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
趣
wei
味
di
地
zhen
震
xue
学
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科普栏目
地震科普—人为失误引发的灾难
看天上的星星尽显光辉
赏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10、人为失误引发的灾难
10.1 危险的博弈
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牛顿(英)
2008 年国际地球年启动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发布了一份报告:《工程师和地质学家错误引发的灾难警示录》,共五个重大事件:1985 年哥伦比亚火山泥流;2002 年北奥塞梯的冰川坍塌;2004 年印度洋海啸;全球多年的洪水泛滥;居首位的是1963 年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图10-1)。
图10-1 瓦依昂水库滑坡前后的场景
滑坡的发生在于选址不当和错误的蓄水试验,一个古老滑动面被库水和山体蠕动激活。历时20s 的滑坡毁掉了整个水电工程,约2 600 人死亡。水库诱发过一次约4 级地震,但没有“地震引发滑坡”的证据[2]。
瓦依昂事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分析最多的案例之一,促使了一个新学科——“灾害地质学”的建立。
10.1 危险的博弈
◆ 前期背景
威尼斯北有个依山傍水的优美小镇——龙加罗(Longarone)。阿尔卑斯的冰川融水和瓦依昂河的岸芷汀兰使它幽静恬美, 河流的出口犹如一线天般的狭窄(图10-2)。1928 年诞生了一个梦想——高峡出平湖, 人间成仙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意大利政府有意在这儿建个高坝水库, 但遭到居民的坚决反对。
图10-2 瓦依昂河的一线天出口,山下正对着龙加罗镇
1356 年在阿尔卑斯的北侧就发生过地震(图10-3),1856 年还在这里发生过大滑坡(图10-4),都闹得不可收拾。当地有句老话:瓦依昂(Vajont)河的南山名叫Toc,意指“破烂碎片”;北山名曰Salta,可谓“摇摇晃晃”。一线天的美丽外貌不过是石灰岩被冰川和河水的下切所致,含有黏土层的夹层结构并不适合水文工程。Vajont 峡谷在地层向斜褶皱的轴部,顺地层倾向的滑坡就是不可克服的弱点;加之石灰岩里的溶洞不少,一下雨就垮塌。
图10-3 阿尔卑斯山1356 年地震
图10-4 1856 年的大滑坡和泥石流
老百姓的意见算个啥?电力垄断公司和政府还不是想干啥就干啥,一拍即合的事。
工程由Carlo Semenza 设计并任主管,他们居然在1957—1959 年间在海拔469m的山坡上建成了高262m 的大坝,比三峡181m 的大坝还要高出近一半,是当时全球第一高坝!高坝选取了水平与垂直两方向都呈弯曲状的双曲拱型,水压转化成向两岸的水平推力,充分发挥了混凝土高抗压的优点,坝体既省料又薄(图10-5)。262m 高的大坝,顶部的厚度却仅有3.4m,弧形的弦长仅160m。它后来顶住了滑坡的冲击、拦住了后续的泥石流,反映当时的物理学、材料力学和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图10-5 瓦依昂高坝的平面设计图[3]
1963 年春,电力公司成了国企。再出事,算国家的。
事情就这么绝!刚收归国有,就出现了库水溢库,造成2 600 多人遇难,远超过迄今全球水库灾害死亡人数的总和,又创了个世界第一[3]。
◆ 早期的危险征兆
水利建设是大系统工程。20 世纪60 年代,水库灾害问题各国都刚刚遇到,地质力学、工程地质学、地震学等还缺乏经验。科学技术上的弱点一旦遇到社会腐败,危险性就加重了。
蓄水之前,已在山坡发现了泥土夹层和滑坡裂隙,以及隧道里含有岩石碎片的剪切破碎带,在大坝施工中曾遇到了岩石坍塌(图10-6)。
图10-6 施工时的托克山坍塌滑落
3 位地质专家当即指出:托克山北坡是整体的不稳定结构,一旦满库蓄水,可能会诱发顺地层倾向的滑坡, 故而绝不能用反复蓄水和放水的办法来测试山体稳定性。当时, 在不足10km 远的另一个Pontesei 大坝工地, 刚刚在3 月22 日发生1 000 万m3 的滑坡,20m 高的水头溢坝,1 名工人死亡。
这些问题,悉数被承包商掩秘。
1959 年10 月,Vajont 高坝建完。
◆ 蓄水之后
水库于1960 年2 月开始蓄水,3月出现第一次小滑坡,5 月22 日发生了第一次地震。令人恐慌的是,10 月在山坡上出现了大规模的地表张性裂隙(图10-7),呈M 状展布,延续约2 000 m、宽600m,正是4 年后大滑坡的上边缘(图10-8)。库区还在11 月4 日突发了一次80 万m3 的顺地层倾向的大滑坡,激起10 m 高的水浪(图10-9)。
图10-7 山坡早期出现的张性裂缝[3]
图10-8 水库滑坡和1960 年的张性裂缝
图10-9 1960 年11 月4 日托克山的两处滑坡[3]
人们纷纷议论,大坝选址恐怕是失误了!
