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同一片土地上种植3-5年,很有可能会出现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因为土壤缺乏营养,也可能是因为地面上的一些疾病,但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土传病。
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这些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繁殖,并通过土壤传播侵染植物根部或茎基部,引发病害。
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
1. 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土壤、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有的甚至可存活数年之久。
2. 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土传病害在发病初期往往不易被察觉,等到症状明显时,病情已经较为严重,防治难度加大。
3. 连作加重病害发生: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会使土壤中的病原菌不断积累,病害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
常见土传病害
1.枯萎病。
使植物叶片逐渐变黄、枯萎,茎部维管束变褐,严重时整株死亡。
2.根腐病
引起植物根部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3.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主要危害植物的茎基部。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并绕茎一周,导致茎部皮层腐烂,植株地上部分叶片变黄、萎蔫,严重时整株枯死。
该病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多由真菌引起。不良的土壤环境、连作、田间积水等因素会加重病情。
4.黄萎病
黄萎病一般在植物生长中后期发病。主要症状是叶片从下向上逐渐变黄、萎蔫,叶脉间仍保持绿色,最后叶片干枯脱落。病株茎秆维管束变褐,严重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黄萎病由真菌或细菌侵染引起,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连作地、土壤肥力差、灌溉不合理等易导致发病。
5.菌核病
菌核病可危害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等部位。发病部位初期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病斑扩大并软腐,表面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菌核病多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生,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
6.疫病
疫病可侵染植物的各个部位,引起根、茎、叶、果实等部位的腐烂。发病部位迅速出现水渍状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霉层,病情发展迅速,可导致植株快速死亡。
疫病由真菌或细菌引起,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7.根肿病
根肿病主要危害植物根部。发病初期,根部形成肿瘤状突起,后期肿瘤逐渐增大,影响根系正常功能,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叶片发黄。
根肿病由专性寄生菌引起,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酸性土壤、连作地发病较重。
8.青枯病。
发病初期植株叶片萎蔫,随后整株迅速枯萎,但叶片仍保持绿色。
9.细菌性软腐病
多发生在植物的根茎部和多汁组织部位,病部呈水渍状软腐,有恶臭味。
10.根结线虫病
在植物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影响根系正常功能,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矮小、黄化。
防控措施
一、农业防治
二、生物防治
三、物理防治
四、化学防治
注意事项
1、土传病害发病迅速,防病用药也要及时,发现后要立即喷药,绝不能耽误时间,一旦耽误了防病时机,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2、采用微生物菌剂防治的菜田,尽量不全田使用化学杀菌剂,若田间出现零星病株可采用针对性灌根处理。
3、采用休茬期土壤消毒时,应有累计15天以上的晴热天气。覆盖用膜应无漏洞,不漏气。消毒后揭膜5-7天,适当增加生物菌肥,改良土壤。
4、使用噻唑膦或者氟吡菌酰胺进行土壤处理或灌根时,应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书操作,避免在葫芦科等蔬菜上产生药害。
部分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作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