的课程设置来阐述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为什么选择这门专业。因为我比较建议的是一个学校只申请一个细化专业,就不要多申请。(否则)这样的话,会让院校觉得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不明确的,因为都在一个研究生的系统里面,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所以说你自己要好好想清楚,你到底对哪个专业感兴趣,(但是)这不是说哪个专业可以录取,你就要去读哪个专业,这个涉及到你自己的一个对于人生的规划,对于你学业的这个规划。

清楚了之后,把个人陈述写好,把简历完善好,然后最后一步就是要去准备自己的英语成绩,雅思成绩(的有效期)是有年限限制的,所以说也不需要太早地去考试,但是要学习英语是要一直终身保持的,就包括我刚刚说到的关于法律英语的学习,其实可以更早一点去接触,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真的过去了之后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可以尽可能的去缩短这个适应期,帮助自己更好、更快速地适应这个课程,并且可以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毕业分数,也更有利于大家之后不管是申博也好,还是找工作也好,有一个提前规划的好处。




问题三:

之前在交谈过程中,我了解到师姐其实是在读研之前gap了一年,那这一年是去做了什么事情吗?这一段时间对师姐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样的特殊影响吗?

点此展开

gap year这个东西确实不在我的计划之内,因为我毕业的时候正好有就是疫情这样客观的因素,但是我综合考虑了一下,我是选择了延期一年入学,用这段时间去准备法考,然后精进自己的英语,加上旅行等等,我父母也很支持我。

但是抛开这些因素不谈,就我本身而言,我觉得gap year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首先它让我想清楚了为什么要读研,以及读什么样专业方向的这个法学研究生。它在很多国家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因为大家一直都在按部就班地读书,升学然后再继续读书,继续升学,去考试之后马不停蹄的去工作。实际上是需要这样的时间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职业的规划以及人生的方向。但是我也并不推荐大家盲目的去选择这个间隔年,因为他很需要自驱力,很容易就懒懒散散的去度过了这一整年。

所以说就是你想好了,你觉得有意义,那么你就去执行它,总体来说我觉得是利大于弊的,就包括我们看到了很多境外的,国外来读研的学生,年纪是稍长一点,他们是有工作经验,或者甚至是一边工作来一边读研的,那么这样就可以更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就不是盲目的去做出决定。



问题四:

跟您沟通下来,我感觉师姐您的生活状态和我们刻板印象中博士应该有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您周围的朋友也会有我们这样相同的看法吗?您是怎么样看待这种刻板印象,又是如何保持这样一个热爱生活、勇于体验的人生态度的呢?

点此展开

我周边的朋友可能确实会觉得我跟一般的博士的刻板印象不太一样。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比较自由的人吧,但我觉得关于所谓的这个刻板印象其实是比较正常的,因为我们这个科研的特性决定了,就是我们要严谨、要高要求并且要高投入,决定了博士大部分人群的这样一个人物画像,但我倒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它其实反映了大众对于博士学位的这样一种认同,从好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一种夸赞。



问题五:

师姐,我很好奇您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博士忙碌的学习生活之间是如何进行平衡的呢?这种平衡您是怎么样达成的呢?

点此展开

我的人生格言一直都是study hard and play hard,就是该学习的时候你就好好去学习,如果说该玩的时候你就好好的去玩。就不要说坐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心里想着玩,然后玩的时候又觉得好有负担,我应该去学习,其实适当的放松时间可以更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去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我记得我当时是5月份开始准备法考,然后9月份就要考客观题了嘛,但我基本上每周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来让自己去放松,当然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一直学习到闭馆,这个只是比较适合我自己的一个学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放松的方法,休闲的方法。但我觉得适当的放松,也是比较符合一个科学的学习规律的。





         ⏩️ 第三部分 山河之赴

旅游见闻1—攀登羊卓雍错山口

问题一:

师姐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平时的放松方式?

点此展开

放松方式的话,可能去旅游会比较多一点吧,因为我觉得旅游的话,它可以将我自己读的万卷书去放入到行万里路这个征途当中,如果说一个顺序,其实我觉得应该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这样的话,特别是一些人文景点,我一般都会先去观看相应人文景点的纪录片,或者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生平,之后再实地的去到这些景点,你就会有不一样的一些选择或者是一些人生的感悟吧,我当时在敦煌看了一个演出叫做《又见敦煌》,当时就是整个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向你走来的时候,身临其境去感受它,你知道它的故事,你就是会控制不住的热泪盈眶,就是会被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这样一种磅礴的文化,所震撼所打动。



旅游见闻2—海下深潜


问题二:

旅游这件事情其实是我们现在寻找自由之路的第一选择。想知道对师姐而言,多次旅游中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点此展开

