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杨氏太极拳如何做到棉里裹铁?

体娱   2024-11-21 20:00   北京  


牛春明先生拳照

众观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各个流派的太极拳都有自己的特点,看似派别不同,动作特点不同,但是太极拳的精髓却是相通的,当然各家的教学特点和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

    最近我观察了一个教杨氏太极拳的拳师,发现他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都一味只讲放松,不讲发劲。这样会误导很多人的,把杨氏太极拳变成杨式太极操。

    其实,杨氏太极讲的是棉里裹铁,许多人只注意了棉,没有注意到铁。要把手练棉软其实很容易,但要练出裹铁的感觉就难了,里面要注意方法。以前练太极我也还知道如何裹铁,直到最近又到深圳宝安区政府海滨广场去见陈老师(陈老师今年84岁了,来之于浙江省系太极宗师杨澄甫弟子牛春明传下来的杨氏太极拳,这次第2次见陈老师,2013年见过一次),才知道原来杨氏太极拳每个动作都可以发劲,而且劲力很强,看似软弱无力的动作里,只要一接触,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劲力,让受力的人无法站稳。 

    再向老师请教,才发现杨氏太极拳发劲的密秘都在大架中,只是看教你的老师是否会,是否愿意讲明白,教给你而已。杨氏太极对敌,一般讲究几个要素,我就把老师说的内容整理出来,有以下几点,纯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导。

    一、逢转沉走化

    这里的沉,指的是三个意思。

    一是沉肩坠肘。要两手成为弯曲的两张弓,也就是杨振铎大师说的“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小手臂--肘关节--大手臂形成的角度在135度左右。在自身使用力量最小的情况,利用臂肘关节曲形成最大的张弹力,格挡对方的攻击。也许你担心如此手上无力,还能挡住敌人,不过不要担心。当你的手沉肩坠肘,呈自然弯曲的情况下,对方想抬起你的手,或把你的手按向你自已的胸前是非常困难的,就算你一点劲都没用,对手都感觉到你的手非常重,非常有力。不信你可以和别人试试。


    二是身体重心下沉。重心下沉可以使对手的劲放空,引导对手拨根,同时让自已站的更稳。

    三是肩珠和肘珠(可参考九曲珠理论)向外、向下运动,以开劲的方式引长对手的劲路。对手的劲一旦被引长,就容易重心失衡,或亮出空档。

    注意,我现在说的全部是沉,但只是沉,还是不够,如果只是沉着保持不动的话,就会和对手形成抗劲,那就不是打太极了。因此,第二个字的“转”的作用就出来了,在沉的基础上转身、转手、转脚,把敌人的力量全部转到地下,化解身上的压力。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遇力必沉,逢转必沉”。一沉一转加起来的效果,就称为“走”,意思就是让对手的力量在自已身上走掉,是为转沉走化。在走化的过程中,两脚要随身体重心的变化虚实过渡。否则,手上手劲走化到腰以后,两脚不能虚实过渡,也无法达到走化的目的。

    二、是回身引带

    杨氏太极以走化为开,既然走化为开劲,身形上也必须张开。在手上通过棚、捋二劲走化对手劲力的同时,脚也必须悄悄伸出。伸到什么位置?必须伸到对手的重心之下。这样一来,不只是劲路上为开,身形同样是张开的。为什么要悄悄的出脚,一是为隐藏自已的劲路,不让对手发现我方即将发击。二是保持自已运劲的稳定,协助手、肩、腰等部位以抽丝劲引化对手的力量。有些朋友也许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悄悄出脚也许很难。其实,你只要体会到杨氏书谱上说所的迈步如猫行,要做到这一点面非常容易。

    刚才说的全是脚上的动作,那么手上呢?手上就是两个字,引带。在引带的过程中,八种太极劲法都可以用到。我的老师喜欢用棚、捋两劲。他先用棚向上引偏对手的劲力(他把这称为牵动四两拨千斤。注意 , 这里用的是“拨”字。只要能够做到沉转走化,就可以轻易拨偏对方的力量。)然后,他变棚为捋,将对方的力量引带的向他身后进发,使对手使去重心或处于背势。想想看,两手(也可以是一手)向上,向后引化对方的劲路,一脚却悄然伸到对方重心之下,会形成什么样的身形。对了,多数情况下是侧身。看起来就象回转身体一下,故名回身引带。

    不要小看这个要素,这可是杨氏太极以开式引劲的关键,没有这一步,以合势发劲的效果就不太好,要么发不出劲,要么发出劲后,被敌方成功走化。因此,手和脚的动作,必须在腰、胯高度的协调下,配合转动,手要以肘为圆心转动,腿要以膝为圆心运动,才能时时刻刻保持两身两腿的四张弓,以抽丝劲的方式运化劲力。

