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11点,《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邀请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云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云龙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李德全,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基层从事农业农村的工作经历,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云龙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与大家交流分享。
本期上线嘉宾
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云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云龙县畜牧兽医局局长
李德全
本期热点话题
云龙县农业产业的特色优势
一是土地面积大。全县国土面积4400平方公里,占大理州1/6,是全州面积最大的县,人口仅有20余万人,是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面积最大的县,农业发展适宜,面积大、土壤类型丰富。二是气候条件优。地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上,属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充足,降雨量丰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产品同化物积累高,具备创造优质农业产品的气候条件。三是水利资源丰。水资源占全州五分之一,径流量29.19亿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7倍。四是区位条件好。位于大理、保山、怒江三州市结合部,属“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规划主轴“核心区”,“大漾云”“云兰”“云永”“云泸”4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让云龙成为云南西部的交通枢纽,具备创建为滇西面向西南开放农产品生产中心、加工中心、物流中心、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地缘优势。五是地标品牌多。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大,已认证3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和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全省地标产品认证最多的县。六是生态环境佳。全县森林覆盖率70.7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优,水质考核点100%达标,空气、水源、土壤洁净无污染,无工业污染源,具备生产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良好条件。同时,由于县境内大江大河、高山峡谷,形成了疫病防控天然屏障,养殖业发展优势明显。
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给地方农产品生产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地理标志已经成为云龙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
一是由于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信誉特征,为我们的优质农产品打开市场提供了信誉保证,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直接为种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效益。
二是由于地理标志对同类产品的区别功能,改变了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认同程度,促进了农产品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进而推进了地理标志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由于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作用,拉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需求,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让地理标志产品产为了系列区域公共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农业产业发展上,云龙县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产业的地位不够高。部分干部对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且目前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小(2022年约为23.86%)、贡献率低,让人产生很难出成绩的认识偏差,以至对推动农业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研究不深。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储藏、加工和流通设施建设与发展需求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的能力比较脆弱。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够优。三次产业融合不够紧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不够快,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缺乏,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较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产地理标志认证开展不够多,缺乏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优质农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升级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还较为突出。
三是农业经营主体还不够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及农业龙头企业体量不大、质量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足。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弱小,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短缺,特别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较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体不强,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农业要素保障还不够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知识宣传不够广泛,农业科技应用能力还不够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土地零碎、土地流转的流转规模小,难以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需求。金融支农的政策性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动力比较弱,农业产业用地、融资等问题依然突出。
五是农业保障机制还不够顺。由于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难题短期内难以破解;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数量少、发展不够规范,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的服务需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能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