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受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紊乱

文摘   2024-11-01 00:27   美国  

1. 高钾血症

  • 流行病学:肾移植后高钾血症较常见,特别是在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如他克莫司和环孢素)的患者中。高钾血症的发生率约为25%-44%。对于肾胰联合移植患者,其发生率可高达73%。

  • 病理生理机制

  1. CNI对矿物皮质激素的影响:他克莫司和环孢素抑制矿物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导致“伪性低醛固酮症”。患者即使醛固酮水平正常,依旧表现出低醛固酮症状,导致远端肾小管钾排泄减少。

  2. 钠通道阻断:CNI通过激活远端小管中的钠-氯共转运体(NCC),增加钠的重吸收,减少了向远端传递的钠量,降低了集合管中的电梯度,从而减少钾分泌。此外,TMP/SMX(复方新诺明)中的甲氧苄啶通过抑制ENaC(上皮钠通道),进一步阻碍钾的分泌。

  3. 激素及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在移植后易发生,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不足会导致细胞外钾的移位,从而升高血钾。



  • 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心电图改变前无症状。心电图可能显示T波尖峰、PR间期延长,严重时可导致QRS波增宽,甚至出现窦性停搏或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 治疗

    1. 减少或调整药物:减少CNI和TMP/SMX的剂量,或换用不影响钾代谢的药物。若患者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AS抑制剂),建议谨慎使用或逐步减量。

    2. 利尿剂:如患者血容量状态允许,可使用噻嗪类或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增加钾的排泄。

    3. 钾交换树脂:钠聚苯乙烯磺酸(SPS)和帕提洛美(Patiromer)作为钾交换树脂,适用于慢性高钾血症的长期管理,但在术后使用时需谨慎,以避免肠穿孔等并发症。

    4. 紧急治疗:对于严重高钾血症患者(如血钾>6.5 mmol/L且伴心电图改变),建议静脉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钙剂(如氯化钙)来暂时稳定细胞膜电位,并使用短期透析以迅速降低血钾。


    2. 代谢性酸中毒

    • 流行病学:肾移植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为12%-58%,常见于GFR较高的移植患者,甚至在移植肾功能良好的情况下也可出现。

    • 病理生理机制

    1.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分为远端和近端酸中毒。CNI抑制远端肾小管的H+-V-ATP酶泵活性,导致氢离子排泄减少,诱发4型肾小管酸中毒(RTA),并伴有低钾血症。同时,CNI还通过抑制矿物皮质激素受体进一步加剧酸中毒。

    2. 药物因素:复方新诺明中的甲氧苄啶及甲硝唑等药物也会引起酸中毒,加重术后酸碱平衡的失调。

    3. 钠-氢交换受抑:CNI抑制钠-氢交换的活性,进一步降低碳酸氢盐的重吸收。


    • 临床表现:酸中毒会导致骨质疏松、钙磷代谢紊乱、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 治疗

    1. 碳酸氢盐补充:对于长期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口服碳酸氢钠(1-2 g每日)有助于维持血液碱性水平,并改善骨质健康和矿物质代谢。

    2. 饮食调整:建议富含碱性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减少动物蛋白摄入,以降低酸负荷。

    3. 药物替换:若患者耐受CNI较差,可考虑替换为其他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以降低酸中毒风险。


    3. 高钙血症

    • 流行病学:肾移植后3个月内高钙血症的发生率为10%-59%,通常在1年内自愈。部分患者由于持续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长期维持高钙水平。

    • 病理生理机制

    1.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移植后,甲状旁腺的激素分泌异常有时仍然持续,特别是对于术前甲状旁腺亢进的患者。在钙、磷平衡恢复后,高水平的PTH可继续导致高钙血症。

    2. 软组织钙磷沉积物的溶解:透析前积累的钙磷沉积物在术后逐渐溶解,从而释放钙至血液中。

    3. 类固醇激素使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可增加骨吸收,并导致高钙血症。

  • 临床表现:轻度高钙血症患者可能无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精神混乱等。

  • 治疗

    1. 钙敏感剂:西那卡塞特通过增加甲状旁腺对钙的敏感性,抑制PTH分泌,常用于轻度至中度高钙血症。

    2. 手术治疗:若高钙血症长期不缓解,且药物效果不佳,可考虑甲状旁腺部分或全切除术。

    3. 饮食管理:减少高钙食物和维生素D摄入,以避免进一步升高血钙水平。


    4. 低镁血症

    • 流行病学:低镁血症在术后较常见,尤其是他克莫司使用者,其发生率显著高于环孢素使用者。大约20%的患者可能长期存在低镁血症。

    • 病理生理机制

    1. CNI对镁排泄的影响:他克莫司和环孢素通过抑制远端肾小管中的TRPM6转运蛋白,增加了肾小管的镁排泄,从而引发低镁血症。

    2. 表皮生长因子(EGF)抑制:环孢素通过下调EGF的生成,导致TRPM6的表达减少,进一步加重低镁血症。

    3. 其他因素:高血糖、利尿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均可能促成低镁血症。

  • 治疗

    1. 镁补充剂:中重度低镁血症可使用氧化镁或氯化镁口服补充,推荐剂量为250-500 mg每日,分2-3次服用。

    2. 静脉补镁:对于严重低镁血症(<1.2 mg/dL)或伴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建议静脉注射硫酸镁。

    3. 饮食建议:建议摄入富含镁的食物,如坚果、全谷物和绿叶蔬菜。

    5. 低磷血症

    • 流行病学:肾移植后低磷血症的发生率为40%-93%,尤其在术后2周内高发,通常1年内趋于恢复正常。

    • 病理生理机制

    1. FGF23和PTH的作用:移植前的高FGF23和PTH水平在移植后仍然维持一段时间,导致肾小管对磷的排泄增加。

    2. 钠-磷共转运蛋白NaPi-2a表达减少:他克莫司通过抑制NaPi-2a的表达,导致磷重吸收减少,加剧低磷血症。

    3. 代谢恢复:肾移植后随着代谢恢复,可能增加磷的排泄。

  • 治疗

    1. 磷补充剂:对于中重度低磷血症患者,可使用口服磷补充剂(如磷酸钾),推荐剂量为250-500 mg每日。

    2. 饮食指导:建议增加富含磷的食物(如肉类、鱼类、奶制品)。

    3. 动态监测:避免过度补磷,以防止高PTH和FGF23诱导的二次磷排泄。



    总结

    肾移植后患者容易出现多种电解质和酸碱异常,这些异常会增加患者的长期风险。因此,早期识别和有效的干预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药物调整和电解质补充方面,以优化患者的预后并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时间。

    原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medicine/articles/10.3389/fmed.2018.00261/full

    刘松 中美肾内知识分享
    本公众号主要用于分享普通肾内, 肾移植内科和内科其他专业的诊疗知识和前沿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