    三、是凌空壁立

    凌空壁立是发劲的前奏,也是能否顺利发出猛烈太极整劲的关键,不能做到凌空壁立,就无法发出太极整劲。

    凌空壁立要从对敌和对已两个层面理解。对敌方面:在通过回身引带,使对手失去重心或处于背势后,开势(或开劲)也就走到了尽头,现在需要的就是合劲出击(或合势打劲)。


    具体说来,就是裆劲前追,快速向敌方运动,使身形向敌方快速逼近。要逼近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自已靠敌人方近的一侧,肩部离敌人的肩敌不到 30cm 左右位置 (如果要使用靠劲,侧肩部离敌身体必须逼近到不足 10cm 的左右位置),手掌或拳头离敌身体不到 10cm 左右位置,如同自已的身体是块墙壁,挡在敌方身前,使敌方失所有的着力点,如同靠在绝壁上一般。同时,快速近逼的身形可以产生很强的气势,使敌方不由自主产生后退的想法,也可以速度加剧对方的背势。也许有人要问: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行?我的回答是,你能有多快,就要有多快,越快越好!但整个过程必须是以手领劲(两种领劲方式,一是中指根领劲,二是用掌凹陷外领劲。两种方式都可以,看你个人的习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以腰腿运化,带动身体极速前逼,否则到最后关头就会出现发劲不畅的问题。

    四、是撞击吐劲

    杨氏太极有拳打一寸之说 , 其实这话已经说明了杨氏太极吐劲的距离 , 也就是 10cm 的左右位置。也就是,在靠近对手身体的最后10cm 的左右位置吐劲 , 杨氏太极吐劲时手伸出的距离也就是 10cm 的左右位置。但这个劲如何吐法,许多人却还知道。

    前面我们说了凌空壁立,实际上凌空壁立快速移动的过程,就是蓄劲的过程,当打击手移动到敌手身前10cm 的左右位置(也可以更近一些),就到了该吐劲的时候了。吐劲时,肩部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你可以象想你的手掌或拳是一根钉子,而你的肩部是一把锤子,把圆裆、进步产生的力量通过松腰猛然转移到肩部,使肩部产发猛烈摆动 ( 也可以说成是抖动 ) ,在松沉的基础上瞬间猛然发出极强的撞击力。这个劲力就是靠劲。可以用这个劲力直接打人,也可以用这个劲力转化或增强其它劲力。

    可以说,在吐明劲时 , 杨氏太极的其他劲力都离不开肩部靠劲的支持 , 在肩冲不同方向冲击力的作用下 , 通过肘与手的作用 , 可以催生其他的七种太极劲路吐出明劲。棚劲是杨式氏极运化所暗劲的根本,而靠劲则是杨氏太极发放所有明劲的基础,只有将靠劲练好了,放到其他招式中,才能形成吐出各种太极整劲的明劲,必须练好靠劲才能练其他的劲力。

    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撞击吐劲,也必须保持沉肩、坠肘、松腰、含胸拔背(注意,吐劲时是圆裆而不是开裆)的状态,否则肩、腰、腿产生的整劲就会运行还畅,无法较好的吐到手上。当整劲通过手部吐完了,立即松沉下来。你是否吐对了劲,有个办法可以检查,那就是如果你吐完劲后,如果身体某个部分已经用了僵劲,就说明你的那个部位没有轻沉。如果吐劲后全身仍然轻沉,那就说明你劲路吐对了。 

    杨氏太极除了打击人的瞬间,一般不发明劲,基本上都把劲力隐藏在松沉的动作中,在不发明劲时,以松劲的各种太极劲走化,让对人感到你的手明明看似软弱无力,但接触起来却非常重。其实,在杨氏太极看来,松、沉、走、转也是发劲,只不过这个劲力不论快慢,都保持比平稳运行,象抽丝一样,所以称为抽丝劲。而发明劲打击对手,则是由抽丝劲自然过渡,所以称为棉里裹铁。而发明劲的过程,就是把本来隐藏着的东西吐出来一样,所以称为吐劲。

    正确的身体和四肢的运行方式,正确的运用身体各部份在松沉的基础上吐劲,就是所谓的内功,就是所谓的内劲。那些空谈内力的人是永远练不出太极整劲来的,如果离开松沉条件下身体力量的运用空练什么气功,空谈什么大软大松,最终都会害了杨氏太极,使杨氏太极成为太极操。

    练杨氏太极轻柔是必须的,不轻柔就无法顺利发出整劲,而做到杨氏太极“十要”,基本上就做到了松柔。但是当前许多练杨氏太拳的爱好者,片面看中了轻柔,却忘记了杨氏太极还有一个要求,就是积柔成刚。比如,上面说到的逢转必沉走化、回身引带、凌空壁立、撞击吐劲等四个要素中,前三个都是要求松柔,也就是说前三个都在积柔,只有最后一个要素撞击吐劲才是成刚,但是成刚也是在松沉的条件下吐劲。其实,要体会到积柔成刚,只要专注练习“凌空壁立、撞击吐劲”两个要素就够了,凌空壁立就是以快速运转的抽丝劲积柔,也就是堆棉花。而撞击吐劲则是成刚,也就裹铁。把这两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是棉里裹铁,不知不觉中吐劲发人。