在西藏爬了5千米海拔的山之后高反了应该算一件吧,然后其他的比较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在旅途当中不经意的一些瞬间,比如说我们自驾从雅丹魔鬼城返回的途中,本来是要去一个观星点看星星的,但是没有找到那个观星点,然后转角的时候就发现了一大片星空,所以说就索性就把车停在那里,直接席地而躺就去那边看星星。

然后或者是去潜水的时候,我们潜入那个海底世界,然后发现了很多平时常见不到的一些生物,然后遇见了一只巨大的海龟,还有一条十分危险的海蛇,或者是我们平时看不到的那些可能带有一点攻击性的这种鱼。

有可能是今天看到了一个什么,比如说三星堆的纪录片,然后第二天,我可能就会收拾行囊,安排好计划,直接去到当地的那个博物馆去看一些神奇的历史古迹,有可能是去雨崩徒步村去感受这种返璞归真的自然徒步,这些都是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因为我整体来说是一个比较计划性的人格,但反而是这种不经意的东西会让我更有感触。




潜水遇见海龟


问题三:

其实通过与师姐的感触,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师姐想要去追逐自由?师姐您是否认同“在旅游过程中寻找自由”这个观点,可以跟我们说说吗?

点此展开

其实有一句很俗但是我觉得也很好的一句话,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确实这是我的一个最原初的一个动力,我本身就是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加上我胆子也还比较大,所以说我就是在这个旅途的过程当中,去试一些我日常的学习工作可能接触不到的东西,就包括比如说骑马、潜水、冲浪、滑雪,或者是沙漠越野,或者是草原漫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人生不可多得的一个体验,其实丰富了我们整个人生的一个厚度。



日照金山


问题四:

师姐旅游了这么多次,什么样的想法在驱使你进行旅游呢?是自由的那种态度,还是路上的这些风景,抑或是还是有一些别的东西呢?

点此展开

其实我觉得旅游的时候就不要太多的,就是抱有一个我一定要达成什么样的一个目的性。旅游的话,其实你有休闲的旅游啊,就纯放松的旅游,也有可能说,我今天是为了什么一个目的性过去参观某一个人文景点,那你就跟随你自己的心去走好喽。可以是要有计划,也可以是比较随意的发现一些旅途当中的风景,这个都是我觉得人生当中的一些小的惊喜吧。




         ⏩️ 第四部分 立世之度




问题一:

与师姐交谈下来,我感觉您总是会想要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付出实践去做,也基本上都能取得成功,所以说师姐是如何在做出决定前,就能够阻挡这种来自未知恐惧的,能否跟我们在栏目里分享一下?

点此展开

第一点我觉得是拉长时间维度去看一些东西,我一直都把人生看作一个很长途,很长途的旅行,或者是一辆会驶向终点的列车,如果我们从最终最终的结局来看,那每个人的终点,其实都是死亡这件事情,所谓的失败,那么你拉长这个时间维度去看,在你整个的人生历程当中,就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你就把它当做旅行过程当中碰见的一个很小的石头,拦路石,你可以把他踢走,或者是绕绕开道走就好了嘛。

第二点就是不要去害怕失败,更不要因为去害怕失败而丧失掉尝试一些事情的勇气,其实我做一件事情只会有一个出发点,就是我会想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我未来的某一个瞬间会不会后悔,那如果我觉得会后悔,那就好,我会立马去行动去干这件事情,再就是没有人可以永远的去成功,你看到的那些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不会大张旗鼓,把自己失败的经历说给你听。所以大家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忽视掉了自己的优秀。



问题二:

其实现在有很多人在而立到来的这个阶段,会因为一些生活的压力而不自觉的陷入一种“学历困境”,将自己的未来限制在我们自己的这个本身的学历和专业上,会忘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初心,那师姐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呢,就比如说像现在“考公热”的现象?

点此展开

这个其实涉及到你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的这个契合度。第一个就是你自己的看法,首先你要培养自己的主体性,我们读书当然是为了拿到一个高的学历,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但其实更加是为了去塑造我们自我,去成就我们自我,读书其实根本目的在于启迪民智,所以获得高学历是为我们人生去寻找多种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机会,或者说是一个兜底。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被这个高学历或者是给出的一些既定的答案所框死,是一种舍本逐末吧,法学毕业也不一定只能去当律师、去当法务或者公务员。现在信息化这么发达,有没有其他的各种可能性呢?当然是存在的,所以我觉得大家要结合自身的一些情况去自我评判。

然后第二个就是社会的看法,那这里会涉及到一个社会的评价体系以及评价的标准,这个时候我们自己需要去思考的是目前流行的社会评价体系是不是正确的,以及契合我们自身的考公热这件事情,包括前段时间比较火的那个嘉峪关选调生的事件。其实我们完全不去考虑现实情况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一旦矫枉过正,会造成的问题会更大。假设我们获得了金钱,获得了一些权利,但反过来却危害了这个社会,或者是不为这个社会去做出相应的贡献,我觉得这个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一个目的,我们也不会觉得这样的学校教育是成功的。



问题三:

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在我们还有几年就能到达而立之年的这些日子里,师姐有没有想过要做些什么来使得我们自己的一个30岁变得更加圆满呢?