滑坡,成了总工程师C Semenza 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开始对外严加保密。打压那些拒不封口的记者们,以“破坏社会安定”之由把记者告上了法庭。还约束自己儿子、了解情况的岩土工程师(Eduardo Semenza)必须少说话。同时,采取紧急措施,一个接一个地补救、更改、加固……直到把水电站的建设变成了一个应对滑坡的试验场。
一方面开闸放水,期盼滑坡体能平缓滑入水库;另一方面沿着库区两岸修建安全隧道,欲把滑坡分成两部分, 急忙补打了3口监测钻井(井A、井B、井C的位置见图10-8),还增加了测量下滑量的桩标等。还好,匆匆上马的水力学模拟实验给出了一线曙光:可以通过库水位的调节来控制下滑速度,滑坡体激发的波浪估计不会超过30m 高,只要让库水位维持在700m 高程以下即可安全。
老天爷真是开了眼!
1961 年把库水放尽, 大搞隧道施工。C Semenza 突然去世, 平平安安地混过一年。
1962 年第2 期蓄水试验。水位虽未超过700m 警戒线,但是专家们早在1959 年便担忧的危险出现了:山体的潜水面大幅抬高,出现了地下水从高山向下方库区的渗流,山坡里的饱和水竟然会不时地溢出地表流淌!
测井位置比库水位还要高100 ~ 180m,所测的结果更危险:水压计的变化完全与库水位的起伏吻合(图10-10)。这意味着:山坡上原本隔离态的含水层已经完全与库水连通了(图10-11),而地下水位和孔隙压的上升是山体失稳的最重要标志。
图10-10 山坡测井的水压变化与库水位对比
图10-11 托克山的地下水位线和地质剖面
其原因在于,急速升降的水库水位会冲掉岩石孔隙里的填充物、加剧土层的泥浆化,在上部饱和水的压力和下部“抽真空”的联合作用下,山体会被强烈地向下方拖曳、拉动。
今天,人们已无法知道当时争论的细节。
只有一点更明显:盲目性和混乱加剧了!
前两期的蓄水试验,库水位要历时10 ~ 12 个月才从低点升到700m 高程,但1963 年的第3 期蓄水,仅2 个月就疯狂地飚升到710m 的高程,甚至蓄水到715m。完全不理解模拟实验存在模型简化和参数不确定性,竟简单地认定:“700m 高程就安全,滑坡引起的最大涌浪小于30m”,既然坝顶高程在725.5m,那就不会有大问题!
他们1963 年7 月给政府的报告里删掉了重要的地震事件,继续蒙蔽居民:
一切都在掌控中。
其实,现场已然极度危险:山体下滑速率在加大,5—9 月间的日下滑量从0.5cm升高到3.5cm。9 月15 日,整个山体顿然下滑22cm !9 月28 日后连降大雨,导致山坡上的树木、围墙、道路都在下滑,日下滑量超过20cm。1963 年10 月9 日,山谷里不时传来恐怖的轰鸣声,库水变得浑浊,树木和岩石纷纷滚落水库,四下溅起雨点般的浪花。山坡下滑已经完全失控,所谓的“700m 高程安全线”已彻底失去了意义[4]。
最糟糕的是,极度恐慌的项目经理们既不向上报告,又没有告知下游的居民。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http://en.lswn.it/press-releases/international-year-of-planet-earth-globallaunch-event-12-13-february-2008/
[2] Müller L. The rock slide in the Vajontvalley[J]. Rock Mechanics Engineering Geology,1964,2(2/3):148-212.
[3] Semenza E,Ghirotti N. History of the 1963 Vaiont slide:the importance of geological factors[J].Bull. Engineering Geology Environment,2000:87-97.
[4] Alonso E E,Pinyol N M,Puzrin A M. Geomechanics of Failures,Advanced Topca[M].Springer,2010:277.
[5] Ward S N,Day S. The 1963 Landslide and Flood at VajontReserviorIdaly,A tsunami ball simulation[J].Ital. J. Geosci.,2011,130(1):16-26.
[6] Rose M D. Some insights about the relation among seismic activity,tectonic structures androckslide Kinematics at the Vajont Dam site[DB/OL],201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3811529.
[7] Paronuzzi P,Bolla A,Rigo E. Brittle and Ductile Behavior in Deep-Seated Landslides:Learningfrom the VajontExperience[J]. Rock Mech. Rock Engineering,2016(49):2389-2411.
图文来源:《趣味地震学》
-END-