    “逢转必沉走化、回身引带”也体现了棉里裹铁,因为只要你的手、肘、肩、腰、腿、脚做到了松沉,那怕你在手上不加一点劲力,对手都会感到你的手非常重,如果你再抖过白腊杆,对方就会感到你的手更重,也就是那种看起来很软,摸起来很重的感觉,用老杨家的话来说,就是棉里裹铁。对于如何练发劲。其实杨氏太极的每个动作可以发劲,所以老师要求我以练单式为主,套路次之。 

    沉肩坠肘只要练架子标准基本都能做到,但是那是自已一个人练的时候,一旦有外力相加,许多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架肩,这是错误架子造成的错误习惯。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办法。一是在走化对手劲力时,肘和肩尽量不要动,尽量让肩沉肘坠的情况下,让小臂以肘为圆心进行运作,千万不要抬大臂来化劲。这种运动方式在杨氏太极里面有两种叫法,一种叫肘定位,另一种叫肘坠腰圈。有人认为大臂的力量比小臂大,而且运化大臂看起来更优美,其实运用大臂来化劲比运用小臂吃力得多,而且极容易架肩(耸肩),你可以找个朋友来试一下,看看肘定位(注意,不是说肘完全不动,而是肘只在腰圈附近小辐度运动),小臂以肘为圆心运动化劲省力,还是以大臂为圆心化劲省力。以肘为圆心的小臂转动,因为物理学中的力距效应,就算你用的力较少,转到手掌上也后会成倍放大,对方自然感到你的手重。而且这样运动用个好处,那就是上身和裆部可以保持圆活,应变能力增强。

    老师说学习杨氏太极拳 , 要用正确的方法看待和认识内劲 , 千万不要把内劲与气功联系在一起 , 那样有害无益。实际上杨氏太极训练得法 , 三年时间就可以出功夫了。以前有太极十年不门的说法,都是因为训练方法不当,学生常常不得要领,以致长功较慢造成的。站桩可以练一下,但没有说的那么重要(查了以前的太极古书,都没有出现有要求站桩这一说法),就算你练太极时站桩,更不能站死桩,要站也应站活桩,否则你永远体会还到松活弹抖是怎么回事。许多人练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往往扔掉劲的本质,一味追求什么空啊、玄啊、气啊,这样练一辈子都出不了功夫。

    好了,以上只是我对杨氏太极练习棉里裹铁的一些拙见,希望对各位拳友有些少许的帮助。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对照练习。毕竟,练习太极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的,只有用心练的久了,太极拳的精髓就自然的悟出来了,在这里我就不再絮叨了。记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百练成拳,千练成技,万练成名,亿练成家”。跟练太极拳是一个道理。

推荐阅读



学拳推荐  

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课程列表

一、浅释内家拳丹田功之秘

1、什么是丹田功?丹田是哪里?

2、为什么要练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独特之处

3、如何入手去练习丹田功?丹田功的练习步骤介绍

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

      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正确的身法是练出丹田的前提。本节课程详细讲解练习丹田功的几个身法要领,并通过动作讲解来配合身法练习。

三、丹田贯气法——丹田功的核心机密,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

      丹田贯气法是丹田功的核心内容,不会贯气法则丹田无法真正的聚气,丹田气不充足则丹田功有名无实。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过去老拳师对此秘而不传。所以至今很多练习者都只停留在腰、胯、脊椎等基础身法运动阶段,甚至有的人对丹田气闻所未闻。本节课程按古传之法详细讲解丹田贯气。

四、丹田运转法——如何发动丹田气,内家拳产生的根源

       丹田气足之后,如果不会发动丹田气,则丹田也是“死”丹田,所以必须会运转之法。这也是内家拳法产生的根源,内家拳是由内而外练习的拳法,内家拳是先由内后有外,根据丹田运转的侧重方向不同和拳理差异而形成不同拳法。本节课程以心意拳基础为例讲解如何以气催动丹田运转。

五、养丹田——如何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丹田养就长命宝

       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中讲“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那我们平时该如何养丹田呢?本节课程会教大家如何利用生活中碎片化时间,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

六、检验丹田功正确与否的十个身体特征

       丹田功练的正确与否有没有标准?怎么自己检验练的对还是错?本节课程总结了十个身体特征,供大家参考研究。

七、丹田功练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丹田功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训练计划方面的建议。

学习方式: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加入学习《丹田功秘法》。


文太极
 
公众号:wentaijicom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共同推动传统武术发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文太极
分享太极拳各大流派相关内容,传承太极文化,推动全民健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