点此展开

首先,我自我感觉心态其实不是跟年纪的增长最相关的,其实心态是随着自己遇见事情的多少而成长和改变的。成长对我来说是一个“祛媚”的过程,我之前可能还会追追星啊什么的,但是现在,我可能就只会去觉得某种伟大的思想更加的让我去流连。

第二点是要去增加自己的一个辩证思考的能力,这里可以推荐大家多去阅读一些哲学类的书籍或者是去观看一些辩论赛也可以,主要就是为了了解一件事情从正面跟反面的不同视角。那经历过更多的事情,见过更多的人或者欣赏过更大的世界之后,会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然后心态也会更加平和。如果是要去说更加圆满的30岁之后的人生,我觉得对我来说可能是心态上的圆满,就是要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要增加自己的主体性,一定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我希望做任何事情大家都不要随波逐流,就像我刚刚说人生就是一趟旅途列车,如果我们选择在某些点下车去欣赏风景,那一定是要出于我自己想要去欣赏这个点的风景,我觉得这个风景是符合我的审美的,而不是因为大家都下车了所以我要跟着大家一起下车,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所以说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30岁之后人生的圆满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问题四:

之前听师姐说,其实哲学对您的人生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哲学太枯燥了、读不下去,可能是我们的理解能力可能还没有到达。比较好奇师姐您是如何培养对哲学的兴趣,阅读的书籍都有哪些,有没有比较推荐的?

点此展开

其实我一开始也跟大家想法是一样的,并不是因为我真的去读了它,而是就是一个主观的印象,就觉得好像哲学是一个很高深的东西,是一个很晦涩难懂的东西。培养兴趣的话,其实最好的方式可以先去阅读一下西方的哲学思想史,先从故事的形式去培养这样一个兴趣。

然后第二个,可以去看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因为它是属于一个对话体例的这样一本书,可能会比较好接受一点点,他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有一个苏格拉底式提问,大家都可能听过了,所以说他这样一种提问的方法的话有助于大家培养这个辩论的思考的一种习惯,然后它里面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哲学隐喻或者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比较容易让大家接受的,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它有一个著名的哲学隐喻叫“洞穴寓言”,它其实也是通过一种小故事的形式,让你去揭示或者理解一个比较深刻的一些哲学的原理。我觉得首先是培养他的兴趣,然后培养这个兴趣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哲学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问,我可能也是到了读博阶段才真正的培养出对他的兴趣吧。

如果说让我现在去推荐的话,我可能会推荐马克思的《资本论》,当然《资本论》有一点点晦涩难懂,我现在也不能说是完完全全很专业地读懂了它,但是它这里面蕴含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有各种思想都是非常非常深妙的。然后这个其实也跟我们的党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说你真的想要去考公务员,其实你是应该很好的去理解这个所谓的共产主义的这个思想的,你会发现你哪怕只读懂了一章一节,但是对于你自己知识体系的构成,对于你的感悟都是醍醐灌顶似的。






        ⏩️ 第五部分 而立之前



问题:

我们栏目叫做“而立之前”,想问一下,师姐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以及可以分享一下您对自己30岁以后人生的一些展望。

点此展开

其实我可以不去看待“而立”这个东西吗?这个不去看待不是一种逃避,相反我是很期待我30岁之后生活的,因为我觉得人越成长,其实越应该去掌握自己的人生,或者是越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毕竟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了,只不过我从心底里会觉得30岁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年龄的那个个位数会又以0结尾了,他跟10岁跟20岁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人生就是不需要去给自己设定那么多的限,选择你想要去过的人生就好了,年龄他只是一个符号吧,那有些人十几岁就功成名就了,那很多人可能六七十岁才获得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甚至有些人可能死了之后才被大家所知晓。所以说只要你在任何的时间段去回看自己之前经历过的东西,觉得我这段时间,我的人生没有白活,我活得很值,我觉得这就够了。

如果说30岁之后的人生展望,我想送给自己,也送给栏目的听众一句话,就是,“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过得很顺利,但是我希望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他的对手。”




ERLIZHIQIAN

04 意见收集


这里是“邀得•而立之前”栏目组的意见收集箱,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随时扫码向我们提出哦,我们一定会仔细阅读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长按图片扫码











往期回顾
















































第七届“薪火杯”篮球赛决赛战报|山巅对决,篮球决赛

换届选拔|关于开展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部门负责人换届选拔的通知

读研日记 | 我们,共赴下一场山海!

图文:校研会权益部
排版:姚思远
责编:钱国翠、赵紫衣

审核:郑志峰、胡甜甜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